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綠山色倒映湖心,散步湖景木棧道,滿目盡是如如詩如畫的美麗風景。

前言:

龍潭,是座集茶鄉、水圳、自然人文風光的客家庄,在地方生態旅遊達人孔俊凱老師的導覽下,讓我們如尋寶似的走踏了「茶路、水路、細路」,真正是慢活休閒的三條線,邀請你與我們一起繼續尋幽訪勝!

四. 三坑自然生態公園

三坑自然生態公園以廣闊的生態湖為主體,翠綠山色倒映湖心,滿水位時,有如湖上涼亭。

三坑自然生態公園是近年興起的熱門景點,位於景色優美的石門水庫大漢溪畔,全區採用生態工法建造,大量種植當地的原生花草樹種,將公園融合了自然景觀,並串連三坑自行車道,創造出休閒的運動健身空間。

稻之蛹

浮草庵

水琴窟

好奇水琴窟發出的琴音嗎?一起來聽聽看吧!(點按可聽琴音)

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在公園留下了四座地景藝術:稻之蛹、浮草庵、年輪下,細說樟之細路,及水琴窟,成為遊客的拍照打卡點。

我們造訪時,天候不佳、霪雨霏霏,但仍有兩台遊覽車造訪,好奇一問,是來自台南鄉親約80人來訪,看來這裏已是外地遊客造訪桃園必遊景點之一。

小落羽松景觀濕地彩繪出繽紛倒影,實景跟照片一樣炫爛迷人。.

3.8公頃原始生態的公園,以廣闊的生態湖及大草坪為主體,翠綠山色倒映湖心,風景如如詩如畫,散步木棧道或遼闊草坪,在湖邊涼亭小歇,細細欣賞去年底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留下的地景藝術,或走上彩繪河堤,遠眺石門山、石門大壩與大漢溪的沿岸風光,在這裏可以悠閒舒心的度過一個上午。

走上彩繪河堤,可遠眺石門山、石門大壩與大漢溪的沿岸風光。

過去陸路不發達的日據時代,這裡曾是是繁忙的渡船頭,藉由大漢溪河運暢通之便,成為桃竹苗地區客家庄茶葉轉運站,是淡水河發展史中的重量級轉運角色,有「客家茶港」之譽稱,也帶動了官道附近市集繁榮,鄰近三坑子老街就是這樣形成的。

過去這裡是水路及繁忙的渡船頭,現規劃為三坑茶港挑擔細路。

客委會攜手桃園市府致力打造「三坑茶港」新亮點,水與綠營造工程甫於11月竣工,採低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簡稱LID),透過減項工法保留原有生態特色,規劃450公尺挑擔細路、入口意象及裝置藝術,並修繕公園涼亭、集貨橋,讓這座飽含自然生態之美的公園,多了人文藝術氣息,同時,也加強指標系統、中英客語解說牌、周邊無障礙設施,方便多元族群遊客遊覽休憩,相當貼心。

這座新完工的入口裝置藝術「山水.細路 慢漫」,結合AR科技,展現茶港貿易風華,相當有意思。.

五. 大圳水岸好風光

桃園有「千塘之鄉」的美譽,綿密的水圳網絡,數千口的陂塘,20多條河流,形成桃園獨有的「水文化」。

桃園大圳及石門大圳是桃園兩大重要灌溉系統,因境內丘陵多,因此為大圳導水路,開鑿了許多隧道穿山而過,同時也建了渡槽(俗稱水橋),將水引至需要灌溉的地方。三坑因鄰近石門水庫流域,是活水源頭,兩條大圳都流經此地,再經地下水路流至大漢溪,孔老師打趣說,別人家是鐵路地下化,我們則是早就水路地下化。

穿山而來的桃園大圳入水渠口,就位在三坑自然生態公園後方的三坑鐵馬道入口處。

孔老師帶我們從三坑生態公園出發,探訪兩條大圳的「過水橋」,這段路程步行約17公里,因為是鐵馬道,步道平緩舒適,週遭環境很有自然野趣,沿途伴隨潺潺溪流聲與蟲鳴鳥叫,呼吸著清新空氣,走起來非常舒適愜意;特別的是中途還能欣賞知名景點「大平紅橋」,以及特殊的「三層取水」景觀,是一條很有多元意趣的步道。

走進公園後方的三坑鐵馬道,我們在入口處看到了穿山而來的桃園大圳入水渠口,龐大的渡槽水橋下是潺潺流水的蔗廍坑溪坑;孔老師說,桃園大圳的水來自石門水庫後池,流向北桃園,三坑近水圳源頭,因此建有過水橋輸送大圳的水,讓水利用水橋騰空而過,橫跨溪河形成特殊的景觀,讓我們開了眼界,也長了知識。

