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全球壟罩在疫情的陰影下,幾乎人人受影響,拉開了社交距離,有些人工作連辦公室都不用進,宅在家的時間變多了,或是出不了門,有些習以為常的事或是長年的習慣也悄悄改變中。

就來說說自己的經歷好了。生活的空間向來是功能性為主,以物品取用便利的方向來使用,造成這邊堆一堆書、那頭堆一堆用具,怕自己找不到的東西,就堆在看得到的地方……搞得生活空間活似工具間,疫情期間,瞪著空間發楞的時間多了,忽然愈看愈不順眼,但習慣多年的使用方式,想改,一時還真不知從何改起。

恰恰翻出早先收到的一個古色古香的提籃,非常喜愛,為了找個「對得起」它的地方擺放,忽然有了如何收拾空間、拋掉無用無感雜物的靈感,這段日子忙於「斷捨離」,陸續收拾一些東西送人或扔掉,然後將提籃擺上,忽覺不同的生活感降臨。這可以說是正面的「疫情後遺症」,個人生活上的「微創新」。

而台灣生醫產業中不乏有前瞻眼光與專業能力的公司或團隊,多年實力的累積,在這次疫情中翻轉危機為商機,也得了正面的「疫情後遺症」,尤其要在全球生醫領域勝出,「創新」更是不可缺的必要能力。

這期封面故事我們專訪了孵化國內生醫產業的關鍵人物、舉辦亞洲生技大會、挑戰突破性題材及推出應用型產品的生技公司,以及建立醫療創新商業模式組台灣隊,企圖打進世界盃的生醫集團,現行的醫療模式正在翻轉中!

攝影:Calvin Huang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0年5、6月號合刊本 223期 文/許佩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