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遠見的陽明交大院長張翼,早在5年前即領先全球創辦首座「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
 

疫情波及、產業變遷下 如何培養迎向世界的未來人才?

車用晶片荒隨著COVID-19疫情的爆發而浮現,起初車廠見汽車銷售量銳減而減少零組件的訂購,後期購車需求回升時,碰上晶圓廠忙著生產新款iPhone等報酬率高出許多的產品零組件。

車用晶片荒掀起全球對台半導體需求,對台灣來說,一方面是台灣半導體稱雄全球的驕傲,另一方面卻也讓嚴重的半導體人才斷崖問題浮現,成為全民關注的問題。為什麼全球晶片如此仰賴台灣半導體呢?

陽明交大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院長張翼分析,目前半導體產業在國外沒落了,如日、韓等國投入大量的資源卻沒賺到錢,台灣卻持續發展壯大,關鍵之一在於生活型態,當國外工作人員準時上下班、可能還喝杯咖啡休息時,台灣卻是三班制不停的趕工趕產量,「可以說是智慧+勤奮的人才,造就的半導體王國」。科技日新月異,產業瞬息萬變,學校教育如何與產業接軌呢?

去年台積電、聯發科等高層即向總統蔡英文反映國內半導體人才荒,因此,去年11月行政院拍板〈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草案送進立法院,今年2/18產官共同開會討論出資及合作事宜,政府12年斥資96億,企業出資不低於政府的96億元,協助台、成、清、交4大名校成立半導體學院,專訓半導體高階人才。

而教育部於高等教育的變革,以半導體產業為起點,首納「沙盒創新模式」精神,研議創新條例,期望這一回的產官學合作,能穩定培育國家重點領域所需的高階科學技術人才,同時也讓學術研究帶動國家、社會及產業發展,互惠互利。

卡爾國際實驗教育校長Andy點出台灣學生與外國學生的差異,在於面對未來缺乏想法,而國外學生從小就尋找自己的夢想,一旦找到就專注並勇往直前,不輕言放棄。那麼卡爾如何教出有想法、勇敢逐夢,甚至具有企業家創業精神的學生呢?

康橋國際學校是台灣K-12國際學校的先行者,多年來如何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與國際視野呢?秀岡校區校長徐文淞以培養「國際意識、國際視野」進行國際教育,鼓勵學生盡早探索志趣,一旦確定方向,學校作後盾,投入資源支持孩子逐夢。

這些有遠見的學校發展出什麼樣的教育模式,為未來具國際競爭力的社會菁英從小扎根呢?這期封面故事,除了教育部之外,我們走進教育場域,專訪5年多前就已成立的陽明交通大學的「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以及2所著重培養國際移動力的國際學校。2020全球受到疫情衝擊,2021年疫情仍未趨緩,教育界面對這波仍未趨緩的疫情,作了哪些變革?在整體的教育趨勢上又產生哪些新變化?2030年台灣成為雙語國家,真的準備好了嗎?教育現場有不同的觀察與想法。

教育部於高等教育的變革,以半導體產業為起點,那些有遠見的學校發展出什麼樣的教育模式,為未來具國際競爭力的社會菁英從小扎根呢?
 


什麼危機正在侵蝕護國神山?

近日晶片荒、護國神山、半導體學院等成熱門新聞關鍵字,似乎一夕間熱了起來。國內半導體產業經過40多年的發展,在全球產業位居第二,僅次於美國,邁向稱雄之路,儼然成為舉國的驕傲,為什麼一片榮景之下,政府卻還要加碼挹注?

事實上,當大眾還沉浸在護國神山的光環下,潛藏的隱憂卻由來已久。首先,是要穩固稱雄全球的地位,必須要有足夠且高素質的人才,才能接續甚至推升產業更上層樓,而台灣的人才斷崖危機迫在眉睫。

其次,培養出來的博士,僅2成進入業界,高達6成留在高教部門,換言之,培養出來的博士僅少數到最需研發的產業界服務,這是業界在產業創新時所面臨的實際困難。

第三,培養出人才後還得能留才,過去在中國產業發展策略下,開出相當優渥的薪資與職涯發展等條件,台灣培育出的許多半導體人才,成為其熱門挖角的對象,甚至可以說過去台灣就是在幫中國培養產業人才,業界稱幾乎中國每家晶圓廠都有台灣的半導體人才。

這些危機正在侵蝕護國產業,有何解方?

陽明交大半導體學院透過(產業)題目研究來培訓人才,以投入產業,圖為課程實作。


打破法規天花板 創新模式成解方?

已被列為立法院本會期優先審查法案的創新條例,及行政院提出的高教沙盒專法,被寄予厚望,由教育部與國發會、經濟部、科技部等部會共同攜手,產官學通力合作,預計將在台、成、清、交設立半導體學院,12年投入96億,每年增額培養400名碩博士。該怎麼做呢?

