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石、橫山向來是新竹人美麗的後花園。尖石鄉山林景緻壯闊,擁溫泉美人湯及巨木群,後山有「上帝的部落」之稱的泰雅部落司馬庫斯,以及鎮西堡神木群,是此生必訪景點,多年來吸引眾多遊客深入踏訪;橫山鄉風景優美,有台灣鐵路三支線之一的「內灣線」,沿途行經竹東、九讚頭、愛情合興車站等,最後抵達內灣老街,這是外地遊客造訪竹縣最熱門景點之一。

 

台灣近年掀起步道旅遊熱潮,交通部觀光局在2020年配合「脊樑山脈年」年度觀光主題,舉辦「台灣經典山城小鎮」選拔,這兩座各具特色的山城小鎮同時獲選。橫山與尖石前山緊鄰,很適合一日踏青的輕旅行,這次我們帶讀者走訪的是近年的新興景點與步道,包括隱身內灣古道旁的絕美心靈城堡、可一日踏青的山系步道,還有德國爵士音樂家開設的德國餐廳,身歷其境的五感體驗,絕對讓您不虛此行。現在,就跟著我們一起走進山林,來趟身心靈洗滌之旅吧!

 

台灣新的名片─內灣「槑齋」

隱身在內灣老街隔岸溪畔山腰的洞窟式建築,就座落在南坪古道入口旁,吸睛的連棟城堡外觀,引起許多登山客好奇,絕大多數人以為是道場,它也確實可以是個禪修的清淨地,不過說它是個類博物館或藝術園區,似乎更為貼近。

 

城堡的主人是黃秀華(人稱Lisa)和莊添祿(人稱阿祿哥)夫婦,這是他們退休後身心安住之所在,取名「槑齋」,槑是梅的古字,讀音同梅;齋是屋舍,亦有潔淨身心、以示誠意之意,屋前手植的梅樹,呼應了主人家的心境。

 

這座印度佛教洞窟風格的類博物館,存放他們夫婦早年收藏《大悲咒》88尊木刻菩薩,意味著菩薩降福。他們同時也用這個基地,推廣優雅的生活美學,女主人說:「這是一個真與美的分享場域,希望與大家結緣」。

 

造型非常吸引人且罕見的「槑齋」,不只是新竹縣的名片,更可以說是台灣的一張新名片。

洞窟式城堡的槑齋,造型靈感汲取自印度佛教支提窟,由一塊塊花崗石磊磊堆砌而成,施工難度很高。(圖片來源:槑齋官方FB)

 

自然頂光與群青色輝映的大殿,是高雅清幽的禪修境地,也是木雕佛像藝術館。

 

以88尊木雕菩薩 呈現一部經文

為什麼會有這座美麗的建築及這麼多的木雕佛像?這個奇妙的故事得從30年前說起。

 

早年在新竹市經營烘培業的黃秀華夫婦,強調生活、藝術和哲學的在地化,認為只有愈在地,才能愈全球。

 

30年前,他們和新竹市木雕創作者蕭文周先生是鄰居,因為很欣賞其木刻作品,加上認為好木材及好木雕應該要好好傳承,於是表達想要典藏一套蕭老師的檜木雕刻作品。

 

蕭老師建議以大悲咒出相圖的88尊衆佛菩薩像來作雕刻,一句咒語即一尊法相,每年至少完成8尊,耗費10年終於雕刻完成世界上罕見的「大悲咒」佛像。這對夫婦開始找地,計畫陳列這些藝術品,與大眾分享喜樂和福報,同時作為生活美學的推廣基地。

 

有一次他們逛到內灣,發現這塊土地相當漂亮,適合興建收藏和展示的木雕博物館,可惜當時有人下訂100萬元。回家後,阿祿哥再和Lisa確認,她說如果有機緣就買,沒有就算了。

 

阿祿哥才要拿電話打給仲介時,正好仲介打來,說明地主希望全額一次拿,原來下訂的人無法付款,於是,這塊佔地1300坪土地,就這麼奇蹟式的歸屬於他們。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坐鎮大殿,88尊木雕菩薩環繞兩側,殊勝的氣場渾然天成。

 

建築靈感來自古印度佛教洞窟

找到土地後,要找那個建築師做設計和規劃,才能營建他們心目中以生活美學和藝術風雅為主的建築?Lisa表示,曾經聽過林志成建築師演講,發現他不同於一般蓋水泥式建築的建築師,且欣賞他曾設計監造過很多古蹟建築,像新竹市影像博物館即出自其手,於是決定委託他設計。

 

