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我們來到全區已被台北市文化局登錄為「文化景觀」的陽明山美軍宿舍群,非假日早晨的陽明山美軍宿舍聚落訪客不多,散發山高雲闊、歲月靜好的恬淡氣息,獨棟的老房子各自靜靜佇立,見證1950~1970年代美軍眷的美好山居歲月。趁春日暖陽上趟陽明山,走踏老樹成蔭的美式宅院聚落,發掘具時代意涵的文化地景元素,還可就近選家餐廳,享受屬於陽明山獨有文化景觀的休閒餐廳氛圍,豐盈因忙碌都市生活而匱乏的身心靈。

全台規模最大、最完整的美軍宿舍群

位在陽明山山仔后、為昔日駐台美軍顧問團軍眷而蓋的陽明山美軍宿舍群,是移植西方城鄉規劃的重要指標性設施,建築型態及整體規劃也融入陽明山的地景地貌,以及西方住宅紋理之形式打造而成,如大量的綠地及開放空間、單一居住單元的寬闊性、單一社區配置之公共設施及官階職等的「群聚效應」等,此外,美軍宿舍群整體規劃在空間尺度的運用上,呈現與其他地區截然不同之形態。

當年在陽明山總共興建217棟美軍宿舍,是美式生活及場景最早出現在台灣的地區之一,目前僅存100餘棟,但仍然是全台規模最大,區塊最完整的美軍宿舍區,因為具有象徵性、美學性、歷史文化、社會意義及稀有性等價值,全區已被台北市文化局登錄為「文化景觀」。新竹也曾經有類似的建築,當時是美軍顧問團在新竹空軍服務的軍眷宿舍,後來成為清華大學北院宿舍,包括毛高文等人過去都住在這裏。目前可以看到的就是新竹市文化局對面的黑蝙蝠中隊博物館。很可惜,原來的宿舍區被地主台銀拍賣掉,由建商改建成連幢的建築。

陽明山美軍宿舍群主要可區分為 C-1 區、C-2 區、F 區、H-1 區及H-2區,建物分為眷屬宿舍、服務性設施及具特色之公共設施物三個部份,目前已登錄歷史建築有24 棟建築,其中多集中在F 區、H-2 區及服務性設施(福利社、俱樂部)。

當地文史工作者將陽明山美軍宿舍群的不同類型的屋舍作有趣的命名,也更易辨識。

戶戶設置直立式煙囪與壁爐

全區建築外觀可區分為兩種類型;

一為外批雨淋板形態,該型態出現的宿舍群為C-1 區及F區;

F 區是白屋聚落, 為木構造斜屋頂,屋身主要構造是空心磚,外觀再以白色水泥粉刷流溝縫作為裝飾外牆。

另一則為空心磚,出現的宿舍群主要在C-1 區、C-2 區、F 區、H-1 區及H-2 區,為全區材料使用最多的一種類型。

C-2區是紅屋聚落,均為鋼筋混凝土雙坡斜屋頂。屋身、煙囪構造是空心磚+紅色面磚作外觀裝飾,風格統一。

現存的宿舍戶戶均有壁爐,為全台獨一無二的特殊景觀,不僅具有美式住家的風格,更為當地特殊景觀。而屋頂所設置的煙囪與壁爐相連接,為美軍宿舍群特殊樣貌。

這些宿舍在美軍撤離台灣後,交由台銀接管,台銀將部分作為出租住宅使用,成為政商名流、演藝界人士的住所,包含林洋港、賴聲川、高金素梅等都曾住過此處。過去美國在台協會宿舍、招待所、華語學校也都在此。美軍宿舍群所形塑之自然景觀與歷史面貌特殊性,一直以來是許多影視、廣告、藝文界相關人士前來取景的好處所。

每戶皆有寬闊的前庭後院,在空間尺度的運用上,呈現與台灣其他美軍眷舍地區截然不同的形態。

餐廳主要集中在F區及C1、C2區,此3區的房舍有獨棟及雙拼住宅兩種,每戶皆有前庭後院,戶戶間藉由綠籬、空心磚牆、鐵網等作為區隔。每戶建築都設置一座直立式煙囪,採用空心磚牆所砌成,頂部均加設頂蓋,由煙囪頂部旁開口排出氣流。關於陽明山美軍宿舍群的身世及文化資產特色,請延伸閱讀本期封面故事。

F 區是白屋聚落, 為木構造斜屋頂,屋身主要構造是空心磚,外觀再以白色水泥粉刷流溝縫作為裝飾外牆。

在F區還可看到美式居家生活元素的戶外BBQ設施。

在這裡的大多數餐廳以當年美軍眷生活樣貌,作為內部硬軟件裝潢及外環境營造,有些餐廳更用心呈現文化資產特色,這次精選此區唯一的中餐廳,以及在鄰近宿舍群的歷史建築「農林廳轄管廳舍」所開設的最新咖啡廳推薦給讀者,另有三家草山小鎮的餐廳因篇幅關係,留待下期介紹。

 

【玩食風尚-陽明山春日小旅行 延伸閱讀】

賞花‧健行‧品咖啡/遇見全台最完整美軍宿舍群(一)
https://www.techlife.com.tw/Article/14972

穿越1960懷舊歲月/漫步陽明山美軍宿舍聚落 (二)
https://www.techlife.com.tw/Article/14974

陽明山上超美味小籠包/中環集團打造餐飲王國(三)
https://www.techlife.com.tw/Article/14975

鈺德科技耗資9千萬修復歷史建築-美軍俱樂部/建構陽明山休閒景觀餐廳新聚落(四)
https://www.techlife.com.tw/Article/14976

修復陽明山歷史建築-農林廳轄管廳舍/cama café推出旗艦品牌「豆留森林」(五)
https://www.techlife.com.tw/Article/14977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0年3月號221期

文:編輯部  圖:黃國倉攝  圖資提供:台北市政府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