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碳排X綠色經濟

今(2022)年12月初,還有不少人穿著薄衣、短袖,彷彿一夕之間,氣溫就急轉入寒冬,氣候的驟變讓人特別有感。

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提出的資料,2019年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高達500億噸左右,較2010年高12%、較1990年高54%,可謂「節節高升」;相較於工業化之前的水準,2011至2020年的全球地表溫度,已升溫近1.1℃,若不加強加快淨零碳排的作為,溫室氣體排放量預計將在2025年後上升,導致到2100年全球升溫至3.2℃。

IPCC提出警告,即使全球平均溫度控制在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設定的目標──全球升溫上限在1.5℃內,仍會頻繁地出現極端高溫;若是平均升溫達攝氏2℃,極端高溫的強度會增加至少1倍;若達 3℃,高溫強度將增加4倍。

距離淨零排放(Net zero)大目標的2050年,時間委實不多。2022年的11月,國內與國際都很熱鬧,自11/6日起為期2周在埃及夏姆錫克(Sharm El Sheikh)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簡稱COP),197個會員國正在討論重要氣候議題;與此同時,國內一場為期3天的「2022第五屆GCSF全球企業永續論壇」,也於11/16日至11/18日在臺北圓山大飯店展開。

套句GCSF全球企業永續論壇主席簡又新的話,「永續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顯學」,全球面對氣候變遷的作為、淨零轉型的趨勢為何?國內的淨零之路又走到哪裡?這期的封面故事來關注全球顯學。

在COP27第3天的金融主題日(Finance Day),多場公民團體示威在會場內展開。(願景工程基金會提供/記者蘇彥誠攝影)


COP27+GCSF後

台灣雖非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締約國,面對氣候議題並未置身事外,以「NGO觀察員」名義,聚集政府機關、企業、NGO與青年團體等參與「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以下簡稱COP27),為國人帶回最新的全球淨零議題與趨勢,並於「COP27後 全球淨零趨勢解析分享交流會」解析最新國際氣候動態;此外,由第五屆的「GCSF全球企業永續論壇」,也可一窺國內企業在永續轉型路上的最新發展。

觀點氣候組織(Perspectives Climate Group)的資深學者麥可洛瓦(Axel Michaelowa)建議,台灣雖非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仍可參與自願性碳市場。(願景工程基金會提供/記者蘇彥誠攝影)


實施元年 COP27偏重損失與損害、公正轉型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年年開議,向來以減碳為討論主軸,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表示,此屆由埃及主辦的COP27被稱為「非洲COP」,偏重在調適作為、損失與損害補償、公正轉型等方面的討論,較缺乏重要決議,凸顯先進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遷議題上,負有共同但差別的責任。 

尼泊爾行動者什雷雅關注氣候正義,期待損失與損害在COP27取得進展。(願景工程基金會提供/記者周妤靜攝影)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也認為,整體看來COP27成果單薄,大多延續COP26的結論,透過「決議、倡議、抗議」面向觀察COP27,主題展館在水資源、糧食、能源、海洋、青年、城市等多元議題的討論,算是少見的特色;而企業展館展示再生能源、減碳技術、調適解方等,淨零轉型帶出新商機。

行政院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組長吳奕霖指出,COP27的重點在「夏姆錫克施行計畫」,巴黎協定第六條(PA Article 6)是另一重點,其中6.2條關乎合作方法,6.4條與永續發展機制有關,6.8條關於非市場方法,關注與調適、氣候資金上的連結。他也分享參加COP27的感想,只有3個字「盲、忙、茫」,認為面對氣候變遷的作為,在企圖心和執行上應更加強化落實。

氣候組織專家莫伊修(Mia Moisio)指出,G20成員國中只有澳洲確實增強減碳目標,前3大排放國中國、美國和歐盟尚未繳交新目標。
(願景工程基金會提供/記者蘇彥誠攝影)

 