剛巧,林志成曾經跟隨寬謙法師,即楊英風的女兒,到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參觀許多藝術性很高的佛教寺院建築群,他從印度佛教支提窟汲取靈感,於是畫出今天的「槑齋」設計圖。設計圖有了,但其實真正費工的是切割為一塊塊的花崗石,磊磊堆起來的工程,是施工單位克服萬難,才能有今天的成果。

 

興建3年多的建築,於108年完成,佛教洞窟式的建築外型非常特別,完全沒有開窗,只在屋頂開洞借天光。

這尊菩薩與一般佛像雕法不同,黃秀華Lisa解說:地藏王菩薩是大願力者,「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微踏出的右腳,代表堅強的執行力。

 

走進挑高的洞窟大殿內,更讓人瞬間震懾,先是莫名的感動,隨之而來的是心靈的沉澱與平靜。八支高聳的圓柱撐起橢圓屋頂,頂光流瀉下的自然光,與精心設計的間接照明燈光,相互輝映在群青色的內部空間,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及88尊大悲咒菩薩坐鎮大殿,殊勝的氣場渾然天成,讓人不由自主生起虔敬之心,這是木刻佛雕的藝術殿堂,也是高雅清幽的禪修境地。

這尊仿日本京都永觀堂被列為重要文化財產的「回首阿彌陀佛立像」,所意味的是「與世人同行的慈悲心」。

 

自然音場 原民原聲歡樂合唱

另一項很特別的發現,是洞窟內部為圓拱型,迴音非常好。這次拜訪Lisa時,我們帶了文化部認定「排灣族傳統刺繡」的人間國寶陳利友妹和兩位原住民藝生同行。

 

參觀過程中,這位來自台東大王部落頭目家族的人間國寶,知道這座印度洞窟是很棒的演唱空間,帶著兩位藝生,隨口啍唱起排灣族的部落歌謠,聲音迴盪在整個洞窟裡面,並與Lisa手拉手的繞著洞窟跳起舞來。這對藝術家對藝術家的相見歡,非常的迷人和歡樂!

洞窟內部為圓拱型,迴音非常好。圖為「排灣族傳統刺繡」人間國寶陳利友妹一行人與槑齋女主人相見歡,手拉手在洞窟邊唱邊跳。

 

藝術家的賞識與鼓勵

Lisa還是一位素人畫家,槑齋的接待室展出其多幅畫作。去年因為疫情,窩居在槑齋,隨手畫了幾幅畫,在朋友圈裡引起很大的迴響。毫無習畫經驗的她,詢問朋友有關顏料的使用以及畫布的選擇後,憑一本「東巴文字」的書,還有院子裡油桐樹的落葉,開始構思佈局,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已創作近百幅畫,八月間在竹北新瓦屋,開了人生的第一個畫展「心花朵朵開在畫布裡」,吸引眾多友人支持和欣賞。

 

Lisa心有所感即可下筆,不需打草稿,每一幅畫有其趣味與哲理,呈現最直觀的真與美。

 

她心有所感即可下筆,不需打草稿,韓劇、東巴文字、梧桐落葉、疫情世態等,都成為創作的靈感,每一幅畫有其趣味與哲理,呈現最直觀的真與美,如她所說,「生命不要浪費在憂愁裡面」。

 

畫家兼雕塑家吳炫三,第一眼見到Lisa的畫作,以為出自名家之手。得知是她的作品後,大為讚嘆:「我看到『真』以及無限延伸的美景,正因為妳沒有框框,所以可以盡情揮灑。Lisa,我們一起加油,繼續畫下去!」

 

她計畫將畫作變身成文創商品,現場剛打樣試作的絲巾,浪漫又美麗,馬上吸引兩位原民藝生預訂。

 

家庭假日休閒的最佳道場

槑齋的庭園綠意蔥鬱,景觀別緻,在層疊有序的草地上,鋼雕裝置藝術錯落其間,藝術氣息內外呼應,這是新竹本土藝術家林嘉妮的「胖女孩」系列作品,帶有幽默及喜感的樸質模樣,傳達女性的真善美。

 

槑齋的庭園種植兩排芭蕉樹,大片蕉葉形成綠蔭道,景觀別緻,Lisa補充說芭蕉樹的好處是沒有落葉。

 

「槑齋以家庭為主,是假日休閒的最佳道場」,這是Lisa對槑齋更簡潔的詮釋。槑齋迷人之處不僅在建物及氛圍,更在追求真善美的好客女主人身上,她說:「我就是擁有一顆熱情及小小的愛,還有一點點浪漫情懷的心,期待自己熱情依舊,能往大愛的道路上走,深信浪漫會跟隨而來!」

 

