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雲林印象

說起雲林印象,你會想起哪些?

縣境大部分位居嘉南平原上,面積1,291 平方公里,平坦地形占9成,加上溫和的氣候,孕育了這片「臺灣的糧倉」,雖然知道雲林是農業大縣,但你可知道餐桌上吃的蔬菜,每3把就有1把來自雲林;食的豬肉,每4隻豬,就有1隻來自雲林;雞鴨鵝水禽類的食用量,占全國1/4之多?說到古坑,就想到咖啡;提到西螺,回味起醬油,可有意識到它們俱在雲林!

去年(2020)疫情初起時,網上熱議「如果台灣封城,哪個城市活最久」,其中雲林赫然入列,原因就在「有菜、有米、有肉,通通有」,不愧「農業大縣」之稱!

然而,除卻農業印象,旅遊的訪客北往日月潭,南至阿里山,往年幾乎都跳過雲林而不入,終於近來開始有了轉變,風箏衝浪與台東熱氣球一別苗頭,草嶺讓國人不出國也能遊賞萬年峽谷,還推出「與神同行」、「開台四百年1621-大航海時代顏思齊」……等活動,透過文化歷史軟實力,讓大眾看見不一樣的雲林。

專訪行程的首日,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一口嘗出了芋頭出自林內,從而帶出了由豐富物產連結的雲林開台史,「一口吃出雲林400年歷史」,認識雲林,得從吃下手!雲林縣的文化與觀光在這位從時尚圈跨入保守公部門的處長策動下,善用既有的資源翻出了新印象,2020的疫情年創下觀光人次破千萬、產值衝上200億元的成績。

也因此令人更加好奇,如今的雲林,在同屬跨界的雲林縣長張麗善的帶領下,一本「愛雲林」,希望面面俱到、全方位照顧到縣民需求的初衷,出現了哪些轉變?對於雲林的定位與未來,縣府團隊究竟如何思考與擘劃,翻轉出雲林的「新鮮味」?這次的封面故事,我們分別從縣政、產業、地方創生等面向,探訪縣府致力讓民眾幸福有感的努力。

雲林正在發展與創新,讓大眾看見雲林,重塑新印象。

 

從善出發 創新加值

以農業立縣的雲林,在經濟產業轉變的過程中,原來的豐饒之地反被視為「窮鄉僻壤」,人口持續外移,在縣境之外的同鄉會人數比境內縣民還要多得多,人口、人力連動產業、經濟與民生,諸般劣勢的雲林該如何扭轉,讓縣民幸福有感?


豐收反成損失

農業產值連續6年蟬聯全國第一,反而成了農民的傷腦筋,說來弔詭,卻是雲林的真實!關鍵在於產銷失衡,缺乏一套運行良好的產銷制度,每每遇到颱風豪雨,就會面臨農產品不足以供應,或產量過多、人工成本過高等因素造成無法採收、無法賣出去,只能坐等果菜爛掉的慘痛損失。

這樣的現象,透過新聞報導,屢見不鮮,解決對策不僅是產銷一端,還涉及人口人力、產業轉型、工具升級……農業產值全台最高,卻是平均農業收入最低的縣,雲林劣勢由此可見一斑。

豐收本該歡慶,反而因種種原因無法賣出,成了農民的傷腦筋。


清晰的產業定位

然而,當家的雲林縣縣長張麗善眼中看到的雲林,「是尚未開發、值得開發的處女地」,縣務紛繁,但她心裡清楚,必須透過政策端,扭轉雲林。

2020年,她提出「一心二軸三業(葉)」作為縣府施政願景:「一心」是利用斗六、斗南及虎尾等雲林向來的政經暨交通核心,作為領頭羊角色,帶動全縣的農、工「二軸」,和農、工、觀光「三大產業」並重發展。

縣府的發展藍圖中,並非拋卻既有的,計畫處長李明岳堅定而清晰的補充說明,「並非各縣市都需要科學園區,雲林工商產業的發展立基在農業」。例如透過智慧科技用於田間管理,解決農業人力不足的問題,也提高生產效益與品質。

又如「古坑產業加值園區」,著眼於農產品加工,以利銷往海內外,包括鳳梨、花生、苦茶油……等農作物,解決每遇生產過剩,卻找不到加工廠的問題;此外,園區搭上當前的循環經濟議題,農產品榨汁剩下的果皮或其他廢棄物,經由科技循環再利用,或可用作燃料等等,期望透過農產品加工,讓在地農產有更好的出路。

值得一提的是,縣府還籌備成立「雲林縣政府因應氣候變遷專案辦公室」,以落實淨零碳排、降低氣候風險、建構永續農業、確保糧食安全等。

古坑產業加值園區模擬圖


創在地農產品牌「雲林良品」

雲林是台灣的糧倉,三餐桌上的食材幾乎都可嘗到雲林味,但要說到來自這個農業大縣的印象卻難以聚焦,於是張麗善帶領縣府團隊策畫,創立「雲林良品」在地品牌,目前通過認證的產品達566件,積極行銷並拓展國內外通路。

