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橫公路沿著大漢溪溪谷而建,蜿蜒曲折、風景優美,是前人歷經萬苦千辛在山巒縱谷間開拓出來的一條道路。連接北臺灣東西向的北橫,橫跨桃園、新北和宜蘭三個城市,大漢溪流經桃園復興區,在角板山、溪口及羅浮等地區,孕育不少泰雅部落,造就豐富的自然生態,更因來自深山的河川水流湍急,侵蝕、切割與搬運流經的地層作用特別旺盛,加上北橫的地質堅硬,鬼斧神工般造就出美麗深邃的峽谷及蕩氣迴腸的曲流景觀,為自然天成的地質教室。

 

北橫沿線擁有高山、縱谷、隧道、河階、溪流、瀑布等獨特壯麗景觀,今夏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以下簡稱觀旅局)打造全新「探索北橫」觀光系列品牌,規劃「6條主題遊程」,我們受邀參加以泰雅人文生態為主題的「文藝復興」兩天一夜遊程,探祕已連通的觀音洞–蝙蝠洞步道,並順遊了百年「大溪老茶廠」,算是部分體驗北橫這座觀光寶庫中人文與自然兼具的知性之旅了。現在就帶領讀者「HATA RGYAX LO」!泰雅族語意為「一起上山吧」!

 

 

蝙蝠回來了!觀音洞-蝙蝠洞步道尋幽

蝙蝠洞及觀音洞步道擁有豐富多元植栽林相,經整修連通,加上蝙蝠洞探祕後,形成可於單程1.5~2小時完成的步道,這次觀旅局貼心安排由觀音洞步道南口出發而下北口,從北口涼亭/瞭望台後方小徑步道,下行至蝙蝠洞,折返至瞭望台後可續下行至蝙蝠洞步道口。建議腳力不佳的讀者擇此走法,比較省力。

走入觀音洞及蝙蝠洞步道,享受原始山林的森林浴,呼吸瀑布帶來的負離子,療癒之餘,還可認識豐富多元的自然生態與植物。

 

全長2020公尺的觀音洞步道,沿三民溪上游溪谷而建,一路樹木蒼鬱,綠意盎然,走在原始的森林小徑,伴隨著淙淙流水聲及蟲鳴鳥叫,生態豐富的林間,還能觀賞到柳杉林、蛇木、各式蕨類等各類植物。步道曲折起伏,易於行走且樂趣多,是入門款健行步道。

觀音洞步道有座小吊橋,行走其上軟Q的鐵板大力搖晃,讓人記憶深刻。

 

幽深莫測的蝙蝠穴洞景觀,置身其中感受到巨岩被淘空的震撼和清涼。

 

蝙蝠洞是一處天然形成的巨大岩洞,高約20公尺的洞口成彎月形,洞內寬約50公尺,深約20公尺。由於蝙蝠洞地形粗獷原始,又位在溪谷旁邊,吸引成千上萬的蝙蝠在此棲息,所以被稱作「蝙蝠洞」。後因眾多遊客造訪,生態遭到破壞,蝙蝠已約30年不見蹤影。2019年觀旅局在洞口增設木棧景觀平台和環狀圍籬,阻隔遊客闖入,一年多後數10隻蝙蝠再現,這次實地踏訪,觀察到有逾300隻蝙蝠棲息洞頂,顯見整體生態持續轉好中。

棲息洞頂的蝙蝠,顯見整體生態持續轉好中。

 

蝙蝠穴洞旁的溪谷,一大一小的瀑布沖蝕而下,形成約直徑10公尺的深潭,魔幻藍綠色潭水,加上飛瀑與耶穌光乍現的奇境構圖,吸引許多網美在此拍照打卡。

 

 

泰雅人文巡禮 古調‧口簧琴‧部落美食

位於角板山對面的溪口部落,座落於大漢溪上游的河階台地,緊臨石門水庫集水區中游,呈現不規則梯田景觀,視野開闊,景緻如畫。溪口台部落以泰雅文化為核心,整合周邊自然資源、工藝、文化、美食…等,傳承並發展部落在地化特色之傳統文化產業。

位於北橫羅馬公路上的「那山咖啡」擁有無敵的山水景觀。

 

部落風味餐 在地食材創意料理

上午走到鐵腿後,「那山咖啡」的部落風味午餐正好慰勞大家,一整套的無菜單料理皆以在地食材入菜,馬告、刺蔥是畫龍點睛的重要調味,包含迎賓的打那 (刺蔥) 水、馬告綠竹筍湯、小米竹筒飯、馬告無骨雞腿排、馬告香腸佐醃製蕗蕎等,健康、開胃又美味。甜點乳酪淋上部落特產紅李作成的果醬,酸酸甜甜的滋味,讓人難忘。

那山咖啡運用在地食材烹調一整套的部落風味創意料理,健康、開胃又美味,讓人驚艷!

