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傳染病不離環境

在醫學領域上,有一門「環境醫學」是專門研究環境與人類健康的關係,專長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的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指出,從SARS、H1N1到當前的COVID-19,「許多的流行傳染病都與環境脫不了關係」,而現代人身處的環境其實存在許多危害健康的病源,主要可分三大類:

一是生物性病源,包括前述的病毒,以及結核桿菌等細菌、寄生蟲、瘧原蟲等,會引起諸如登革熱、瘧疾等疾病;環境清潔是有效防治疾病散播的方法。

二是化學性病源,包括環境中的空氣、水、土壤中都有些化學致癌物,機動車輛和工廠排放廢氣、家庭油煙也是空氣汙染源之一,人類透過吸入、食入或皮膚接觸等都可能造成疾病的發生;因此,如何在環境中避免接觸汙染、化學致病源,是很重要的課題。

三是物理性病源,除了大家所熟知的輻射、電磁波之外,其實噪音、高溫、低溫也會對健康有所危害。

機動車輛等化學性病源,人類透過吸入、食入或皮膚接觸等都可能造成疾病的發生。


如何趨吉避凶

「知道環境中的致病源,就要『趨吉避凶』」,他笑著解釋,盡可能避免接觸會使人發病的環境,就是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的最好辦法。

實務上該怎麼做呢?主要就是控制汙染排放源,例如讓排放出來的空氣經過濾或相關處理,讓致病源成分降至最低;濾去水中的生物性病源、重金屬的成分等,讓自來水潔淨;噪音、輻射、電磁波的環境也盡可能減少接觸。

在國際疫情升溫、國內又趨向警戒之際,該如何做好環境上的防疫呢?他明確指出,無論是職場、學校、公共場所、醫院診所,還是居家環境,都要確實做到清潔消毒工作。

至於民眾,每個人可配合做到以下的事,首先是居家檢疫者確實在家待14日,避免將病毒汙染環境;其次,沒有感染病毒者要養成個人的衛生習慣,維護好自己的健康;醫療院所的清潔消毒向來做得可圈可點,加上政府將感染管控列入醫院評鑑要求中,進出醫院實不必過於擔心,但個人探病、陪病或就診時,仍應做好個人衛生。

為了讓新冠疫情得到良好的控制,政府呼籲民眾勤洗手、戴口罩,以及清潔環境,例如飛沫可能噴到電梯按鈕、門窗手把等,在一段時間內具有傳染力,透過清潔讓病毒從環境中消失,這是為了維持一個健康的環境。

疫情不絕的日子還是得過,他建議「採用新的日常生活模式,注意自己的健康,做好衛生習慣,也不汙染環境」,若每個人能做到,就能大大降低從環境中染疫的風險。對於其他環境病源預防,也是同理。

醫療器械微小化 將是台灣利基

過去一見症狀,立刻精準診斷、用藥,治好病,被視為神醫,但在數位時代,一生浸淫在醫學領域的陳建仁提出反思,「什麼是好的醫師?」、「人腦的記憶能比得過電腦嗎?」,何不利用AI協助醫師進行初步診斷、初步篩檢,找出最佳的醫療方法?現代人普遍做健康檢查,這些大數據蒐集起來,進行AI分析,對未來醫學相當重要,可應用在健康促進、智慧醫療上。

除了數位工具的使用之外,他看準未來醫療器械將愈來愈微小化、精準化,科技與醫療兩大台灣最有實力的產業結合,「將是台灣的商機」。他開玩笑說,很多人不知道全世界做口紅、面膜最多的國家就是台灣,同樣的國內生醫產業代工的業者也很多,表示台灣具備醫藥醫材的製造能力,下一步是加強與國際的合作,掛上自己的品牌,開拓市場。

生醫產業不只發展新藥、新疫苗、新診斷試劑,現在有愈來愈多醫療「異業」的人跨進來,為新的醫療器材、診斷器材等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發展的條件,也推促了「遠距醫療」的進程─台灣具備相機鏡頭、5G、醫療等優勢,將是發展的利基。

擔任副總統期間,他前往台東縣成功鎮衛生所視察,當地沒有皮膚科、眼科醫師,當地衛生所連線到高雄長庚醫院,為皮膚病患、眼疾病患治病。遠距醫療的進展,不但縮減醫病雙方在交通往返的時間耗費,有效解決偏鄉醫療問題,也將可用於解決高齡就醫的問題。

陳建仁日前受頒中山大學名譽博士,致詞呼籲在COVID-19肆虐全球的今天,體認到「不可獨善其身,而要兼善天下,
積極協助各國防疫,分享防疫數位科技,捐贈口罩和防疫物資給疫情嚴重的國家」。(取自陳建仁院士FB)                 


預測醫學 讓他無法拿重大傷病卡

陳建仁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的健康檢查時,發現0.9公分的毛玻璃樣病變,這是肺腺癌的早期病灶,他進行無線射頻(RF)的微創手術去除病灶,4天後就回中研院工作,如今已過5年,他笑說「我現在已經完全沒有資格拿重大傷病卡」。這就是「預測醫學」發揮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發病或輕症變重症、重症變死亡的作用,才不致於發展到淋巴轉移、需要千萬醫療費的細胞療法。

各行產業都會進行成本效益評估,醫療健康產業也不例外,未來醫學是為了讓人們健康的生活,而進行預防、預測,防微杜漸,在輕症、微恙的階段就讓醫療介入,其花費比重症才施行治療要減省得多,也減少病痛的折磨。

疫情之後,國發會針對產業機會及經濟發展發出的7箭策略中的第1箭,就是「打造大健康產業」,科技與醫療是台灣最有實力的兩大產業,兩者的結合應用在未來醫學的發展,令人期待。

疫情之後,陳建仁不僅省思醫學與健康的關係,也省思這場疫病的由來與人類的作為。


維護健康環境 是現代公民的本分

疫情之後,陳建仁不僅省思醫學與健康的關係,也省思這場疫病的由來與人類的作為。「其實,許多新興傳染病與全球暖化和環境變遷有很大的關係」,當人類不斷地擴張自己的生活領域,如砍伐原始森林,開拓農地或做其他使用,致使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減少,而增加與人類的接觸,原來在野生動物身上並不致病或致命的病毒就因與人類的頻繁接觸有了傳染的途徑。

由此看來,新興傳染病愈發多了起來,追根究柢,仍是人類自己造的禍。因此他道出,如何做好生態保育、維護大自然與愛護其他物種,成為現代人應盡的本分。透過飛航交通的頻繁,地球愈來愈「小」,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他呼籲,珍惜地球、愛護地球,減少對環境的汙染,是每一個人的責任,畢竟讓地球永續發展,人類才能永續發展。


愛護地球,維護健康的環境,讓生態永續,人們也才能夠活得健康。

愛護地球,減少對環境的汙染,維護地球的健康,人類才能永續發展。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0年9月號 226期 文/許佩玟 圖/黃國倉攝‧Alexas_Fotos‧Anna Palinska‧ЛипцоКозерога‧Gerd Altmann‧stux‧8385‧ejaugsburg於Pixabay提供

 

延伸閱讀

【疫後健康】抗疫推手陳建仁 前瞻疫後台灣健康產業

【疫後健康】下一個藍區寶地,台灣?

【疫後健康】迎接2021健康地產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