國內,可在楓康超市、新光三越、大遠百、微風廣場、全聯福利中心、全家便利商店等購買;國外則鋪往加拿大、澳洲、中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累計至2021年1月銷售金額超過4.8億。

「雲林良品」 進駐大遠百。

 

團購促銷、電商銷售、販賣機、加工廠收購、媒合外銷……雲林良品的行銷通路包羅萬象,打破購買地的限制和稀有性,透過多重通路、多元支付,讓消費者更輕鬆將雲林農產品帶回家,同時也強化在地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印象。

防疫期間,縣府靈活應變,即時運用雲林良品電商平台,推出「蔬永康」的防疫蔬果箱,透過線上購物,減少外出採買之風險;稍後迅速升級開設「疫起要健康,防疫要食在」的防疫網路購物專區,更持續進化Yunlin Can Help3.0,引動電商銷售潮,單日營業額破百萬。

防疫期間,縣府即時運用雲林良品電商平台,推出防疫蔬果箱「蔬永康」。

 

今年的中秋節,縣府不僅協助大斗六地區文旦銷售超過8,100箱禮盒(12萬5,000斤),更出奇招,結合知名網紅飲品-舒油頭與台灣原創IP熊寶Buddy,推出雲林良品文旦限定飲品。

縣府協助農民將文旦結合知名網紅飲品與台灣原創IP熊寶Buddy,推出雲林良品文旦限定飲品。

 

古坑咖啡今年首次成為第58屆金馬獎貴賓伴手禮,即為縣府有效利用在地農業資源與特色農產加工產業,聯合古坑鄉農會、雲林古坑咖啡企業,戮力發展雲林農產精品的一大里程碑。

古坑咖啡今年首次成為第58屆金馬獎貴賓伴手禮。

 

被選為雲林良品伴手禮首獎的「VDS活力東勢胡蘿蔔」,為台灣首創的胡蘿蔔品牌,是雲林第一個通過全球優良農業規範驗證、清真驗證,也取得日本農業檢驗及產銷履歷等多項國際認證,在縣府的協助媒合下,將1,000箱共10噸的胡蘿蔔及500箱約4噸的彩色胡蘿蔔出口至新加坡NTUC超市。

台灣首創的胡蘿蔔品牌「VDS活力東勢胡蘿蔔」,是雲林第一個通過全球優良農業規範驗證、清真驗證的農產品。


雲林的產業發展地圖

事實上,不獨農業,縣府為雲林定下的願景,並非跟隨其他縣市的腳步,而是經過在地資源的盤點與體質健檢,扎根原有的特點或優勢,結合新概念、新手法,以智慧的方式致力解決縣民痛點,讓雲林的「原味」煥發「新鮮味」。

雲林擁有全國面積最大的工業腹地,也沒有缺水、缺電等問題,對招商引資具有相當的吸引力,縣府以未來20年雲林大計為方向,將產業政策納入雲林縣國土計畫。盤點既有的產業園區,由經濟部工業局開發的工業區,有斗六、豐田、元長等工業區,以食品及其相關產業為主;雲林科技工業區以金屬製品製造業為主;雲林離島工業式基礎工業區包含麥寮、新興、台西區及四湖區,目前麥寮區已開發完成,以石化產業為主,為國內塑化原料重要生產基地。

此外,縣府積極開闢產業園區,也處理長期閒置或久未完成開闢的區域,解決現存問題,於境內建構完整產業聚落,現有產業用地包括斗六社口區段徵收用作商業區;因應沿海區域產業發展特性,規劃萡子寮漁港產業專用區;用地規劃包含乙種工業區及產業專用區的斗南小東市地重劃區;以及定位為「科學教育生活城」的高鐵特定區產業專用區及行政專區。

斗南小東市地重劃區,用地規劃包含乙種工業區及產業專用區。

 

至於開闢中的產業用地,包括古坑產業加值園區;預計引入農業加值、物流園區、零售製造等產業的斗南交流道特定區;結合宗教觀光、文化創意、在地產業及糖業風貌的「北港水林產業加值園區」,規劃產業發展、聚落生活,打造在地就業宜居城市;結合觀光休閒及現況養殖產業資源,引進海洋醫美產業、水產品運輸交易中心、水產品加工業、智慧海水養殖等產業的台西產業園區等。

數算一下,張麗善上任以來,工廠家數從1,932 家成長至2,163 家,快速成長了230 家,如此積極推進產業發展,就是期望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讓雲林的子弟不用外流他鄉就業。

