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2.0&內科之心

內科的轉型與擴展迫在眉睫,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在進行的通盤檢討後,為因應內科下一階段發展的需求,及整體都市發展的規劃考量,在協助園區企業接軌全球產業前題下,研擬了提升園區生活機能3大策略,盤整出台北市市有的6處基地,訂定4大產業主軸與結合3項配套基礎設施,自105年啟動「內科2.0計畫」。

藉由「內科2.0」計畫啟動,期望連結內科與南港經貿園區,扮演區域創新火車頭的角色,槓桿帶動區域發展;提供必要的產業空間;發展創新技術與應用,給予創新創業和育成空間的支持與輔導,打造產業轉型基礎,推動臺北創新經濟;改善交通,形塑宜人的園區環境,以吸引全球優秀人才移居,進而促進園區正向永續發展。

大內科範圍(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提供)

 

長年蹲點內科地區的瑞光不動產總經理蔡毓燐便肯定內科過去的發展,認為內科應進一步提升質與量,發展的重心在創新育成,「要先有微型企業出現,才可能有大型企業進來。」他直言內科發展如此迅速的主要關鍵在於地近臺北市心,租金成本卻比同級大樓低很多,銷售價格也類似;建商、創投、金融等支援性產業紛紛進駐,對此區發展有一定的推助力;而產業聚落已然形成,以資通訊產業的上下游聚集尤其成熟。

內科2.0計畫最關鍵核心的項目就是由產發局規劃,位處瑞光路、港墘路與洲子街所圍區域的內科之心BOT案,產發局期藉由政府提供公有土地資源,引進民間專業與資金之公私協力方式,提供國內外新創團隊創新研發與創業加速之培育、辦公、驗證及交流空間,並作為企業創新研發中心及新創聚落發展,結合內科既有堅實之產業實力,帶領內科產業轉型,全案引入民間投資金額約67億元,將可創造約3,000個工作機會,每年孵育216個團隊。

「內科之心」是全臺首件以「科技設施-育成中心及其設施」為開發本業的BOT案,產發局透過甄審由投資人規劃約6,400坪的「育成中心」;於106年底動工,將打造臺灣乃至亞洲規模最大的開放式垂直產業群聚生態系統。周邊子計畫還包括港墘路的拓寬、2.55公頃自由開放而紓壓的大港墘公園……等周邊配套設施。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局長林崇傑對內科廠商介紹內科2.0計畫及其進展。

 

創新+加值 全方位推升產業

內科2.0整體計畫側重在產業面,除了內科之心外,產發局同時將舊宗路上公車維修廠西側及新湖路三段環保局原有修車廠的低度利用空間,以公開招標的方式引入國際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及奧迪北區公司,藉由要求提供一定比例空間,設置提供新創團隊進駐,藉由與既有產業合作以引入產業創新動能,這部分留待後篇介紹;內科2.0計畫並規劃影視音產業園區,提供影視音產業進駐,推促另一既有產業群聚以發揮更大效應。

至於位處大彎南段工業區內的原河濱高中預定地因少子化影響,經教育局評估已無設校需求,在配合內科2.0計畫整體規劃架構下經辦理都市計畫變更,將基地分別變更為產業支援專用區及公共服務設施使用,其中基地西側作企業辦公室、中小型國際會議中心、展演空間、生活服務設施,廣場用地,提供產業發展支援服務;基地東側則作公宅、社福設施等使用,並與瑞光公宅及3大配套基礎設施,共同打造人才移居環境,這部分留待後篇介紹。

除上述內科園區的開發之外,台北市政府對創新創業之重視,投注高度心力與資源,產業發展局於104年3月成立startup@Taipei專案辦公室,提供國內外新創團隊一站式服務,產發局並表示以提供創新創業者企業經營最需要的資金為目的的產業獎勵補助及企業融資貸款,這3年半以來已分別達10億以上,在資金支援與園區的開發輔導等多管齊下,全力動員打造一個亞洲創新創業商貿開放的匯流中心。


內科2.0計畫的起跑,不僅是大內科升級,也事關產業的轉型與永續發展的契機,以及內湖乃至臺北城的大躍進。

 

總部經濟的形成 內科奇蹟邁向生展4.0

園區面積149.72公頃、4,627家廠商、156,808位高素質人才就業,2016年度創造4.09兆營收的內科園區裡,中小企業占比高達9成,多為行銷、業務、行政與財務部門的營運總部或研發中心進駐,中華資通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富琮、同時也是中華兩岸科技交流促進會榮譽理事長,將內科園區近年的發展與成就,稱為「內科奇蹟」!

對於內科乃至各科技園區下一步的發展,中華資通總經理黃富琮提出「生展4.0」的概念。

 

他認為科技產業的發展,已從產業鏈、價值鏈進展到生態分配鏈,也就是進入合作的年代,他說:「創新,不要無的放矢」,因此提出「生展4.0」的概念,將臺灣高科技業的強項──研發聚合起來,一起輸出打團體戰,政府將產業方向、目標及法規訂好,就該放手讓企業去發展,這將是內科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是臺灣透過高科技產業站穩國際舞臺的利基。

無論是政府推出的「內科2.0」,還是民間提出的「生展4.0」,皆指向內科乃至產業轉型與升級的必然,接下來我們走進內科去看看邁向大內科的正在進行式。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8月號204期 文/許佩玟 圖/黃國倉 資料提供/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瑞光不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