「槑齋」這張新名片的獨特,只有親自見識才能體會,美妙的心靈之旅,更需要親自感受。槑齋採「電話簡訊預約參觀」,不接待12歲以下兒童及寵物,開館時間為週一到週日,不定時休館。

 

本土藝術家林嘉妮的「胖女孩」系列作品,與庭園造景融成一體,甚具巧思。

 

 

馬胎古道X青蛙石天空步道

新竹縣政府在2022年6月底~9月底推出12條以動物為名的步道健行集章抽獎活動,推廣竹縣山林優質步道,其中老鷹溪步道、青蛙石天空步道和馬胎古道等3條即位於尖石鄉,是老少咸宜的入門級步道,擁有豐富自然生態,還能欣賞到瀑布、溪谷等秘境美景,老鷹溪步道園區因危險棧道拆除修繕,即日起休園至修繕完成,這次就帶讀者走踏後兩條步道。

 

泰雅族馬胎部落古道

位於尖石前山義興村的馬胎古道,取名自泰雅族語「多霧的部落」,是過去泰雅族馬胎部落對外唯一的聯繫道路,古道保留原始生態,兼具自然與歷史價值,全長約2.3公里,高度落差為272公尺,來回時間約2.5小時,屬於中低難度步道。

馬胎古道入口就在過義興大橋旁的南端竹59鄉道上,登山口旁有大片空地可停車。

 

馬胎古道與南坪古道串連,鄰近內灣老街,不必一路暈車駛入深山,是易親近的步道,建議可環行健走,半日可走完全程,難易適中的運動感,是條高CP值的特色古道。

2019年10月整修完成的古道,林蔭步道+枕木階梯,是條高CP值的特色古道。

古道前半段一路淙淙水聲清涼相伴,溪谷景觀與老樹翁鬱構成的天然美景,引人入勝!

 

老樹‧溪谷‧森林浴

古道前、中、後段各有特色。前中段沿油羅溪支線開闢,流水潺潺、巨石交疊、大樹蓊鬱,林蔭步道平坦寬闊,距登山口400公尺處,改為枕木鋪設的階梯,坡度平緩易走。

 

一路淙淙水聲清涼相伴,相當消暑,呼吸著芬多精+負離子的潔淨空氣,身心皆有被洗滌之感,生態豐富、植物多樣,時不時見蝴蝶、蜻蜓飛舞,在路途中還碰到台北社區大學來此上植物解說課。因奇岩怪石形成的山澗、水潭、瀑布等溪谷景觀,與姿態各異的老樹叢林,交織構成的天然美景,引人入勝!

透過樹洞可看見涼亭就在前方。

 

馬胎古道中段設置休憩涼亭,南坪古道在此交會。

 

中段設有休憩涼亭,南坪古道即在此處交會,續往馬胎古道前行,步道旁出現一棵高聳的大樹,解說牌上寫著,「百年茄苳樹是古道上重要的地標性植物,樹冠上有鳥巢蕨附生,樹幹徑約三個成人合抱」,百年老樹如舞者伸展,陽光從參天的樹梢灑落,優美樹姿吸引路過的每位山友駐足合拍。

百年茄苳樹是古道上重要的地標性植物,樹冠上有鳥巢蕨附生,樹姿優美。

 

單索吊橋 網拍熱點

行過百年茄苳樹,很快來到1100公尺處的網拍熱點「單索吊橋」,因跨越油羅溪情人谷之間,所以也稱作情人橋。僅供單向通行的繩索吊橋,行走其上搖搖晃晃,有趣兼具古意!行過吊橋有小徑可下切至溪谷,這裡的溪谷壯闊、古樹蒼鬱、寧靜清幽,有如侏儸紀叢林般的景色,吸引山友或自拍或戲水。

單人繩索老吊橋近期成為網拍熱點,由兩股粗繩結合而成的橋面,行走其上搖搖晃晃,相當有趣。

單索吊橋旁的溪谷壯闊、古樹蒼鬱,乍見有遊客靜坐溪石上看書,聽潺潺水聲,享受山林的洗禮。

 

離開溪谷的步道後段,坡度更陡,土徑也變得顛簸崎嶇,但也更像原始古道。近古道終點前會先通過一大片竹林,此時路徑也恢復平緩,經過挪亞民宿,終點即在民宿前方的嘉興國小義興分校。

 

民宿在3年多前將附設的咖啡廳對外開放,庭園式的花草布置,加上優美的景觀,吸引眾多山友作為休憩補給的中繼站後再回返。我們也選擇在此用餐,簡餐選項不多,清蒸椒麻鯖魚口味不俗;飲料品項倒是琳瑯滿目,色澤誘人的冰沙堆到又高又滿,光用看的就很過癮!