北港水林產業加值園區規劃階段模擬示意圖


培才、留才的青年政策

人口外移嚴重,縣外同鄉會人數比留在縣內的縣民更多,缺乏產業人才的劣勢,讓張麗善亟思照顧青年及留才的政策。

為協助孕育青年創業,有2019年起開辦的「創業知能培力課程」,及2020年10月文化觀光處成立「雲林創意設計中心YCDC」;自2019年起,開辦「青年職涯探索暨就業準備計畫」,並持續擴大辦理「大專青年暑期工讀計畫」,協助縣內大專青年的職場體驗,輔導就業準備。

創業知能培力課程

 

今年3月將勞工處改制為勞動暨青年事務發展處,並新設青年事務發展科;成立第一屆青年事務諮詢委員會,一起把熱血想法轉換為實際政策,並研議成立青年創業基金輔導青年創業;辦理「青訴青聽」座談,聆聽青年的聲音;獲選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地方創生青聚點計畫-中區場域規劃,將推動在地青年參與公共事務,進而返鄉、留鄉投入地方事務發展。

 雲林創意設計中心YCDC


 
至於人才培育方面,雲林縣內有雲林科技大學、虎尾科技大學及環球科技大學等3所大學。根據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公布「2021 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University Impact Rankings)」,雲林科大有多項指標進入世界前200 名,整體排行名列全球300-400 名,在台灣上榜名單中排名第3,科技大學排名第1,為國內科技人才重要搖籃,近期學校整合校內研究資源投入電動車研發,具有相當成果。

虎尾科技大學聚力在無人機產學研發;環球科技大學在設計服務業領域具有特色,這些產業相關人才的培育是雲林的產業發展的優勢條件。有了產業的發展,高階人才的進駐,為縣民與人才留鄉提供了選擇的機會,如此良性循環,可望成為雲林人口銳減的解方,也為雲林轉型注入新的契機。

 縣府舉行「空氣汙染與能源轉型」專家諮詢會議。


懷抱對地方的愛上任

我們發現,由女力主政的縣市,面對無米之炊,領舵的首長都很會「持家理財」,張麗善笑稱她的祕訣是「用小水庫補大水庫」,地區與產業的發展和轉型,所需經費龐大,她上任後,從執行效益與時程進行盤點,將原來跨年度的案子拆解,依每年度執行時程所需的經費撥款到業務單位,將尚未用到的經費補到「大水庫」善加運用。

即使對雲林再熟悉不過,張麗善仍細心盤點在地資源,並不為政黨、領域所限,延攬人才不拘一格,把對的人放到對的位子,為雲林的20年發展大計畫下藍圖,訂定5年到20年階段性施政策略,合力扭轉故鄉。

土生土長的張麗善,除了高中之後因讀書離開過雲林一段時間,人生幾盡都在縣內,有感於雲林是個純樸、有人情味的地方,護理師出身的她「以前從未想過從政,只是懷著一份對地方的愛,覺得它值得更好的對待」,懷抱愛就任的她不負初衷,坦言自上任後一心撲在縣政上,從未休假過。



雲林縣長張麗善:好的政策,不分黨派;以縣民福祉為基礎,才是縣民之福。

縣內致力翻轉雲林只有農業的固有印象,促進雲林產業多元發展的同時,也增加農產業的韌性。

 

用人不拘一格,翻轉從縣府團隊開始

操盤扭轉雲林縣大計的李明岳坦言,過往其實在綠營執政的縣市任要職,但現任縣長卻給予信任並賦權,廣納建言,革新地方、扭轉雲林,由此也可見身為一縣之長的氣度與格局。

而擔任文化觀光處長的陳璧君,則是張麗善從時尚、媒體圈強力挖角的跨域人才,以其視野梳理雲林既有文化與景點,重新包裝成吸睛的文化觀光及小旅行,上任未幾,2020年就為縣內觀光旅遊衝破千萬人次。縣內觀光業得與農業、工商業並重,翻轉雲林只有農業的固有印象,促進雲林產業多元發展的同時,也增加了農產業的韌性。

張麗善不僅帶領縣府團隊在縣務上戮力翻轉,也重整縣府團隊素質,要求具備行動力丶韌性力、設計力和環境力等「四力」來服務縣民,為年輕人找頭路、為老年人找依靠、為企業找機會、為弱勢找尊嚴、為雲林找出路,2020年底縣府首次獲得素有公部門奧斯卡之稱「政府服務獎」的肯定,「雲林開始變得不一樣了」!下一篇就來看看被寄予厚望的轉型新出路-地方創生。

在張麗善的帶領下,雲林縣政府服務提升卓有成效,榮獲第3屆行政院政府服務獎。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1年10-12月號 233期 文/許佩玟 圖/黃國倉攝‧雲林縣政府提供

 

延伸閱讀

【看見雲林】如何以地方創生建構智慧新雲林?

【看見雲林】高齡雲林如何推動大健康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