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博士、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訪問學者,高考水土保持科、水利工程科及格後開始公務生涯,歷經水利署多項行政及工程職務,包括南區水資源局局長、主祕、副署長,至2016年11月升任署長,擁有非常完整資歷的賴建信談到水,並不長篇大論談專業,而是從人心人性談起。

 

治理水資源的理念「互利共好」

「我們都希望喝好水,但為了喝好水,難道要叫別人不能生存,來供應我們在都市的生活嗎?」他舉例,大家都希望水庫水質好,但水庫集水區內土地使用型態非常繁雜,全國95座的水庫中,供家用或公共給水的水庫就有63座,面積約占全國土地28%,涵蓋許多既有聚落、原住民保留地等,約有93萬人口,其中有些人生來就住水庫集水區,若因此就被完全禁止開發,教他們拿什麼謀生?

「就好比家中兄弟姐妹難免有的種菜、有的開工廠……,那麼在用水時,為什麼要去劃分這是產業用水,那是農業用水、民生用水?難道不是一家人快樂生活最重要嗎?」這是他提出「互利」、「共好」理念背後的思索。


節水抗旱,不能一味犧牲農業要求休耕,應是產業、農業、民生有水大家一起用,缺水大家一起節水。

 

如2018年臺南枯旱時,水利署倡導的掌水工發揮大作用,水利會因此提前節水9,100萬噸,才能讓最缺水的臺南躲過停灌危機,並穩定民生及工業用水,也減緩水資源開發及調度壓力。其實,農田灌溉屬農委會而非水利署的業務,基於互利共好,透過政府跨部門、與民眾協力、跨域合作,讓水資源朝永續發展的願景邁進。


由當地農民負責灌溉責任區的灌溉用水調配、巡查水路及維修責任區之給水路的掌水工,在2018年臺南枯旱時發揮大作用,讓最缺水的臺南躲過休耕危機。圖1為掌水工操作水閘門,圖2為智慧灌溉之田坵進水閘,圖3為水利署導入的雲端監控系統圖,運用智慧灌溉,可再節餘水量10%,圖4為智慧灌溉之閘門。
 

 

穩定供水 擬開源、節流、調度、備援四大策略

基於互利共好的理念,賴建信帶領水利署積極推動穩定供水四大策略的各項建設,解決政府當前首要政策──針對產業缺水、缺電、缺地、缺才、缺工等五缺問題及擴大產業投資,為確保用水無虞,以因應產業成長所需及氣候變遷影響。

在開源方面,透過多元水資源供應,預計2031年前增加每日183萬噸供水能力、節水306萬噸、增加支援能力124萬噸及備援水源30萬噸,總計可增加每日519萬噸水源,約目前用水總量的4成,其中包括已完成的中庄調整池、湖山水庫、曾文水庫加高蓄升及鳳山溪再生水廠(八月改名鳳山水資源回收中心)1期等,2019年底前將完成鳳山再生水廠2期、彰濱借道福馬圳供水及臺南高雄水源聯合運用工程等;2020年以後,將陸續完成烏溪鳥嘴潭人工湖、臨海等再生水及白河水庫整體更新改善,並持續檢討其他可行水源開發方案,適時推動。

節流策略,是強化各項標的用水效率,預計每日節水306萬噸,其中對一般民眾,自今年4月1日起強制販售具省水標章的馬桶及洗衣機;並積極辦理自來水減漏,將由目前全國平均漏水率15.3%降漏至10%,每日可節水73萬噸;對工業用水大戶,則加強水循環再利用,由目前70%的工廠用水回收利用率提高至80%,每日可節水14萬噸;在農業節水部分,透過改善老舊圳路、推廣省水管路及一期作轉旱作,提升用水效率,達到農業節水每年8億噸目標。

調度措施上,加強區域水源調度支援的能力,提高供水穩定,包括持續辦理板二供水改善計畫、臺南高雄水源連通管、桃園支援新竹幹管及曾文南化水庫連通管。

備援措施即在增加備援水量,以降低缺水風險,透過推動伏流水、防災備援水井、湖山水庫第二原水管、翡翠水庫輸水專管、東港溪水質改善等,預計增加備援水源每日65萬噸,及備援輸水能力每日356萬噸。透過這四大策略完成穩定供水的目標後,賴建信很有信心的表示:「保證產業不停水。」

 

在穩定供水的四大策略下,水利署已研提節水、水源連通、老舊水庫更新改善、再生水、開發新的水源等五大重點工作,除了前述與留待後篇談的再生水之外,賴建信特別提及老舊水庫的更新改善工作,臺灣目前95座水庫中,超過50年的有30座,超過30年未達50年的有35座,這些水庫已逐漸出現老化、劣化情形,為確保設施安全及供水穩定,須進行設施的更新改善,提升其防淤、防洪功能,其中尤以水庫淤積的問題最為嚴重,水庫的清淤工作必須與淤積競速,否則建再多水庫都沒用,除執行主要水庫防淤工程外,更推動防淤行動,力求延長水庫使用年限,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2019年完成板二計畫後,翡翠水庫調供板新地區,預計由每日72萬噸增至101萬噸。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9月號205期 文/許佩玟 圖/黃國倉攝 照片‧資料提供/經濟部水利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