馬胎古道終點有間咖啡廳,簡餐口味不俗,飲料品項多元,檸檬冰沙(圖左)是用整顆檸檬製成,微酸不甜,冰涼解渴。

 

農業水圳遺跡 南坪古道

回程我們從中段涼亭處,循南坪古道指標回到內灣。南坪古道路幅較小,長度也較短,是早期的農業水圳道,用以灌溉南坪、南窩一帶的水田,如今水圳已無功能,而由一路延伸接往山下的黑色水管替代,但細細觀察,仍可看到早年灌溉水圳遺跡。

南坪古道是早期的農業水圳道,據說某些路段,先民以人力開鑿巨石而成。

 

行走20多分鐘,已逐漸接近內灣聚落,透過茂密林間的葉縫,可俯瞰油羅溪、內灣大橋、內灣吊橋及內灣聚落。從馬胎古道中途轉進南坪古道,反向而行,最後一段如同好漢坡的木階梯,反而變成一路下坡,行腳起來輕鬆愉快,30多分鐘即走完,登山口處美麗的城堡「槑齋」再次迎接我們。

 

氣勢磅礡 青蛙石天空步道

2018年落成的青蛙石步道,是新竹縣境內唯一的天空步道,由新竹縣政府協同尖石鄉公所規畫而成。遊客須將車停至那羅青蛙石園區市集,買門票後搭乘2分鐘的接駁車入園。

 

青蛙石步道園區將青蛙石地標景點優化,興建木棧道與玻璃空橋,深入河道與溪谷,更親近也更容易欣賞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園區還結合那羅文學作品,這是由陳銘磻老師,多年來號召文學作家為那羅部落書寫而成,豐富了這個新興景點的內涵。

園區結合那羅文學作品,文學詩篇裝置設計的頗有巧思。

 

園區內分成了觀石、彩虹橋、野趣三大步道,皆以木棧道串連舖設。從觀石步道進入,找個好角度,可拍到如青蛙昂首的天然巨石佇立於那羅溪中。

2018年落成的青蛙石步道園區,可更近距離欣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通往玻璃空橋的彩虹橋步道高度落差大,木棧道階梯以S型蜿蜒而下,有如步行版的「舊金山九曲花街」,

 

彩虹橋步道盡頭處連接玻璃橋,懸空又透明的天空步道,景觀絕佳,右側可賞那羅溪流急湍而下,水量豐沛時,壯觀飛瀑有百公尺高,雨後常能在落瀑間看到彩虹美麗的身影,故名彩虹橋。左側是優美的溪谷景色,如國畫山水的奇岩崖壁下,電影《賽德克‧巴萊》幾場重要打鬥戲在此拍攝,如戰紀史詩般氣勢磅礡的天然景地,丰采美景無與倫比。

延伸至油羅溪上方的天空步道,景觀絕佳,壯闊的溪谷景色宜人。(圖片由新竹縣政府提供)

 

青蛙石天空步道下的奇岩崖壁,吸引電影《賽德克‧巴萊》在此拍攝幾場重要打鬥戲。

 

野趣步道是以以森林浴為主軸的生態步道,不過後段尚未建構完成,步道全程含拍攝大約40~50分鐘,是條適合一家老小的輕健行步道,落成至今,已成為竹縣知名且熱門的步道。

 

德國爵士音樂餐廳

造訪槑齋時,發現在其下方有一家德國餐廳,讓人頗為好奇,於是決定一探究竟。

 

餐廳外觀是座長長的平房,原來這棟房屋是槑齋興建期間,黃秀華夫婦所暫住,槑齋落成後,他們搬進去,屋子就空了下來。這位德國音樂家Michael Hacck兩年前跟著朋友來參觀槑齋,驚艷於槑齋的空間之美,也喜歡上內灣,剛好房東要將他在淡水租賃的房子收回,機緣巧合看到這個空間,直覺可以作為餐廳及音樂表演場域,就此開啟了他移居內灣開設餐廳之路。

餐廳空間寬敞,具備用餐、音樂表演、樂器展售等多元機能,顯現德國人重視功能、實事求是的樸實性格。

 

耐心手作的德國家常菜  

擁有永久居留證的Michael,中文相當流利,是位專業的薩克斯風音樂家,從事音樂表演及教學超過30年,17年前因受邀來台表演,愛上台灣,之後便移居台中+台北共13年,幾年前因思念家鄉菜,開始嘗試著做出他記憶中的味道,他也沒有想到有朝一日會開德國餐廳。

Michael是來自德國的爵士音樂家,有超過30年的音樂表演及教學資歷。

 

