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於1997至2000年期間在泰國亞洲理工學院進修,也學會簡單的泰語。見識過曼谷與市郊的富貧對立,也體驗過芭達雅與清邁的風情差異;對於這個虔敬信佛卻同時擁有合法性交易、身段柔軟又絕不服輸的民族,仍無法清楚的描述。

2016年初秋,我重返泰國做為期一周的科學與歷史考察,沿著湄南河(母親之河)從北到南探尋泰國歷史的源頭,並以科學觀點在人群與生活中發掘泰國的特色,讓我更認識泰國文化,從而理解這個民族的生存,及代代傳續的原因!

鳥瞰永河:平原中的河流泛濫後,切割成許多河中島與與牛軛湖
 

湄南河流域 匯集繁榮的基礎
泰國有賓、旺、永、難4條主要河流,匯集成一條最大的湄南河(昭披耶河)注入暹邏灣。湄南河流域土壤肥沃,氣候高溫多雨,因此成為東南亞的糧倉。


與湄南河相鄰的湄公河縱貫6國,下游越南流域也是糧倉,因此古代兩河之間征戰無數,甚至隔著大山脈另一邊的緬甸也多次入侵泰國。泰國人為了爭生存、求發展,自古至今發生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終於造就了今日的富強國家。


河水帶來生命,也曾帶來毀滅。人們學會治水以後,就不再仰承天意,藉由建橋梁、浚水路、修堤堰、造水壩而能安居樂業。1964年完工的蒲美蓬水壩(前任皇帝拉瑪九世的尊名)位於賓河中游,50年來改善了湄南河的水患、增加了發電量;而且在集水區景色悠美、氣候宜人,也帶動了旅遊與觀光。


然而,隔鄰建太多水壩的湄公河卻有隱憂。流域諸國競相建築大壩,阻礙了河魚的洄游,也造成了生態的浩劫;下游海水入侵,使出海口農田鹽化;水壩阻攔了沉積泥砂,河流兩岸不再肥沃。更甚者,百年之後所有水壩將面臨廢棄的宿命,而大河流域居民的命運又將如何?
湄南河全長1,352公里,源於泰北清邁的賓河上游。除了漁業、灌溉、民生與發電,在河流平緩區段還可以行船,從暹邏灣河口上溯40公里可以通航大輪,流經曼谷市的河運繁忙,夜間船宴更是觀光客的最愛。湄南河週邊的支流緩緩流過數百個市鎮,許多著名的水上市場早已是泰國人民傳統生活的一部分。


河流是通路,也可以作為阻絕敵人的障礙。曼谷王朝建都時,選在大河的河灣,易守難攻。最早,帕巒王朝的國都周圍有密密麻麻的水道,使敵人寸步難行;中期的大城王朝乾脆建都在河中的一個大島上,使周圍水域形成天然的護城河。但若國政不昌,終究難敵緬甸大軍圍攻,最後仍會走向滅亡。

蒲美蓬水壩是成功的水利工程

素可泰王國 造就高度輝煌的文化
泰國的歷史不只千年,然而由泰國人自主只有700年。原來古時的高棉帝國(802-1431,首都吳哥)非常強盛,統治範圍幾乎包括整個中南半島。13世紀時,以泰民族為主,獨立建成許多國家,其中最強盛的就是素可泰王國(帕巒王朝)。


蘭坎亨大帝是帕巒王朝第三任君主,也是素可泰王國最偉大的皇帝。他不只擴展國土,使人民覺得光榮;還創建了現今所使用的泰文,普及教育而能穩定民生。帕巒王朝在200年後國力衰敗,被大城王國併吞,留下了泰文永續存在。


2000年前,印度教的勢力涵蓋整個南亞與東南亞。後來佛教興盛,其中「大乘宗」往北傳布(中國與日本)、「密宗」留在西藏,而「上座部」往南傳,成為泰國各個王朝和許多國家的國教。從泰國各朝代的佛像表情與宗教建築得以看出素可泰時期的秀雅、大城時期的莊嚴,以及曼谷王朝的華美,展現了各個時代的不同民情。

素可泰的佛像都很飄逸出塵

曼谷的船宴,提供美食兼夜遊湄南河
 

大城王國 納黎宣大帝領導國家中興
當素可泰國力漸弱,承擔泰人自主的力量就轉移到南方300多公里處的大城王國(1351-1767,首都阿育陀耶),藉助湄南河的航運以貿易富國,與遠方的中國(明、清)、東南亞以及阿拉伯國家多有往來,卻和近鄰高棉與緬甸有無數的爭端。大城王國曾在1564年被征服成為緬甸的附庸,17年後再次獨立,直到18世紀被緬甸滅亡。


大城王國的中興之主是納黎宣大帝,他創下泰國歷史上許多軍事傳奇,奠定了其後200年的國勢平安。他的傳奇包括與緬甸王子的大象生死決鬥,據說泰拳也是他發明的。


大城北方400公里遠的美索市,位於泰緬邊境,是緬甸多次入侵泰國的隘口,從素可泰時期就是軍事重地,現在則成為東南亞國協的重要陸路貿易通道。雖然情勢依然緊張,但是位於梅河上的泰緬友誼大橋,讓兩國藉由交流而諒解,進而維繫長久的和平與共榮。古都周圍的護城河曾是廝殺的戰場,現在已架起許多座可愛的橋梁聯繫你我他。就像泰緬邊境的友誼大橋,如果可以走過橋梁分享鮮果,何苦在橋上以鮮血作為彩妝?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17年10月號 195期 文.圖∕謝迺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