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基隆的命脈,無論是產業轉型還是產業升級,都必須與海港相互依存,身為全台兩大海港城市之一的基隆,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可以發展觀光產業,然而,城市的掌舵者林右昌市長很清楚,要讓市民的生活好起來,不能單靠觀光,而舊有的漁業、航運運輸倉儲、傳產製造業等產業已不符合當代新經濟模式,產業必須升級與轉型人人都知道,但該朝什麼方向轉型呢?

林右昌市長盤點基隆的資源與條件後,訂出郵輪觀光鏈結在地美食、海洋生技IOT智慧新創產業、時尚文創設計產業等三大新興產業的發展軸線,尤重「觀光」與「會展產業」,在市府團隊積極籌畫產業發展的配套基礎建設的同時,民間業者也逐步整備、蓄勢待發,共同刷亮雨都天空,共創基隆新樣貌。

 

產業新趨勢 會展與觀光連動發展

林右昌看見商務會議與觀光的連動性將是未來趨勢,提出「會議在基隆,展覽在南港」。全球最好的會展中心多設在港口,例如香港、上海、馬來西亞、雪梨達令港……等,基隆港都可密切結合會展與郵輪兩大產業,例如搭乘郵輪到基隆進行商務會議兼觀光,或是搭飛機來台參加會議,然後到基隆乘郵輪離開,也就是正流行的飛航郵輪模式(Fly-Cruise),兩大產業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大幅提升城市競爭力。

會展產業的發展,亟需相應完備的硬體建設,前篇提到的「市港再生標竿計畫」即有配套規畫,相關工程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


看好正流行的飛航郵輪模式(Fly-Cruise),市港積極合作,以「觀光」與「會展產業」雙核心來發展。

 

而在五堵舊的貨櫃倉儲區一帶,將打造成為北五堵國際研發新鎮,進行都市再生暨智慧城市示範,扶植青創產業和建造青年住宅等,讓創新創業的年輕人才進駐基隆。這項囊括在產業轉型規劃的「基隆河谷廊帶計畫」中,以基隆河谷廊帶空間串聯基隆七堵、新北汐止、台北內湖南港、桃園航空城及新竹竹科等,形成北台科技廊帶,創造磁吸效應,帶動台灣創新科技產業群聚並提高整體競爭力。林右昌期待未來新創公司可為基隆帶來1萬-1.5萬的就業人口,創造700億的產值。

市府於2017年舉辦的「基隆城市產業博覽會」,以多元創新、媒體及互動展演方式,呈現基隆未來城市願景與產業發展方向,吸引逾34萬人次來參觀,亦驅使廠商加碼投資基隆,就市府統計,目前總投資金額高達21億5百萬,讓民眾及企業看見基隆的希望與未來。

2017年舉辦為期9天的基隆城市產業博覽會,以願景館、海洋產業、文化創意館、智慧生活館、未來進行市、美食觀光、品牌體驗及高峰論壇等8大展區,呈現基隆的城市願景與產業發展方向。

 

海洋產業發展方向 學界提「海洋園區」

在這場產博會中,以海洋學術研究聞名的海洋大學也參與其中。事實上,曾任國科會副主委及生物處處長的海大校長張清風,早在2013年即提出「海洋園區」的概念,他認為成港已逾130年的基隆,有漁村、港口、研究機構,並且早有許多重要的海洋相關產業,卻缺乏整合且逐漸被邊緣化,若能整合海洋觀光、海洋科技、海洋文創與水產等形成廊帶效應,不僅可翻轉基隆,更可望進一步帶動台灣海洋產業發展。

然而,對於台灣缺乏海洋戰略、缺乏國家整體戰略思維,他感到非常憂心,為了維持海洋競爭力、持續為台灣培育海洋人才,他陸續在海大增設了海洋觀光管理系、海洋法政、海洋文創設計產業系等7個新系,將海大打造為全球海洋領域最完整的海洋大學。

海大校長張清風所提出的「海洋園區」概念,林市長將其納入推動「 基隆河谷廊帶計畫」中,一同推動基隆最具優勢競爭力的海洋產業。

 

張校長認為,「一個好的城市,一定要有好的大學;一個好的大學,可以興盛一個城市。」海大對地方與產業發展有社會責任,因此與市政府、郵輪業者、地方和企業有諸多合作。他明確指出,基隆的興衰與海港密切相關,在基隆港既有的功能約50%被台北港取代的此際,基隆該如何填補這一塊空缺是當務之急。

清交大之於竹科、科技業,猶如海大之於海洋園區、海洋產業。市長林右昌也孰知海洋大學的重要性,視海大為未來產業發展的技術核心夥伴,在產業發展的藍圖中即納入海洋生技,在「基隆河谷廊帶計畫」中串聯南港生技產業園區與北五堵國際研發新鎮,加上養殖業、海洋科技、海洋復育和生態保護,以及海洋休閒等海洋相關產業鏈,推動基隆最具優勢競爭力的海洋產業發展。

海洋文創是帶動台灣海洋產業發展及基隆港郵輪觀光鏈結,相當重要的新創元素。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7月號 203期 文/許佩玟‧于娜麗莎 圖/黃國倉攝‧基隆市政府、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公主遊輪皇后遊輪台灣分公司、基隆遊艇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