臺灣綜合研究院組長顏婉庭則提出,此屆雖無重大、里程碑性質的產出,但可視為「實施的起始元年」,充分展現以合作精神,踏出巴黎協定的第一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表全球早期預警系統計畫Early Warning for All,並於COP27大會決議中強化建構全球氣候變遷觀測系統,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岳建議,因應各地條件不同,氣候行動都應在地化、客製化,並以自然、科學數據為本。

COP27究竟有哪些重要議題的討論,逐漸影響未來的趨勢走向?我們來看幾個關鍵字的討論。





生物多樣性也迫在眉睫

氣候變遷是造成生物多樣性流失的原因之一,需要一同解決。願景工程基金會內容中心記者蘇彥誠借鑑埃及珊瑚白化嚴重,提醒台灣的海洋資源再利用,先從訂立明確的法規開始。而台達董事會於8月將「生物多樣性」列入公司永續策略中,以珊瑚復育行動等具體實踐SDGs。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會議」(COP15)緊隨在 COP27之後舉辦,聚焦在2050年長期目標,以及2030年前要完成的23項生物多樣性行動目標,通過了一項歷史性的自然保護協議,盼望保護陸地、海洋和物種,免受汙染、退化和氣候危機影響。

台達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於聯合國氣候峰會攤位,分享LED燈技術如何加速珊瑚生長。(願景工程基金會提供/記者周妤靜攝影)


淨零轉型趨勢與商機 台灣跟上了嗎?

全球趨勢對台灣有何影響呢?台灣對這些議題與趨勢又有何反應或布局呢?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彭啟明道出,「台灣大眾對氣候議題的關注度很不足」,需要各界一起合作努力,匯集更多的資源,並建議大學做USR,相關課程要多跟相關基金會、老師學習,與國際連結,才能讓年輕人與國際接軌;而國際碳權連結、國內再生能源發展、國內離岸風電、綠色金融等議題有待更多的倡議推動。他同時表示,減碳具有龐大商機,這並非拿政府預算去做事,而是政府設定目標,把生態系做好,企業自然會投入。例如,美國在氣候變遷策略之下,投入龐大資金打造永續基礎建設,台灣很多廠商受惠。

林子倫指出台灣2050淨零轉型的4大策略,包括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奠基在氣候法制與科技研發2大基礎上;全球碳市場的議題預期將會對台灣產生較大影響,他建議盤點台灣優勢,深化全球氣候合作。願景工程基金會內容中心記者周妤靜則提到台灣經驗的輸出,協助友邦國家如加勒比蓋氣象站等,因應氣候變遷。

工研院與台灣友邦史瓦帝尼在COP27場內的周邊會議,探討如何協助非洲地區等開發中國家達成淨零、增加氣候韌性。(願景工程基金會提供/記者蘇彥誠攝影)

 

布局全球綠色商機   工研院有2項建議

工研院IEKCQM團隊發布2023年臺灣製造業及半導體景氣展望預測結果,在面對氣候風險有2大建議。第一,從加強投資有利綠色能源發展,建議產官學研協力,結合5G、AIoT等數位科技,技術突圍,強化用電管理,導入已成熟的能源管理解決方案,透過聰明用電,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以數位科技達成永續目標。

第二,把握行為改變降低碳排,帶來的綠色商機,促使產業鏈發生結構性變化,建議業者及早導入預循環模式(Pre-cycling)概念,探索具永續價值的商業模式,製造環境友善的綠色商品及服務,有助於全球永續浪潮中搶得新綠色商機。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王漢英出席會議,分享台灣在綠色能源、回收技術和低碳產品的最新技術。(願景工程基金會提供/記者蘇彥誠攝影)


願景工程基金會與您一同關注 COP27 氣候相關議題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2年冬季號 237期 文/許佩玟 圖/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願景工程基金會.Pete Linforth‧Gerd Altmann提供


延伸閱讀

【淨零永續】ESG永續模範生 迎接全球綠金大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