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去過總統府嗎?2020年8月參加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舉辦四天三夜的「設市一世紀.首都尋記憶」,除聽了有系統且深入的演講外,也安排專業導覽台北經典行旅一日遊,包含甫於2020年7月開放參觀的百年古蹟群--台博鐵道部園區。儘管有經過總統府,只是人太多且疫情期間,沒有安排進入,台北一日遊只能外面看看,最感動的是,總統府正對面,就是「白色恐怖紀念園區」,形成一個統治者和受害者的對話。

■ 曾三度受邀進入總統府

回想起來,我曾經受邀進入總統府三次。一是民國97年為總統府解說義工們,演講「新竹平原─七波移民經緯」。當時全島各縣市輪流要進入總統府辦展覽介紹各縣市。輪到新竹市時,就有機會進入總統府為義工演講外,展示期間也參觀一次,我還把保存已久的一塊「城牆石」,搬進總統府展覽。最後查到的資料是97年4月21日至97年7月18日展覽。4月24日舉行記者會,當年的外交部長是陳唐山、新竹市長是林政則、立委是呂學樟。

總統府地方文化展系列--新竹市巡迴展,我在新竹城的模型下,提供一塊城牆石。

當時展示時,新竹市眷村開始拆了,貿昜二村的「屍體」也是展示品之一。

當時特展開幕記者會,是由市長林政則親自出席說明,主持人是李香蘭老師。 

還有一次比較特別是,即將帶著我任教的學生進行新竹市46個眷村史的沿革調查,以及眷村爸爸媽媽的田野調查。當時還在管制和不管制的空窗期,新竹市是全台第一個全面普查眷村(國防部列管的只有46個,不太明白博物館為何現場說明的是47個)的縣市。

當時被通知進去總統府見的是國防部營眷署長郭重將軍,他詢問我為何以眷村的調查為主題?記得那年是民國85年,看到立法院通過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通過,全台灣886個眷村,將於民國90年全數拆除。眷村全面拆除後,整個眷村組成全部拆散,平面空間變成立體的鴿籠,一家烤肉三家香,相濡以沫的文化就沒有了。

他聽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跟他的部屬說:請新竹市眷村自治會配合潘老師的調查,他在做我們需要,但辦不到的事。於是新竹市46個眷村自治會不僅全面配合,有的村子就自己開會討論自己村子的歷史沿革,出版了好幾本書及拍攝紀錄片,今天眷村博物館的內容就是根據我當時的田野調查內容。

三度進總統府,進去時有不同感受,一是為義工演講,還單純,放幻燈片講解兩個多小時。場地布置也還好,就是看到很多安全人員,以憲兵為主。最後一次也單純,就是到國防部的軍眷署見郭將軍,說完就結束了。如果有機會,大家應該查可以參觀的時間,帶著父母去走一趟。

 

■ 百年國定古蹟--總統府

日本殖民政府,來台之初臺灣總督府是使用清代原布政使司衙門西側籌防局為辦公處所。總督府自1912年6月1日開工,歷時7年興建,於1919年3月完工,耗費281萬日圓;對臺統治最重要的象徵「台字紋章」,是由莊頭北工業創辦人莊庚戌親自開模銅鑄。臺灣總督府的辦公廳舍位於臺北州臺北市文武町一丁目,現在的中華民國總統府建築,1945年美軍大轟炸時,左翼有被炸損,經修護迄今,列為國定古蹟。

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府之印

總統府的中央高塔高達60公尺(約20層樓高),典雅而華麗,是當年全台最高的建築,一直是台灣的地標,也是台灣近代史之化身。從高空往下看,平面為日字形,中央為敞廳典禮堂,四周為辦公室。

臺灣總督府成立之初,設民政、陸軍、海軍三局。民政局下置內務、殖產、財務、學務四部。此外,乙未戰爭期間曾短暫命高島鞆之助為臺灣副總督,高島也是為期50年之臺灣日治時期內的唯一副總督。1896年陸海軍兩局合併為軍務局,民政局在原本組織下增設總務、法務、通信共七局。之後還有很多變更,約略來說,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的行政組織可分為直屬部局、所轄官署與地方行政三大部門。

總統府周邊因為很多外省籍公務員,因而喜歡的大半是北方麵食或南方如福州餛飩之類的麵點。

■ 小綠綠─北一女

這次非常難得,因為有學員畢業於北一女,協助安排進入全台知名的小綠綠─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參觀。我們入校時,學校正舉辦「北一女中樂儀旗隊,新生、家長說明會」,在操場上也看到和聽到部分樂儀隊學姐們正在練習。這所讓台灣學生和家長都引以為榮的女子高中,升學率、科學展覽等各種表現,真是名不虛傳。我的前長官IC之音的張總經理就是畢業於北一女,過去一位同事也是北一女出身,因此每次聽到北一女,我都會立正站好。

很幸運參觀日就遇到鼓樂儀隊的新生招生和家長說明會。

小綠綠的鼓樂旗手學長正在練習中。

北一女原是日本時代建於1904年的第三高女,第一和第二高女都是日本人女子就讀的,第三高女提供給台灣女子就讀。北一女的校史介紹,日本時代1904年(明治37年)籌設「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高等女學校」。1907年改名為「臺灣總督府中學校附設高等女學校」,1909年9月改名為「台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1917年於臺南設立分校「臺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分校」,稍後獨立設校,即今國立臺南女子高級中學

