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過繁華走進靜謐小街巷,聽著帶路導覽人述說著這都市紋理街道的改變;走進一家老店、路過一個老房子,這街廓風情裡,曾經住著那些人?有著什麼樣動人的老故事?
這次,我們走訪新竹縣內的新埔芎林北埔關西,從悠遊歷史地景的人文走讀之旅中,發現許多時光迭替中美好的新悸動!

《新埔》

三街六巷九宗祠

地景美學是建立在歷史文化的基礎上,文化是過去人類生活的總和,了解過去這塊土地的歷史,保留下美好的建築與生活文化,這就是城鄉生活美學。
花了一個上午時間漫遊穿梭在小鎮大小巷弄間,隨著導覽員一幕幕回溯歷史,如同牆上巨幅馬賽克拼貼,知性繽紛、張力滿滿。
「3街」是指中正路、和平街與成功街,9宗祠中尤以劉氏家廟「功名多、匾額多、燕尾多」的三多典故最具知性;蓋在螃蟹穴上的潘屋,屋形也狀似螃蟹,佔地方正廣闊,前方大草坪設意為螃蟹吐泡的孔隙,詩情畫意,如同一座有靈魂的建築。
各具特色的6巷,藉由藝術家駐鎮模式,串連生活、歷史與文化的核心價值,自106年起透過馬賽克等媒材彩繪巷弄,營造街廓美學亮點。
從「大水巷」的彩繪開始,「花燈巷」、「漫畫巷」的馬賽克及「燕子巷」的玻璃、柿染,至108年完成的「戰鬥巷」、「暗香巷」馬賽克裝飾,每一件創作都是一段先民的生活軌跡與美麗的傳說故事。

新埔舊名吧哩嘓,穿梭全長2.6公里觀光步道,感受時空與時光交錯的美好體驗。

潘家以經營製油、雜貨及糕餅業發跡,店號金和號,至台灣光復之初仍為新埔首富。

新埔的六巷巷弄中,每一件創作都有一段生活的、美麗的傳說故事。

新埔第一市場

體驗最在地的旅行方式就是走入傳統市場,第一市場名稱始見於日治時代的文獻資料中,當時為新埔柑橘產業全盛時期,是週遭城鎮趕集、批發的重要市集;現今雖然柑橘產業不復往日榮景,但市場內仍維持著百年來傳統農業社會的交易氣氛,每到假日更是人潮滿滿。
市場區位幾乎跟以前一樣,沒攤位的挑個擔子就蹲在路邊做起生意來,賣的都是農家少量自種、小量經營的果菜,唯一的改變是人都老了,新鮮的是少數2、3代年輕的接班人,菜攤老大哥指著一旁正在削石柿的阿婆笑說:「她以前可是市場的水果西施,現在已經是老施囉!」惹得大夥有點尷尬的哈哈大笑。
修鞋補鍋、古早什貨、農器編織等古趣盎然的店舖招牌,褪色斑駁中看得出歲月的淬鍊,是都會裡難得一見的新奇感官體驗;除了日常蔬果生鮮,更有各種新埔特產匯集,如新埔必吃「客家三寶」粄條、柿餅、水煙腸及九層粄等客家米食、客家私房醃漬菜…。
吃碗湯粄條、切盤沾著桔醬一起品嘗的水煙腸,再離開吧!這般古樸率真的熱情氛圍,正是傳統市場裡最美的好人情。

客家私房特產應有盡有。

 這碗明治30年至今的阿婆豆花,吃進的是滿嘴香濃的時代印象。

錦興百年豆腐店位於市場外中正路上,依舊遵循古法製作。

振慶製茶工廠

超過半世紀營運見證台灣「南糖北茶」的茶金年代,振慶製茶工廠全盛期年產近100萬台斤茶葉,但隨著台灣茶葉產業鏈變化,振慶製茶工廠是新埔鎮目前唯一留下的大規模製茶廠。
除保持商用茶的穩定生產量,同時開發多種精緻茶如包種茶、東方美人茶、白鷺紅茶、酸柑茶等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另外也配合茶飲市場轉變,將產量大宗的包種茶供應給國內知名手搖飲與即時茶飲商做為原料。
2016年投入旅遊市場,將已停產的煎茶生產工廠改建為食茶文化館,透過文化導覽及採茶、製茶、品茗及農情祕境輕旅行等體驗活動,將台茶文化融入觀光產業
在多元的體驗空間中,透過導覽讓遊客瞭解以往茶農挑擔由桃園大溪到大稻埕的茶道水路,在品茗過程中透過茶湯香氣,認識各式茶種的不同韻味。

茶廠轉型透過食茶文化體驗,將台茶文化融入觀光產業。

茶葉經烘焙後「咖啡因」會從茶乾中釋出,遇到冷空氣形成白色結晶體,真是長知識了。 

一日採茶女,是難得的旅行體驗。

《芎林》

紙寮窩手作體驗

沿著芎林國小旁小徑前進紙寮窩社區,滿山青蔥鬱蓊、桂竹繁茂,清代聚落先祖劉傳老攜家帶眷自廣東遷渡來台,尋得此竹林水源豐沛的土地,延續其造紙本業,建工寮、鑿蓄池,開啟造紙基業。
紙寮窩所產製的竹造紙稱為粗紙,也就是大眾所熟知的「金銀紙」,隨著閩粵移民將燒金紙的風俗傳入,造就紙寮窩的造紙業興盛,從清末到日據時代初期,曾經是北台灣最大的金銀紙供應地。由於後來日本政府頒佈皇民政策,禁止人民祭拜神祇,加上不敵機械化大量產製的競爭,紙寮窩的造紙產業便日漸沒落停擺,百年造紙歷史漸為人所遺忘,造紙文化也近乎失傳。
直到一九九四年,劉氏後代與社區居民成立造紙工坊、發展協進會等,重現當年的造紙工藝與文化推廣保存,透過簡化的DIY流程,讓遊客實地操作手工造紙的樂趣,抄紙、壓紙、揭紙、晾乾,大人們玩出興致可是比小孩還較勁呢。
等待成品晾曬期間,可以選擇慢走「文林生態古道」,欣賞沿途優美林相及豐富生態,順遊「台灣歌謠之父」鄧雨賢紀念公園及文林閣。

遊客們興趣高昂地等待體驗DIY造紙。

完成自己設計的造紙作品,開心極了。

文林閣距今已有140餘年,為全台最大的文昌帝君廟。

 

文/于娜麗莎       攝影/于娜麗莎、翁朝騰、章作人、周德君

 

➡  【走讀城市光廊中的老故事-初秋竹縣微旅 (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