臺灣人對德國菜相對陌生,絕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德國菜就是德國豬腳,但是這裡沒有提供。Michael表示,9成的客人都會問為何沒有德國豬腳?他反而覺得很奇怪,「德國家庭並不會吃烤豬肘啊,這是只在節慶時才可能會看到的菜,我想要做的是德國家常菜,一定要做出我喜愛的味道,才會端上餐桌」,他說。

 

不要看擺盤簡單,德國人嚴謹認真的精神正是他的料理魂,餐盤上的所有食材、醬料全部都是他耐心手作而成,下廚前的準備工作繁瑣又費時。

 

德國家常菜以馬鈴薯、麵包及麵食為主食,德國人尤愛吃肉,食材用料樸實,因此搭配的醬汁就很重要,如果說吃德國菜就是在吃醬汁的味道也不為過。

 

Michael的特調甜椒醬、白醬、奶油香菇醬,風味獨特,主食或肉類沾醬吃,就是道地的德式美味,因口感濃郁,甚至還會想點瓶德國啤酒來喝呢!問他醬汁製作的秘訣?他笑說,在德國每位廚師都有自己的秘製醬汁。

 

Michael因思念家鄉菜的味道,而開始作家常菜餚,所有的食材、醬料全部都是他耐心手作而成。上圖為德式豬排,下圖為德式煎肉丸。

 

地道的德國南方特色菜

老家在北部漢堡,但在南部慕尼黑附近長大的他告訴我們,德式麵疙瘩(Spaetzle)及德國麵包水餃(bread dumpling),是兩道很典型的德國南方特色菜。南部家庭會用麵包或馬鈴薯或豬肉為主材料,再加上其他配料,混合調味捏成圓球式的dumpling,Michael將dumpling翻譯成餃子,德國北部則很少家庭吃dumpling。

德國菜重醬汁,煎的焦香的德式雞排,佐Michael秘製的特調甜椒醬,濃郁香醇的醬汁很特別,是台灣饕客會喜歡的口味。

 

麵疙瘩是德國傳統麵食,他的作法是將麵疙瘩煮熟後稍加煎炒,去除多餘水分,讓外表焦香,內裡柔軟,是沒有吃過的麵疙瘩口感,佐白酒香菇雞醬汁入口,這道異國口味讓鄰桌的年輕人也說讚,大家吃得津津有味。

德式麵疙瘩Spaetzle(上圖)及德國麵包水餃bread dumpling(下圖),這兩道很典型的德國南方特色菜,是在台灣沒有吃過的口感及味道,值得嘗鮮。

 

德國手作麵包 營養健康、質地厚實

問他有學煮德國菜嗎? 他回說沒有,「烹飪跟玩音樂差不多,你想到一個味道,就會作出來」。比起憑記憶就作出味道的德國菜,麵包則是試驗許久才作出他要的口感。

 

麵包可說是德國飲食文化的代表。德國農作物品種多樣,原材料豐富,德國人認真研究出的麵包工藝,讓麵包不再是一道配菜,而是進階爲一種主食,因此德國人傳統三餐上,早餐、晚餐都吃麵包。全德國有超過3200個經過官方認證的麵包種類;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德國麵包文化納入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德國麵包的特色是真材實料,以麥類、榖類麵粉作成的麵包,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等,低GI的作法,其實是營養健康的,難怪德國人可以把麵包當主食吃又不會胖。

 

Michael作的德國麵包,即是混合黑麥、裸麥、小麥等各種麥類的全麥麵包,並加進榖類、堅果、香料,完全不加油、糖、奶油、香精等,剛出爐的大麵包質地厚實,在口中慢慢咀嚼,麥香味緩緩散出,越吃越帶味,果然是正港的德國麵包。許多路過的山友也常會順道買個德國大麵包回家品嘗。

 

除了德國食物,這裡不定期會有音樂表演,問Michael下一階段的計畫?他說想跟原住民一起創作表演,因為原住民的音樂很不一樣,讓我們很期待。

 

Michael以愛音樂的靈魂,注入菜餚中,沒有虛華的外表與裝飾,只是以純粹之心來與台灣人分享他喜愛的德國菜味道。他很享受在內灣的山居歲月,這裡是他的家,也是他分享音樂與德國美食的場域,歡迎公司團體預約用餐,這樣他才能事先備料。下次造訪內灣,不妨彎進內灣大橋旁的小巷內,品嘗道地的德國麵包及美食佳餚!

德國手作全麥麵包,完全不加油、糖、奶油、香精等,質地厚實、養營健康。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2年秋季號236期  文/編輯部  圖/黃國倉、潘國正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