 

自稱是「桂竹世家」及「竹鐮幫」的泰雅說菜人喜娃子,幽默風趣的介紹,非常吸引人。她展示了一隻泰雅族的「五連杯」,說明這是學習排灣族結婚雙人杯而來的。五連杯的竹子是互通的,高矮不一的族人,必須彼此互相協調,才能把酒穩定的喝完,這是泰雅文化「分享和諧」的意義!

泰雅說菜人喜娃子展示了一隻泰雅族的「五連杯」,表達泰雅文化「分享和諧」的意義。

 

 

無形文化資產 泰雅史詩吟唱及口簧琴

午餐後抵達溪口台露營區,進行泰雅文化巡禮:泰雅歌舞迎賓、古調吟唱祈福,以及口簧琴DIY與吹奏,難能可貴的是再次聆聽到Lmuhuw(泰雅史詩吟唱)。

泰雅族資深美少女以泰雅文化舞藝迎賓,並邀來賓歡樂共舞。

 

泰雅族社會並無文字書寫的傳統,因此對於族群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是透過祖先口說或吟唱的方式來流傳,族人稱之為Lmuhuw,為台灣原住民族中獨特而珍貴的口述傳統文化資產。2012年Lmuhuw被指定為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資產,是我們首次聆聽「人間國寶」林明福的吟唱,事隔12年,聽到他已升格為長老的兒子達少.瓦旦現場吟唱「破曉」,對這項部落文化資產的傳承感動不已!

泰雅族長老達少.瓦旦現場展演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資產的「泰雅史詩吟唱」。

 

口簧琴泰雅語稱為Lubuw,常配合舞蹈,傳遞歡愉、愛戀等正面情感,吹奏者透過口、手與簧片振動與口腔共鳴產生曲調與樂音。以零件DIY組裝完成壓克力材質的簡易版口簧琴不難,但是吹奏就難倒大家了。看到達少.瓦旦一手握持琴台就口,另一手輕輕的挑動繩子,嘴巴即輕鬆發出共鳴腔的聲音,音調及音量控制隨心所欲,但對初學者的我們來說,要發出聲音好難啊!

口簧琴是泰雅族最具代表性的樂器,其製作及表演是泰雅文化的重要表徵。

 

 

舊水圳古道 百年水路文化資產

日本大正15年(1926年)開墾溪口台地的水圳,引用奎輝溪設立取水口,水圳可灌溉大豹地區遷徙泰雅原民的農田水利,這條重要的百年水路,見證了泰雅族從昔日狩獵為主、農業為輔之社會,轉型以農業為主的生活形態。

 

著泰雅獵人裝扮的導覽員羅老師非常健談幽默,水圳古道在其導覽下生動又有趣。他說獵人會把打過、最得意的獵物裝飾在身上,像他帽子上的是山羌,身上還掛有山豬獠牙等!

著泰雅獵人裝扮的導覽員羅老師,展示泰雅族獵槍時,突然朝天瞄準發射,子彈射出的聲音把團員都嚇了一大跳!

 

羅老師在行進間就地取材,帶我們認識桂竹、綠竹與麻竹及使用差異:桂竹為叢生不會移動,常當作界標,綠竹以食用為主,麻竹最粗,主要做竹筏;看颱風草幾摺可知道來年颱風來襲次數;圓型橘紅色的花球是構樹果實,甜美多汁非常好吃,不僅是族人的零食,對飛鼠也極具誘惑,族人常在果實成熟時「守株待鼠」。

羅老師帶我們認識飛鼠最愛的構樹果實,族人常在果實成熟時「守株待鼠」。

 

羅老師示範族人設置陷阱後,砍下一片樹皮作記號的標示方式。。

 

昔日這條古道是族人來往奎輝、溪口的唯一道路,他問說晩上沒有燈怎麼辦?他拿起旁邊剛示範生好火的火把說,一定會有人放置火把,讓需要的人使用,而且到一定路段,還會有火把材料可以接力使用。

羅老師就地取材生野火,並說昔日族人會沿古道接力放置火把材料,讓晚上行走古道的族人使用。

 

羅老師說,在古道上丟失錢或重要物品別擔心,一定會有人拾起後放在明顯處,錢則用石頭壓著,讓失主取回。這種路不拾遺的風氣,就是泰雅文化的一部分!

