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探究眼見為憑的證據,藝術家追求真實的呈現,看似毫無交集,卻引動了人們去研究什麼才是眼中的真實世界?才發現透過每雙不同的眼睛,對事物的認知和解讀竟可以大相逕庭!因此,藝術也是趨勢與文化的一面鏡子,透過IC之音《新世紀花園》節目,探討藝術家的作品技術面、風格特色、單一作品的主題與意義等層面,從中讀出「隱藏的訊息」之外,也讓主持人陳韻琳帶領我們,以閱聽人之姿,與創作者同理,甚至感同身受地去體會創作者燃盡生命也焚而不毀的永恆價值。

「畫我們留在記憶裡的。這是一種融合想像與記憶的轉化,只有真正給人深刻印象
的、最根本的,才會被再現。」「我們只看到我們想看的。當然這是錯的。但是,這卻是藝術的基礎。」「畫出眼前固然重要,但是最好只畫出存在記憶中的事物,因為那是經過轉換、沉澱的想像,然後才能畫出真正感動自己的地方,就是本質的所在,而不會被眼前的景物限制住記憶與幻想。」藝術家竇加提出這些繪畫的感觸,已經說出了印象派時期終結後,繪畫勢必會出現的大轉向。

與眾不同的觀察 打破藝術的形式

塞尚是個遠離藝術家群體的人,當然,孤僻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另一重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不滿意印象派繪畫呈現出來光影瞬息萬變的世界,他想要看到的是一種永恆性。此外,他在不斷觀看的過程中,出現了迷惘的痛苦──他發現同樣的景物或物件,昨日、今日或明日觀看,一點點、一絲絲角度的偏差,就讓他看到的跟前次完全不一樣──他發現他無法確定自己所看到的景物或物件。

最後塞尚放棄了單點線性透視、色彩遠近透視等,這些藝術家約定俗成的繪畫形式,因為塞尚觀察到的空間深度,是由層層相疊的垂直與水平面構成,這才是真正的透視。若用線性透視,則需描繪出物體在透視中所應呈現的大小;但塞尚卻發現當他專注執意的觀看,其實每一個物體都是實在而清晰的,他必須忠實於他所見,因此,他讓畫面任何一處都同等重要、同樣清楚,避免任何一種可辨識的光源和投影,他讓光線是物體本身所散發出來的光線,光在每一處都大致相同。

色彩是塞尚畫面唯一的構成要素,它們藉由筆觸的性質來決定形體,光不會單獨存在,而是透過色彩衍生的。塞尚說:「光不是一種能複製模仿的東西,必須藉由其他東西才能表現出來,這東西就是色彩。」而他處理空間深度的方式,一樣是靠對色彩的研究。
譬如冷色調如藍和綠,通常顯得退縮,暖色調如紅、橙與黃,則顯得突出,他用色彩與色度,來呈現立體感與重量。

顛覆單一視點呈現大腦所認知的畫面

最後塞尚在靜物畫中出現了雙重視點,這是另一種在二度空間中製造空間深度的方法,這造成他畫中的靜物甚至是房子,彷彿是要傾倒似地看起來很不穩定。這仍舊忠實於他用心觀看後所看到的,因為塞尚終於發現了,人們不是用一隻眼觀看,而是用雙眼,這使人們在觀看時,其實不可能只出現單一視點的。


圖:
(畫 名 :Apples and Oranges)
(館 藏 處 : Musee d’Orsay, Pa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