北一女的入口第一幢樓名─光復樓。建於日本時代。

北一女有很多很精緻的文化和傳統,她們的制服為什麼是綠色的?而不是一般的白衣黑群,有一種說法是當時黑裙是確定的,但是穿白衣或綠衣兩種在競爭,投票結果是18比18票,當主席的校長江學珠這票投給綠色,這就是「小綠綠」的由來。另外還有一所女子學校也是綠色制服─台中女中。

另一種說法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美軍發動的攻擊行動,轟炸政府機關及軍事機構,史稱「台北大空襲」,位在當時總督府附近的北一女也遭受波及。1952年因韓戰兩岸情勢緊張,擔心總統府再次成為空襲的對象,當時校長江學珠決定將原本的白衣、黑裙更改為「與樹木顏色相近」的深綠制服配黑裙,讓校服成為學生的保護色!這項傳統就延續近70年,成為大家所熟知的小綠綠。

有網友說明,最常和北一女相提並論的台中女中,制服都是綠衣、黑裙。兩所學校的制服差異,是北一女只有左右胸前各一個口袋,中女中除了左胸前的口袋外,左右下擺各有一個大口袋。

一女中的花圃中,有一株是「只有此花偷不得,無人知處忽然香。」究竟是什麼花,求解?

■ 歸還台灣現場─中山堂(台北公會堂)

這地方的前世,是清領時期的「欽差行臺」,現部分遺構還保存在植物園內,1895年台灣割讓給日本,曾短暫當作「台灣民主國」總統府所在地,之後成為日本總督府,一直到1919年台灣總督府落成後遷入。

從台北公會堂到中山堂,多少歷史在此演出。

中山堂以國防色為主軸,用文藝復興的現代式樣,整個用類似積木方式堆砌起來的。

日本軍進入北門後,辦公地點先延用清朝的巡撫衙門舊址。也就在中山堂附近。

1932年日本人拆除欽差行臺典,1936年完工成為臺北公會堂,這是由總督府建築師井手薰設計,銅骨結構、外牆貼綠色面碑,為折衷主義風格建築,這是1930年代東亞規模最大的市民集會堂之一,也是臺北市文化活動最主要的展演場所。

鄉土作家的台灣士牛作品,被入選放在中山堂正樓,意味著台灣精神。

台北公會堂的華麗裝飾,是很有品味的公共空間。.

當年這裡是日本戰敗後受降的簽約地,也是已故總統蔣中正向民眾揮手致意的空間。目前成為藝文活動最密集的藝文空間。而且還可以看到日本時代的一些構建,最有趣的是門口有兩座「淨足池」,解說是說,早年台灣人都沒有鞋可穿,因此要進公會堂,必須先洗腳後始能進入。現在人很難以想像當年的窘狀。

至於現場解說文:早期台灣同胞沒有「屋裡屋外」的公衛觀念,跨過戶碇(門檻)就走家裡,一般住家室內全是泥土地,況且街道柏油路面也不多,塵土飛揚,因此,不僅公會堂,醫院也都設有洗腳池,進入前得先洗去腳底塵土始得進入。

日本時代為鄉下人光腳進城後,進公會堂之前,要求洗腳之用,目前還保留左右各一洗腳池。

在廣場上,意外看到一尊國父孫中山先生銅像,銅像是知名的雕塑家蒲添生(1912-1996)的作品,他以民國13年孫中山在日本長崎演說的照片為藍本,孫中山身著大衣,手持演講稿丶表情嚴肅,是全臺灣第一座戶外孫中山全身塑像。鋼像高度3公尺,含基座共10公尺,重量120斤,設立於中山堂廣場側。戰後民國38年10月10日,由臺灣省主席陳誠主持揭幕大典。

1924年日本設計師為孫中山豎立一座銅彫。目前豎立在中山堂前.

■ 西門町紅樓 (新起街市場)

1908年(明治41)創建,原新起街市場,是台灣最早現代化市場之一,戰後改為劇場:後改為電影院,是日治時代西門圓環附近的重要公共建築,見證西門發展史。設計者為近藤十郎,他也設計了台大醫院舊館及臺北醫專(今台大醫學院前身)。

西門町紅樓市場1908年(明治41)創建,原新起街市場,是台灣最早現代化市場之一,是日治時代西門圓環附近的重要公共建築,見證西門發展史。

主結構為磚造桁架屋頂,平面呈八角形,屋頂作成八角攢尖頂,內以鋼骨桁架支撐,壁面則以紅磚和白色橫帶相間作成裝飾;在八角主體建築之後則有十字型商場,從上鳥瞰呈十字架樣式,非常特別。這個地方我很熟悉,因為我曾訪問父母時,問他們在那裡舉辦婚禮的?他們的答案是「新起町工會」, 那不就是紅樓嗎?他們說,對的。

活化後的紅樓,身牆上還有戰爭的痕跡.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0年9月號226期  文、圖/潘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