桃園大圳過水橋下是蔗廍坑溪,水橋騰空而過,橫跨溪河形成特殊的景觀。

橋面上寫著1號水橋

1號水橋附近有座隱密的「水尾伯公」,隱身在中科院抽水站旁,沒有當地人帶領,看不到也尋不到,相當有趣。

從三坑公園到大平紅橋,是三坑鐵馬道其中一段,水岸綠意的自然野趣,走起來非常舒適愜意。

大平紅橋是途中的大亮點,曾獲選為台灣歷史建築百景,是在地人口中的糯米橋,全橋以紅磚構造,故名紅橋。這座橋樑建於西元1923年,採用與桃園大圳工事相同的清水磚為材料建造而成,橋身長約10餘公尺,跨越打鐵坑溪,曾是大平村民對外的主要聯絡道。古樸帶著文青風的紅橋,吸引許多年輕人來此拍照打卡。

大平紅橋曾獲選為台灣歷史建築百景,是在地人口中的糯米橋。

紅橋一面是平橋墩,另一面是船形橋墩,以減少河流沖刷力道。河道兩旁採用自然生態工法,以大小石塊堆砌造景

紅橋橋頭旁有大榕樹及兩條細路,其中這條較古樸的為林埤古道,是客家聚落舊有的古道,孔老師說這就是「樟之細路」的其中一段。

往紅橋上游前行是清水坑溪,此處因高低落差關係,形成上、中、下層的有趣水渠景觀,就是在地人口中的「三層水」,這裡有親水階梯可親近河域,往右走是打鐵坑溪步道,往左走可接石門大圳櫻花隧道。

紅橋的上游清水坑溪建有親水階梯,此處因高低落差關係,形成上、中、下層的三層水渠有趣景觀,當地人稱「三層取水」。

從櫻花隧道步行至「口琴橋」,橋下方是打鐵坑溪,大圳的水利用此橋穿過打鐵坑溪騰空而過,流往南桃園。這條生態水岸步道沿途栽種櫻木,是春遊賞櫻踏青好去處,步道南段則可看見水田和埤塘,農村風光一覽無遺。

石門大圳過水橋上因有多個溝蓋,狀似口琴而命名「口琴橋」。

穿過山頭的石門大圳入水渠口,位在石門大圳櫻花隧道的步道盡頭,走過口琴橋就看到了。

六.  龍潭第一街 三坑老街

三坑子老街被喻為龍潭第一街,是個道地的客家村。昔日,三坑子是河道上熱鬧繁華的碼頭,但隨著大圳的竣工,大漢溪水位驟降,商業功能也逐漸式微。

老街入口處有知名景點「黑白洗」,這是附近居民的公共洗滌空間,水源來自清澈的石門大圳,及崖階的混濁野溪,一清一濁,洗盡人間黑白事。

三坑老街入口處有知名景點「黑白洗」,水源一清一濁,洗盡人間黑白事。.

狹窄又彎曲的三坑老街,外窄內寬,這種街巷格局是客家庄的特色之一,刻意做成彎路,好讓盜匪知難而退。我們走入狹窄的街道,兩邊呈現「步廊式街屋」的建築風格,屋子由堂、灶、室、店四個部分構成,前段騎樓的屋頂是最特別的部份,由街屋結構中的屋頂向外延伸,利用木造的橫樑方式搭建而成。

狹窄的街道呈現「步廊式街屋」的建築風格。

再往裏走,街屋連著廟埕,街道頓時開闊起來,短短的老街,為以永福宮為核心的商店聚落形態,特色小店販賣著客家特產:菜包、草仔粿、牛汶水、桔醬等。

短短的老街,為以永福宮為核心的商店聚落形態。

參拜完三坑子最悠久的永福宮後,續往左邊小路前行,在一片花海後方有座「青錢第」,為傳統三合院古厝,建於1895年,據說張姓祖先經商致富,曾自行發行「青錢」脤災用,因為「青錢」很有信用,到哪裡都可以兌換,因此皇帝嘉許他的善舉,賜與「青錢第」封號。

三坑老街的「青錢第」是張家百年古厝。

我們在非假日下午來到三坑老街,少了遊客後的客庄,讓人有歲月靜好之感!不過,許多小吃店家都沒有開,連知名的「阿香菜包」都賣完了,不死心的我們,買了僅剩的客家蘿蔔糕,單純實在的用料,讓我們回程時,整車都瀰漫蘿蔔糕氣味。

帶路人/孔俊凱

龍潭三坑人,為環境教育及農業產銷管理的專業講師,從事桃園在地旅遊10多年,是經驗相當豐富的觀光旅遊達人,近年專攻古道探索及自然生態旅遊,已是各媒體、公部門競相邀約的祕境及古道探索講師及導覽達人。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0年12月號229期  文/編輯部  圖/黃國倉攝

 

延伸閱讀:

■【島內旅行散策】茶鄉‧水圳‧客家庄 發現龍潭新意趣(一)

■【島內旅行散策】茶鄉‧水圳‧客家庄 發現龍潭新意趣(二)

■【島內旅行散策】茶鄉‧水圳‧客家庄 發現龍潭新意趣(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