 

水圳古道終點近新溪口吊橋。跨越大漢溪上游,長303公尺的溪口吊橋,連結角板山與溪口部落,是台灣最長的懸索橋,細長且優美的吊橋,已成為溪口台地壯麗美景的一部分。溪口碼頭這端可見第一代及第二代溪口吊橋遺構。

溪口台地立有「開圳紀念碑」,碑上字跡已磨損不見,但碑的右側仍清楚可見立碑人「大溪郡警察課長高本三郎書」的刻字。

 

新溪口吊橋跨越大漢溪上游,長303公尺,連結角板山與溪口部落,是台灣最長的懸索橋,

 

夜宿位於溪口台地風景區的基拉耳景觀民宿,坐擁美麗遼闊的風景,民宿主人是林芷萍兄弟共同接手創建,最大特色為以在地巴陵產的上千根桂竹環繞建築為意象,與環境相融,內部裝潢竹子也是重要元素,型塑出典雅又有氣質的民宿風格。

基拉耳景觀民宿最大特色為以在產的上千根桂竹環繞建築為意象,與大自然環境相融,內部裝潢竹子也是重要元素。

 

基拉耳民宿視野遼闊,在餐廳及房間可悠閒欣賞美麗的山河景觀,遠眺新溪口吊橋。

 

迎賓的白鶴靈芝茶及早晚餐野菜食材,皆來自自家經營的吾都生態園區。房間寬敞簡約,用材新潁,房內供給的茶包、咖啡包、沐浴乳、洗髮精等,也一樣是自家生態園區所產的馬告製作而成。

基拉耳景觀民宿的無菜單料理相當豐盛,野菜食材皆來自自家經營的吾都生態園區。

 

住宿基拉耳民宿,可免費遊覽吾都生態園區,園區內大量種植刺蔥、馬告及各式野菜,還設計了櫻花大道、香草大道與風鈴木步道,在不同時節為園區增添繽紛色彩。

吾都生態園區內大量種植刺蔥、馬告及各式野菜。

 

 

角板山公園 特殊人文風情景區

佔地極廣的園區,隱身在角板山形象商圈內,園區內楓樹、巨樹、老梅遍佈,包含有樟腦收納所、蔣公行館、雕塑公園、戰備隧道等多個特色景點,是個充滿特殊人文風情的觀光勝地。

 

台灣的樟腦出口曾經是世界第一,和「茶金」的茶葉一樣,曾經是「腦金」,而角板山則是北台灣伐樟製腦的集散中心。建於昭和14年(1939年)的專賣局角板山樟腦收納詰所(收納事務所) ,位於產地樞紐地帶,當時是臺灣北部山區重要的「粗樟」集散中心,因位於蔣公行館範圍內,受到嚴格的管制,才得以留存至今,成爲全台僅存之日據時期「專賣局樟腦事業辦公廳舍」,歷史文化意義彌足珍貴。

 

現場看到的日式建築雖然破舊,卻很有味道,解說牌內容豐富,增長了許多樟腦相關的知識,也能深入了解台灣樟腦的歷史意義。

 

角板山行館曾為先總統蔣公與其夫人蔣宋美齡居住之行館,館內有豐富的圖像及影音史料。戰備隧道建於1963年,總長約100公尺,用於戰事爆發時保護國家元首安危,並對外下達作戰指令。沿著階梯一路下行,我們走進地下20公尺深的隧道,100公尺長的隧道壁面,繪有互動式3D立體壁畫,營造50年代的軍事場景。

角板山行館園區內有樟腦收納所、蔣公行館、雕塑公園、戰備隧道等多個特色景點,是個充滿特殊人文風情的觀光勝地。

 

鄰近角板山公園的瑞士鄉村TINA廚房,擁有180度山嵐美景,有機生菜沙拉吧是其最大特色,菜單選項多到有選擇障礙,只要點份主餐後,皆附贈麵包、沙拉吧,手工麵包也是招牌之一,整體餐點美味多樣,CP值高。

瑞士鄉村TINA廚房的生菜沙拉吧食材豐富,為有機農場每日新鮮直送。

 

