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漆藝生產與傳承的源起

黃麗淑是談及臺灣漆藝時不能錯過的人物。臺灣漆器產業在1970年代是外銷鼎盛期,後歷經產業沒落、人才凋零,再次以「漆藝創作」華麗轉型,到21世紀,漆藝的學習儼然成為工藝顯學,國家重要傳統工藝「漆工藝」人間國寶黃麗淑,為臺灣漆器工藝的復興所做出的貢獻以及漆藝創作上的成就,可謂一頁傳奇!

 

漆畫作品《暗香浮動》41x 55.5cm

 

漆藝文化源遠流長,臺灣吸納中國傳統的漆文化,也融合日本近代的漆藝,而匯成一系列獨特風華的臺灣工藝美術。臺灣的漆器製作、漆藝學習、人才養成、產業形成,大致可以追溯到1916年日本香川縣人山中公(原姓甲谷,1886-1949)來臺開始。

 

山中公開料亭、設漆器製造所、辦漆器學校,可以說讓日本的漆器文化在臺灣飲食生活中體現,讓漆器製作技術在臺灣扎根,創造出當時具豐富在地特色的文創產業「蓬萊塗」,更重要的是培養出臺灣的漆藝人才,其中山中公最重要的三位臺灣弟子:陳火慶(1914-2001)、王清霜(1922 ~)、賴高山(1924-2003),為臺灣漆工藝文化產業接續開展了新篇章。

 

漆畫作品《玉壼遐思》55 x 41cm

 

 

承傳漆藝大師陳火慶技藝

黃麗淑承傳漆藝大師陳火慶技藝於一身,但其漆藝之路非常不一樣,近40年來,她投注漆藝創作、文化研究、教育傳習、生活美學等不同領域的歷程,促成了臺灣漆藝的拓展與復興,也促進了自我漆藝的成熟與解放,這一切要從她的藝術學習過程說起。

 

1985年黃麗淑邀請陳火慶老師至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教導漆藝技術

 

黃麗淑1972年國立藝專(即今臺灣藝術大學)美工科畢業,投入中學美術工藝教育。1974年,在竹山隨民族藝師黃塗山習竹藤工藝,1977年進入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以下簡稱手工所),從事竹木工藝產品設計開發與廠商輔導,因研發竹材產品,發現易長黴缺點,從而以天然漆塗裝於竹器表面作為保護,而與漆結下不解之緣,也因緣際會認識了陳火慶先生,從此把研習目標轉向漆藝,形成她早期作品以竹、籐、天然漆為材料的個人風格。

 

看到陳火慶藝師胎體製作及各種文飾技法的精湛技藝,以及他在漆器產業上的卓著成績,黃麗淑認為應將他的漆藝技法及經驗延續下來。因此,在1984年首次邀請陳火慶藝師到手工所開班授課,授課對象為手工所同仁與業者,成為臺灣漆藝再生的契機。

 

《彩豐》40 x 40 x 30cm│木、籐、竹、天然漆、彩色金屬箔

 

 

臺灣漆藝復振再生的重要推手

1996年,黃麗淑策畫了「漆器藝人陳火慶技藝保存與傳習規劃」,這個為期10個月的訓練課程是公部門的首創。傳習計畫中除了以陳火慶老師為首,邀請其傳授漆藝打底基本功外,首位漆工藝人間國寶的王清霜藝師當時也受聘傳授各種紋飾技法。不僅如此,傳習計畫還從中國邀請福州工藝美術研究所吳川老師、鼓浪嶼工藝美術學校鄭力為老師來臺傳授中國漆藝技法。

 

黃麗淑(右)與陳火慶老師合影

 

策畫辦理「漆器藝人陳火慶技藝保存與傳習規劃」這件事,不僅帶動了陳火慶漆藝的傳習,培育了10多位新生代的漆藝工作者,同時也開啟黃麗淑對本土工藝研究的興趣,她深入田野並調查重建臺灣漆工藝的歷史,所著作的「尋根與展望-臺灣的漆器」、「漆器藝人陳火慶技藝保存與傳習規劃報告書」,都是早期研究臺灣漆工藝珍貴的文獻史料。

 

1997年黃麗淑於東京文化財研究所第一修護室研習

 

為了協助臺灣漆工藝的再生,黃麗淑自身也努力學習漆器的技法。她先後去日本考察漆藝達10餘次,對金澤、鐮倉、高松等漆器產地均有詳盡研究;1997年赴日本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向中里壽克老師學習蒔繪;至福州、廈門、揚州、北京等地漆器企業考察漆藝;1998年,赴日本沖繩工藝研究所學習堆錦;也向臺灣傳統匠師學漆線與貼金箔等等。多方向學習與工作的環境,讓她練就全能的漆藝技藝,也開擴了創作領域。

 

藉由這些考察與學習,她努力挖掘與重建臺灣漆藝的歷史脈絡,也拓展及融合臺日中三地的漆藝技法,不僅充實她日後創作與教學的深度與廣度,透過與日本、中國,甚至澳洲等地的連結,也擴大臺灣漆藝的國際視野。

 

2002年黃麗淑在坎培拉澳洲藝術大學演講並展示「漆器文化和生活」

 

 

