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比臺灣早10年面對高齡議題,在銀髮生活規劃及安養照護產業的發展領域,有相當豐富的執行成效與經驗;而臺日雙方多年來對於相關議題交流頻繁,現已延伸到跨領域及產業整合環境、建築、居住、安養、照護及醫療系統的「共生宅」領域。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樂齡建築發展協會祕書長李柏憲秘書長於論壇開場時表示,共生宅是一個新的觀念與發展方向,在面臨高齡社會的結構重組中,「共生宅」將是一強大趨勢!養老服務模式不是講規模、講數量,用失能照護及長照觀念來看待,而是要以「持續健康」為主軸,強調自立共生與互助合作。

 

 

中野次郎建築師以長者感受性的考量,將共生宅臨路的建築本體轉向面對青山綠地的森林景觀。

 

在法規限定與長者感受性的考量中,中野次郎建築設計事務所中野次郎建築師分享以「增加與減少,拿捏恰當,找出最好的位置」的建築設計哲學,及與法人福利機構合作,從居住需求為出發,進而思考解決問題方案的幾個成功創新案例;他認為,為使消除終日待在自家的高齡長輩產生孤獨感、無力感,及減輕家庭照護的負擔,可連續使用1~30天的短期住宿機構,是高齡照護居住處所的入門。

 

共生宅仍以自立生活的高齡長者為目標客群,所以環境形塑必須考量地點的便利性及環境的舒適性,將臨路的建築本體轉向面對青山綠地的森林景觀;將空間以安全、符合居住者與照護服務者最流暢的動線為優先配置;局部空間綴以復古細膩的布置,讓空間裡每一個轉角視線,都充滿溫暖的生命回憶。

 

 

何中揚建築師,為台灣第一座「共生宅」的推手之一。

 

何中揚建築師認為,高齡者在過往的機構中幾近是被圈養的,個人需求的差異性時常被忽略,因此建構一個符合台灣民情、安全足用、適合長輩自立生活條件的空間,及細膩的管理、體貼的居住照護、智慧輔具設備,並結合社區生活機能,才是高齡住宅完善的居住環境規劃。

 

 

 

吳奉文設計師則指出「自宅養老」與「共生宅」最大的不同,在於友情連結的幸福感,同居共老、即時樂活,重新定義家的結構;以人生時序推演所設計規劃的六感體驗場域,讓長者透過各式提升高齡者活躍力、創新力的課程學習,激活深埋心中渴望豐富的生命厚度。

 

 

文/編輯小組   _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11月號 207期

攝影/黃國倉

照片提供/臺日安養照護產業及健康共生宅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