TINA廚房主餐有多元選擇,推薦復興區特產的桂筍控紅燒肉、自家招牌川味醬燒水煮豆花牛肉(麻辣)。

 

 

品味韶光風華的茶金歲月

位於北橫枕頭山魅力商圈的「葉家千金」,經營者是青春洋溢的兩姊妹,她們是第四代茶農,承接葉家製茶、焙茶工藝,並提倡與高山自然環境共存的自然農法茶。

「葉家千金」走和風系的茶空間,茶席區設計簡約,採光明亮。

 

名符其實的「葉家千金」第四代青農葉佳欣,以精心設計的個人品茶組,示範如何泡出金黃烏龍的好滋味。

 

原來這間充滿日式文青氛圍的茶空間,前身為製茶廠,是1980年由葉家爺爺(葉阿廷)所創立的「藍廷茗茶研製所」。留日的葉佳欣很有想法,獲得長輩的認同及支持後,2020年與妹妹共同改造老茶廠,打造多元的日式簡約茶空間,取名一語雙關的「葉家千金」,改良拉拉山烏龍茶的茶味,精心設計個人品茶組等,皆是想讓年輕人在輕鬆體驗沖茶、品茗的過程中,愛上高山茶。

「千金紅茶」是招牌的紅烏龍茶,有別以往的紅茶口感,茶湯有著自然的蜜桃果香,口感醇厚,尾韻細膩回甘。

 

最後一站來到桃園市大溪老茶廠,記得上次來已是5年前的2018年。內部展示愈來愈好,這是老產業活化很成功的案例。

 

話說1926年、占地1,670 坪的大溪老茶廠興建,原名「角板山工廠」,隱身在靜謐巷弄內,是座融合台、日、英式風格的建築。

大溪老茶廠2010年全面修繕整建,保留了挑高建築的老樣貌及內裝,處處流溢著古樸懷舊況味,完美重現老茶廠百年雋永光陰。

 

大溪老茶廠2F諾大空間為室內萎凋區,設有萎凋槽、萎凋架,緃橫交錯的老檜衍架,共計151支,其運用榫頭及力學結構,在視覺上有種撼動人心的美。

 

天井兩旁設有木製百葉窗,以利製茶師傅調整開合,控制溫度。「大溪藍」的窗櫺、樑柱流露斑駁的痕跡,與古樸的老茶廠格外契合。

 

在當時台茶興盛,將茶奉為「黑金」的年代,為應付龐大外銷需求,在空間規劃上多有巧思,並兼具環保意念。當時老茶廠一天三班制,機器沒日沒夜不停運轉,盛產的日東紅茶每年可達600英噸之多,仍然供不應求。

 

無奈1956年一場祝融之災讓茶廠幾乎全毀,自2010年開始,台灣農林(股)公司全面修繕整建,保留原先建築骨幹,以及渾然天成的採光舆通風設計,才將這隱沒半世紀的茶韻風華,以新舊交融之姿,重現於世人眼前。
 

藍色為建築主色調,不論是窗櫺、樑柱、造型層架、牆面等,「大溪藍」皆與這棟磚造混合檜木衍架的製茶廠格外契合。隨著導覽員走訪1、2樓,從導覽放映、文物區、室內萎凋區到製茶區,韶光洗鍊出的斑駁美感與古董製茶設備,處處流溢著古樸懷舊況味,悠緩低語百年的茶金歲月。

大溪老茶廠在日治時期就從英國引進六座36吋傑克遜式揉捻機,此舉將當時台灣傳統手工製茶,轉為半機械式製茶,不僅大大提升製茶效率,其揉捻出的捲曲條形紅茶外觀,更成了傳統紅茶的代表。

 

以自然農法意識結合觀光工廠的新設計概念,整修後的新茶廠透過工廠矩陣元素和碩大空間的安排設計,呈現不尋常又極度日常的茶文化空間,每一隅都使人沉醉,讓品茶香、品人文、品自然轉化成全民大眾能輕易理解,並產生共鳴的日常飲茶情懷。

 

北橫山、水、陸、人文觀光資源豐富,極具發展潛力,一年四季有不同特色及多元旅遊型態,讀者可找出適合自己的玩法,創造一場層次豐富且獨具風格品味的北橫之旅。

茶廠1F中庭的靜水池,巧妙設計出鏡面倒影,很適合網美拍照打卡。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3年冬季號241期  文/編輯部  圖/黃國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