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幾年,台灣市場變化巨大,多數以前不存在的「隱形成本」在近期大量增加,各行各業幾乎無一倖免,使得近年許多勞工抱怨「公司福利降低」、「瑣事越來多」,許多原本經營不錯的品牌企業紛紛中箭落馬,而本來就經營不善的商家,乾脆把店收起來。

一、消費者流量受把持 為推廣告企業苦不堪言

以前只要請到一個有腦袋的小編,粉絲團就算不下廣告也能夠很有流量;
以前只要老闆自己好好經營無名小站部落格也就可以達到漂亮的營收;
以前只要老闆勤奮的到社群論壇撰寫心得老王賣瓜,也能在Y拍一年銷售數百萬業績;
以前只要民宿經營者時常分享漂亮的照片,淡旺季也會有固定的房客,完全不擔心。

現在貼文若沒買推廣,十數萬人的大型粉絲團,可能自然觸及不到五千、點讚數不到百。在這樣的影響下,廣告費用在競價中瘋狂飆高,高到很多小編一天投放的金額就超過他當月薪水,完全不成比例、小資廠商難以負擔。

現在商業社群不只自然流量大幅降低,老闆想寫文章分享產品,如果未繳費給站方,文章、帳號就可能被刪掉,而有繳高額費用的競爭對手,更明顯的置入行銷文章卻不會被刪,甚至被放在首頁推薦,但這個費用一般廠商根本付不起。

整體而言,現在廣告費過於昂貴,需要大量資本,其中很大比例的錢都付給國外平台,帳面營收高但扣除平台費發現沒賺多少、商家還得自己負擔跨境的稅金成本,負擔大為增加。

二、線上支付成主流 參與成本和後期抽成負擔大

行動支付帶來便利,只要一支手機就能走天下。今年開始各家超商、連鎖店家甚至小攤販都被迫加入行動支付戰局,而支付平台之前很多都是獨立的,新店家要加入得要支付高額初期建置費用,成本可觀。

傳統以實體鈔票為主的社會認為,商家加入行動支付給予消費者便利,可以吸引更多消費者上門、甚至願意花更多錢。但實際上民眾追求方便的觀念,會導致商家直接流失消費者,因此商家被迫加入支付平台。

一旦小資商家開啟了這扇門,就開始無止盡的「抽成談判」,行動支付就類似變相的信用卡刷卡機,店家申請這種收款服務每一筆被額外收2.5~4.5%手續費,使得現在帳面收100元可能實際拿到只有95元。

消費者最愛的「12期 0利率無息分期付款」,使店家還要額外自行吸收5%~10%的利息費用,在激烈競爭下,為維持買氣,只好苦苦支撐。

金流公司就像是你家老闆的股東、債主,每月總營收先抽完一手,再交到老闆手中。當然,這些跟支付公司、信用卡公司談判的抽成,多數員工雖然每天都在用支付消費,但很難了解到詳情。

三、營所稅與勞健保費用持續調整 人事成本逐年增加 

隨著最近五年法規的變化,人事成本逐年提升,導致台灣企業對員工福利越來越精打細算。為了降低成本,企業紛紛走向日本那樣採用「非典型雇傭」或「派遣模式」,利用「外包」的模式節省人事成本。

四、財團大打資本戰 補貼行銷策略導致消費習慣改變

過去用心經營的市場、細心培養出來的忠實消費者及客群,極有可能因一個財團祭出「完全免費」甚至「不只免費還貼你錢」的策略時被吸引過去,導致市場會在很短的時間突變到難以想像的地步,這時企業若未及時應對,經營會變的極為困難。

中國有句話說:「騰訊過後,寸草不生;小米過後,片甲不留」指的就是大企業利用資本攻勢,大肆補貼,以求擴張版圖。

傳統上台灣兢兢業業的品牌商家,專注於經營好自己的市場,很少接觸國際資本,根本無法應付近年來瘋狂的「補貼式行銷」,使台灣既有的產業生態鏈整個破局。

為何帳面營收飆高,淨利暴跌

以上四點的隱藏成本,可以看出,企業增加的成本可能比幾年前增加許多。原本經營得不錯的產業,也會因為成本暴增營收下滑到歷史低點,很少公司會在這種情況下擴編人力、增加成本,若不想大舉裁員或歇業,也只好就現有的資源找尋生路,期待能撐過景氣寒冬。

因此員工紛紛感覺到,自己的專業不被重視,要經手的事情越來越多。而這也許是因為時代變遷太快,市場需求已經跟以前天差地遠。

在這全球化資本世代的浪潮中,台灣的產業面臨極大的困境,各行各業都受到劇烈的影響。無論身為員工或是老闆,這無疑是要去解開的答案。努力去提高思考層次、充實自我,找尋突破的具體出路,或許未來將完全不同。

 

首圖/source:photo ac

文章改編自沈道廷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