集研究、著作、教學於一身的漆藝家

身為手工所的研究人員,黃麗淑是努力、負責的開拓者,在數十年間協助臺灣漆藝走出另一條康莊大道。1999年從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前身即為手工所)退休後,她更專注於漆工藝的研究、教學與創作,陸續完成從日治時期至當代的漆藝發展歷程及對臺灣漆藝文化影響的調查,是臺灣漆藝界少見具有研究與著作的漆工藝家。

 

《種子》40 x 35 x 138cm│天然漆、蛋殼、螺鈿

 

2006年主持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委託的「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日治時期總督府日用漆器調查研究」,2003、2009年二度主持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漆器類典藏品的調查研究」計畫等,這些關於漆工藝調查與研究的過程與累積,都成為黃麗淑創作漆工藝時取之不盡的藝術養分,我們能在其創作中看見宜古宜今的作品美學,其來有自。

 

《夜櫻》10 x 10 x 34cm│天然漆(左) 《緋紅》10 x 10 x 34cm│天然漆、螺鈿(右)

 

在教學推廣上更是不遺餘力,她同時在大專院校、文化館、社區等地傳授漆工藝的技藝,尤其在九二一大地震後社區重建的長期計畫,先後三年教導社區婦女學習漆器技藝,投入生產,創造地方特色產業。

 

歲歲荒山拾橡實10 x 10 x 34cm│天然漆

 

 

當代臺灣漆藝最具代表性的創作者之一

在創作方面,黃麗淑擅長多種髹飾藝法,技法與創作媒材多元,作品結合傳統與新意,在艷彩中有其簡潔與典雅,獲多項國內外獎項,被公認為是當代臺灣漆藝最具代表性的創作者之一。

 

1996年黃麗淑獲文化部「民族工藝獎」

 

1989年起,連續三年以竹木籐漆的創新設計獲得全省美展美術設計類第一名,而獲頒省展永久免審查資格;1991年獲得日本石川縣國際漆器設計競賽銀賞獎;其後幾年,又連續獲得文建會舉辦民族工藝獎及傳統工藝獎,計有五次獲得大獎。

 

《夏夜之夢》40 x 50cm

 

經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教授黃世輝長期的觀察,歸納出黃麗淑的創作具有以下特色:(一)、喜歡罩明以等待彩漆的重新開亮,追求漆器的陰翳之美,(二)、喜歡背景的多重層次與景深效果;(三)喜歡珠貝或蛋殼等薄片與銀底的相互滲透,使得鑲嵌主體呈現耐人尋味的色彩與質感;(四)喜歡與文學意境的結合;(五)喜歡現代設計的構圖運用;(六)喜歡不被日本傳統漆藝所規範,採取「不到位的到位」來解除綑綁,讓自我的創作更隨心所欲。

 

《靜夜空山》91 x 43cm

《迎客芭蕉下》120 x 60cm

 

 

創設「游漆園」 以漆工藝承續為己任

經過嚴格的甄選過程,黃麗淑於2005年獲選為第一屆臺灣工藝之家,2009年南投縣政府登錄為傳統工藝美術「漆工藝」保存者。2010年,她於草屯開創「游漆園」,創作題材轉從生活文化的體驗出發,隨四季流轉,感動於園裡的草木鳥獸蟲魚所展現的生氣與活力,她用取之自然的天然漆,描繪大自然默默孕育的生息,卻創造出巨大靜默的生活美學!

 

《讓生活更有味》55 x 41cm│天然漆

 

自行設立工坊的初衷,除了設計創新優質的漆器生活工藝品,另一大重點在傳習推廣。2010-2015年,她在「游漆園」中陸續辦了五年的傳承計畫,透過技藝傳授、專題演講、創作研討、集體創作、成果展覽等內容,以漆工藝承續為己任。

 

最後,以2020年獲文化部認定為重要傳統工藝「漆工藝」保存者的認定理由,來總結黃麗淑藝師的漆藝成就與當代價值:


一、黃麗淑精研傳統漆藝,熟知漆藝各種技法,能結合不同媒材,使用不同材料的胎體,充分體現漆工藝之知識、技藝。除承傳傳統漆藝並展現獨特的藝術風貌外,並為臺灣及亞洲地區漆藝史、產業史、漆器和技術之重要研究者。

 

二、黃麗淑與漆結緣近40個年頭,除承傳陳火慶藝師技藝,並多次赴日本、中國等地習藝,始終堅持以最傳統的工法做漆,不怕繁複工序亦不向工業化的大量生產低頭,堅持使用天然漆,並以無毒的松節油、樟腦油作為溶劑,讓漆藝保有最傳統與天然的手工藝。

 

三、黃麗淑投入漆藝教學、傳習已逾20年,並創設「游漆園」持續推廣漆工藝,具高度傳習能力與意願。

 

四、黃麗淑擅長多種髹飾藝法,作品技法與創作媒材多元且風格屢有創新,獲多項國內外獎項,並積極投入漆藝研究論述,出版研究著作30餘筆,足為臺灣漆藝的研究者、保存者與教育者,對於臺灣漆藝發展貢獻良多,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春日後山桐花開》210 x 60cm│天然漆、蛋殼、螺鈿(左)     《夏夜池畔蓮田田》210 x 60cm│天然漆、螺鈿(右)

《秋暮溪岸蜻蜓舞》210 x 60cm│天然漆、螺鈿 (左)    《冬晨籬下菊草香》210 x 60cm│天然漆、螺鈿右)

 

 

 

 

文/編輯部  圖/黃麗淑‧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游漆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