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臺灣無自有住宅的家戶數約有90萬戶,政府近年透過租屋協助政策,包含社會住宅的興建、包租代管等多元方案的辦理,照顧弱勢及青年族群的居住需求,實現居住正義並健全住宅市場,期望讓社宅於全臺遍地開花。

 

由國家住都中心主辦、首場以全臺灣社會住宅為主題的展覽─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 》,9/23日~10/1(日)於松山文創園區展出,以「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主題展覽,並規劃免費講座、工作坊及表演,邀請全國民眾一起來關心了解臺灣「以社會住宅作為居住政策核心」的共識過程,推動社宅工作的各項執行內涵與成果,及未來社宅所面臨的趨勢與挑戰。

 

展覽在貴賓啟動「蓋社宅、辦入厝」象徵社宅完工的開幕式中熱鬧登場。

 

見證臺灣社宅的發展 居住是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 》,9/23日於松山文創園區1號倉庫開幕。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內政部政務次長暨國家住都中心代理董事長花敬群、臺灣銀行董事長呂桔誠、立法委員吳玉琴、前部長葉俊榮,以及多位貴賓蒞臨。展覽也在「蓋社宅、辦入厝」象徵社宅完工的開幕式中熱鬧登場。

花敬群表示,近年社會住宅發展,代表著台灣50年來的居住政策走向另外一條軌道。他說,早年有很多先進,參與過國民住宅的推動;在民間倡議下,2011年完成住宅法首次立法。他強調,一直到蔡總統上任後,提出8年20萬戶社會住宅,真正讓台灣的住宅政策,從需求面補助的邏輯轉向供給面,政府擔起責任,直接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內政部政務次長暨國家住都中心代理董事長花敬群致詞,表示社會住宅的推動產生了許多新的價值。
 

花敬群說,社會住宅的推動產生了許多新的價值,例如循環經濟的導入、預鑄產業的擴大、高齡社會的銀髮生活,甚至重新定義了台灣的庶民生活。他說,這也是展覽主題《我們+》的意義,未來的路我們一起來「+」下去,讓各種理念透過社會住宅的平台建立基礎,進而擴散到更多社區。

 

立法委員吳玉琴見證了社會住宅的發展歷史。她回顧, 2010年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在廣慈博愛院(現廣慈社會住宅)前宣示成立,啟動了社會住宅的議題,後來進入立法院後,參與了住宅法兩次修法、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的立法,一個一個法案通過,為年輕朋友及弱勢家庭的居住照顧,建立更好的基礎。

 

行政院張景森政務委員分享自己參與無殼蝸牛運動的經驗,他強調,一個進步的國家,要把居住當成基本權益,也要讓年輕人居住在城市。張景森指出,雖然目前台灣的社會住宅存量無法跟已經發展50、60年的歐洲國家相提並論,但是在社宅品質的社會住宅是具備國際優勢的。像是社宅納入日照中心、托嬰中心、幼兒園等社福設施;考量環境以循環經濟方式興建等,放到國際都是受人矚目的。最後他也鼓勵大家持續朝向社宅供給量的累積,也要驕傲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表示,社宅納入日照中心、托嬰中心、幼兒園等社福設施;考量環境以循環經濟方式興建等,放到國際都是受人矚目的。

 

 

臺灣的社會住宅,從10多年前凝聚共識、進入政策文件到付諸實行

臺灣因為年代法源和地方政府政策施行而有不同社會住宅的稱呼,社會住宅廣義概念傾向於那些因受某種政府補貼的租賃住宅,在低於市場租金的方式供給特定性條件的租用者。法定來說,狹義社會住宅之定義則見於2011年公布住宅法第3條:社會住宅為由政府興辦或獎勵民間興辦,專供出租之用,並應提供至少30%以上比例出租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之住宅。

 

中央政府推動社會住宅兩大政策為行政院2011年核定之「社會住宅短期實施方案」,選定臺北市與新北市5處試辦基地興建;另為2014年核定之「社會住宅中長期推動方案」,目標預定在2023年前興建15,100 戶。根據內政部2011年公布之社會住宅中長期推動方案與民間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統計資料,臺灣廣義「只租不賣」之社會住宅比例僅占全國住宅總量之0.08%,符合住宅法定義之狹義社會住宅則未有實際案例存在。

 

政府近年推出安心住宅政策,規劃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以相對低廉的租金提供給有需求的民眾入住,同時大幅擴增租金補貼政策,協助減輕租屋家庭的經濟壓力。地方政府加上中央政府的興辦量能,讓幾乎從零開始的社會住宅,逐步推進到目前的85,054戶,預計明年邁向12萬戶的目標。

 

包租代管計畫則提供賦稅優惠及獎勵補貼,鼓勵房東接受專業服務,將民間房屋轉作社會住宅,以滿足多元族群的租房需求,至今已累積媒合了80,079戶,有高達74%的房東與房客穩定續留,目前有5萬多個家庭正居住其中。

 

 

社宅不只是社宅 更是與社區共生、共融的平台

早期的台灣社會住宅,台灣社會住宅一詞在社會大眾的想法為提供給社會排除人口居住之住宅,將有影響附近住宅品質之虞而遭致反對。主因在於住宅對象的標籤化與宅體的獨立單一性,讓民眾有種陌生且生疏的社區關係。

 

