中南美洲是近年來新興的旅遊地區,擁有神祕的古文明與自然生態並存的豐富蘊含,南美洲獨特的城巿風情,不但是許多資深旅人心之所向,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想前往壯遊!其中最值得一睹丰采的,就是並稱南美大三元的馬丘比丘、天空之境和復活島了。

整個遺跡由約140個建築物組成,這裡還建有超過100處階梯。

古城分成數哥區域:墓園、監獄、生活區和神殿區。

失落之城 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位於現今的祕魯境內庫斯科西北130公里,整個遺址高聳在海拔2,350~2,430米的山脊上,俯瞰著烏魯班巴河谷,有200座由磚瓦石頭砌成的古建築。目前是文化與自然雙重世界遺產。

整個遺跡由約140個建築物組成,這裡還建有超過100處階梯,每個通常由一整塊巨大的花崗岩鑿成。還有大量的水池,彼此間由穿鑿石頭組成的溝渠和下水道聯繫,通往原先的灌溉系統。至今還沒有人明白印加文明是如何能將重達20噸的巨石搬上馬丘比丘的山頂。

古城分成數個區域:墓園、監獄、生活區和神殿區,全部由原石砌造、工藝精湛,展現了當年印加王朝的輝煌盛世,是當年印加帝國的聖地,最高祭師居住的神殿。曾挖掘出150具女性骸骨,為祭典中獻給太陽神的祭品,古城被列為世界十大文明之謎。

「天空之鏡」的落日餘暉夢。

一生必去的夢幻景點──天空之鏡。

天空之鏡 烏尤尼鹽湖
南美洲玻利維亞的烏尤尼鹽湖,擁有「天空之鏡」的美譽,是許多旅人認為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朝聖之地。烏尤尼鹽湖位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海拔3,656米,面積9,065平方公里,為世界最大的鹽層覆蓋的荒原。5~10月的旱季時,地面較為乾燥,湖面上的平原就會形成無邊際的白色龜裂狀,是一望無際的純白「六角地磚」,而地面浸水時呈現無邊無際的「天空之鏡」,天空映照在湖水上,就成為當地有名的人氣景觀,若是遇上夜晚晴朗沒有光害的時候,還可以看到滿天星空。

烏尤尼鹽沼是在安地斯山脈隆起過程中所形成的。安地斯山脈是屬於較新形成的山脈,在經歷一些劇烈的地理活動而從海底隆起後,其間形成了許多裝滿海水的湖泊。約在4萬年前,烏尤尼鹽沼所處的區域為一個名為明清湖的史前巨湖,之後逐漸乾涸,形成兩個大鹹水湖─普波湖與烏魯烏魯湖,以及兩個大鹽沼──烏尤尼鹽沼與科伊帕薩鹽沼。

雖然一望無際的白色世界吸引了全球各地許多遊客的造訪,但如果沒有嚮導陪同而冒然深入的話,仍然會有相當高的危險性。每年7~10月為烏尤尼鹽沼的乾季,鹽沼表面很大面積是乾燥的,即使到了雨季,烏尤尼鹽沼仍有一些區域是乾涸的,因此可以乘坐車輛橫越鹽沼。

在烏尤尼鹽沼中央附近有一個名為魚島的小島,上面長滿了仙人掌,是橫越烏尤尼鹽沼途中的重要休息處所,不過魚島上只有一些當地人所開設的土產店,沒有旅宿設施。

由於烏尤尼鹽沼是天然的鹽田,所以當地居民在經濟活動上盛行採鹽。當地人常常堆砌出許多1公尺左右的小鹽丘來曝晒乾燥,或以斧頭劈切出數十公分到1公尺的立方體。這些粗鹽除了送往附近的精製工廠加工外,也有當地人拿來作為屋舍建材使用。

島上這些大大小小數百座的Moai,彷彿是古代巨石文化的謎題般圍繞著世人。

巨大的平台上,矗立著7尊摩艾Moai,全部都面向海洋。

神祕的巨大人像 復活島
復活節島,當地的語言稱拉帕努伊島Rapa Nui, 位於智利以西外海約3,600公里,是世界上最與世隔絕的島嶼之一,下午前往Ahu Akivi,在巨大的平台上,矗立著7尊摩艾Moai,全部都面向海洋,這個島上最引人注目吸引世人眼光的就是島上這些大大小小數百座的Moai,彷彿是古代巨石文化的謎題般圍繞著世人。

據復活節島土著傳說,Hotu Matua曾是復活節島古代的第一位國王。他曾經從大海上划著木船飄過來,建立了島上第一個王朝並統治全島700年,是復活節島土著文化的全盛時代。我們參觀傳說中 Hotu Matua登陸的地點──Anakena沙灘,這裡的石像群就是Hotu Matua國王傳說中的陵墓。

復活節島土著人古代的首都Orongo古城,包括遊覽土著壁畫及古民居遺址。參觀Rano Kau火山(天神的坑),這是南太平洋最大的火山之一。

傳說在Orongo古城附近的海域每年都會舉行鳥人Tangata Manu比賽。傳說神鳥Manutara每年只產一個蛋,青壯年土著男子需要從復活節島游泳到附近的礁石上爭奪神鳥的蛋,第一個奪得神鳥蛋的人可成為當年的軍事首領。

有許多蘆葦編織小島的「的的喀喀湖」。 

除了南美大三元外,我們還將走訪秘魯、智利、玻利維亞的小城,體會南美熱情奔放又神祕的獨特風情,也將看到充滿女巫的市集、有許多蘆葦編織小島的「的的喀喀湖」。如果想體會完全不同的生活態度與壯遊到世界盡頭的浪漫,歡迎走一趟南美洲,看一看印加古文明的壯闊,復活島巨石的壯麗,看這些走過時間長河,旅居在現代的特殊景緻,如何震撼的讓人忘我,然後在大自然的壯麗下深深感動。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19年7月號214期

文/中時電子報 圖/時報旅遊‧勵志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