此次《我們+ 》台灣社會住宅展,以全新的風貌來讓民眾由過去的認知中跳脫,重新認識社宅的多元性及活動的互動性,走出社宅的新篇章與新樣貌。讓社宅可以在未來每個一社區中扮演更多共生與共融的平台,更打造產、官、學、社可共同支持並導入資源的容器,進而達到友善共生的永續發展目標。

 

以倡議、實踐、趨勢及生活為主題,四大展區帶領民眾了解社會住宅

本展覽分為四大展區,以倡議、實踐、趨勢以及生活為主題,帶領民眾了解社會住宅如何成為臺灣重要議題、實際興辦情形、各縣市社宅的環島布局、規劃設計及營運管理特色,展覽亦將向參加者展示,國家如何透過社宅來回應未來社會趨勢,傳遞居住政策的核心價值,以及居住新的想像與選擇。

 

社宅倡議+帶領民眾一同縱身時光長河,見證政府與民間團體,如何攜手並進,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居住政策,實現今日社會住宅建設的全新里程碑。

 

(一)社宅倡議+:北向製菸廠

通過社宅的歷史與相關倡議運動,帶領民眾穿梭臺灣住宅的重要事件,欣賞幾十年間倡議團體、民間社會以及政府的努力,讓社會住宅能夠從倡議、推動,到如今締造全臺皆有社宅決標的里程碑。

 

(二)社宅實踐+:北向製菸廠

當推動社會住宅成為政府與民間的共識,它便不再只是提供舒適且可負擔的住所,更提供多元的社會福利設施,結合多樣的共享空間和完善的社區服務,不僅改變了我們對居住的想像,還為社區創造了凝聚力和豐富的生活體驗。邀請投入社宅興辦的縣市政府參展,讓民眾藉由觀賞各縣市社宅興辦的特色,了解社宅與城市的互動關係

 

(三)社宅趨勢+:北向製菸廠

在全球氣候及人口結構變遷下,我們必須探詢社會住宅在基本居住功能之外,還存在那些潛在的可能性。我們將從國際視角出發,關注社會融合和永續發展。

 

(四)社宅生活+:一號倉庫

生活是一連串選擇的結晶!回首過往,我們會如何選擇居住和生活的型態?想像未來社宅生活,我們將如何回應高齡社會及永續議題?社會住宅攜手多元企業,運用循環經濟理念,應對高齡化趨勢,致力打造理想的友善家居生活。

 

展覽名稱「+」取「加」與「家」的諧音,說明社宅是時間、經驗與眾人努力的累加而成家的故事。

 

 

共生宅以社區共生新形態、全齡共生、高齡養生的模式,讓住更有品質

合勤健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共生宅,即因其與社區共生共融的特色,符合理想社宅的內涵,而入選成為此次「社宅生活+」展區的七家廠商之一,也代表了未來在高齡社會下移居、宜居的首選之一。

 

「合勤健康共生宅」的居住型態非常多樣化,主要依據各地區需求因地制宜, 以「融合」、「共生」、「共存」的基本理念,進行產品定位、內部及外部規劃設計,因應地域特色、風情民俗、種族、文化來產生多樣化的可能性,建構高齡居住空間與環境。

 

在硬體、軟體的設計巧思上符合「建築力互利共生」、「共生圈系統整合」、「開放性通用設計」、「多元性永續共享」等四大原則,以及「共好」、「共創」、「共學」、「共遊」、「共食」五大元素。創造一個促進健康為主軸的共同生活環境,享受人生最自在、快樂的時光,讓生命是永續經營的開始、讓身心靈是豐富生命的時期,讓智慧能分享與貢獻社會。

 

實現在地老化,提供從支持家庭、居家、社區到機構式照顧的多元連續服務,普及長期照顧服務,建立關懷社區,期待能提升長者與家屬之生活品質,銜接前端初級預防功能,預防保健、活躍老化、減緩失能,促進長者健康福祉。

 

人生居住有許多選擇,老後生活的家其實有很多樣貌,共生宅是與社區共生共融的未來趨勢。

 


包租代管政策、社宅營運管理 一次解惑
此外,惠及廣大租屋族的包租代管政策,以及各界都相當關心的社宅營運管理等議題,也能透過Q&A展版解答疑惑。同時,展覽更設立社會住宅聯合服務諮詢櫃臺,每天皆有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原內政部營建署)及北北桃地區的包租代管業者駐點,提供民眾社宅包租代管的資訊及服務。

本次展覽《我們+ 》希望讓民眾了解社會住宅推動的歷程與實踐的成果,展覽名稱「+」取「加」與「家」的諧音,說明社宅是時間、經驗與眾人努力的累加而成家的故事。展期間也舉辦免費講座、工作坊及表演,誠摯邀請民眾來我們+作客!

 

社宅成果影片:https://youtu.be/4fR3YP1FVxo (國家住都中心提供)


【展覽資訊】
●展覽地點:臺北市松山文創園區 一號倉庫+北向製菸廠
●開放時間:112年9月23日至10月1日
■周一至周四:10:00-18:00
■周五至周日:10:00-20:30
●團體預約參展:請洽02-21006300 分機259或 Email:[email protected]
●展期間有多元有趣的活動及講座工作坊,活動官網:https://livingasone.hurc.org.tw
活動報名網址:https://www.hurc.org.tw/hurc/applyList

 

 

 

 

 

文/編輯部   圖/國家住都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