據此打破既有法規的天花板,協助大學打造研究學院創新體制,讓重點產業能一起參與,更彈性地培養產業高階人才,創造產學合作與人才培育新格局,業界出資高於政府,讓業界的需求參與進來,把對的人才(碩博士)導入最需要的地方(企業);業界甚至出現全由合作企業出資之提議,作為育才留才的策略,減少「台才中用」的危機。

同時藉由產學的緊密合作,企盼促使大學學術研究與研發成果引領創新、帶動產業之發展。

陽明交大舉辦的台日學術交流講座。
 


陽明交大先行 創立全球首座半導體學院

創新條例還待立法院審議,而甫於今年2/1日正式併校的陽明交通大學,早在2015年即已率全球之先成立「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以下簡稱半導體學院),當時是教育部推動大學校院國際化計畫,由學校發揮創意與深化優勢特色,提出創新作法,現任也是創院院長張翼透露學院的創立背景與思考:

1. 當時台灣半導體已發展成全球先端,不能老是仰賴國外的研究,應由國內自主先端研究,以領先世界;

2. 半導體相關及研究人才不足,已預見未來的人才荒;

3. 思考如何領先國內大學?從台灣立校之初,四圍種稻之際,交大就「種」下半「導」體,在官方向來獎勵推動力道「均分」的情況下,如何持續立穩標竿、居世界領先地位?他看見「國際化」將是勝出的關鍵,於是提出有遠見、有亮點、符合交大屬性的計畫,很快就說服學校成立全球首座半導體學院,邀請國際大師,向國際學生招生。

半導體學院招募世界翼流的師資與學生,圖為國際學生的華語課程-書法體驗課。


與業界合力 搶攻下世代產品

事實上,全球有能力做半導體實驗的國家、學校並不多,主要在於需有產業環境的需求、實驗的設備等等。

張翼透露與半導體領域產學合作的近況,於2018年成立大型產學研究中心「智慧半導體奈米系統技術研究中心」與國際產業鏈結,台積電每年挹注2,000萬元研究經費;學院也積極爭取政府大型產學研發計畫,今年獲得前瞻技術產學研究計畫,台積電、聯發科、世界先進、義隆等公司每年總計投入4,450萬元經費,共同研發技術。

2018年半導體學院由胡正明院士成立「智慧半導體奈米系統技術中心」,為交大半導體、電子、材料、化學和物理學之教授提供一個平台,共同解決半導體技術的一些瓶頸問題,獲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審核通過為特色領域研究中心,為期5年。
 

過去與產業界合作的成果,主要在專利和產品,例如與台積電合作研發3年來獲數十專利技術,與聯發科的如次世代可儲存與運算的記憶體、5G的應用、高效率功率元件等,與義隆電子合作高功率省電功率元件等等,都是針對6G世代(約2025-2030年)的下一代產品的研究。

交大與台積電合作成立「交大-台積電聯合研發中心」,強化半導體的相關研究暨人才培育合作,共同推動下世代
半導體前瞻技術之研發。前排右3為前交大校長張懋中,左3為半導體學院院長張翼,左2為中研院院士胡正明教授。

陽明交大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合作成立I-RiCE跨國頂尖研究中心,進行分子細胞與整合生醫工程及神經工程的研究。
 

在師資方面,學院也很用心思攬才,例如胡正明教授,過去任教於柏克萊加州大學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曾任台積電技術長,後來回到學術界後,學院力邀來授課,他就同時具產業界與學術界背景。



為台灣育才留才有策略

張翼指出,創辦半導體學院是有使命的,希望培育的人才能留在台灣,對國內產業有所幫助,因此對於學生的招募有相應策略,求質不求量,例如與歐洲學校的計畫合作,尋找的是半導體最強的學校,而非學校整體排名最強的,進行師資交流、學生招募等,會對招生的學生進行遴選,因為聰明學生問出聰明問題,會激盪出很多創新點子;而素質不佳的學生問一些基本或笨問題,恐會拖垮課程進度。

他表示,學院的課程並非職訓班,在學生取得碩博士學位的過程中參與研究,從而培訓能力,學生可挑選有興趣的題目參與研究。

2016年舉辦的I-RiCE優秀海報論文展。

2016年舉辦的I-RiCE座談會。

 

提到在越南設立的分校,是根據美國學術界所反饋的人才培育成效,響應政府的南向發展,於東南亞招生的措施。事實上,當初要去跟沒有半導體產業的越南,與其一流大學談合作,跌破許多人眼鏡,他眼光獨具,以「一流大學有責任引導國家發展的方向,並預作發展的準備」打動該校;後來發生中美貿易戰,許多廠商離開中國就看中了越南,足見他當年的遠見。

陽明交大半導體學院培育出來的學生很受企業歡迎。因為大多數學生到台積電擔任研發工程師,有次張翼與台積電總裁魏哲家開會,笑稱「感覺我在台積電做事」;還有人告訴他,學生在台積電很受歡迎,這都源於學院的扎實訓練。


張翼:以半導體當誘因,進行計畫合作,是很好的策略,半導體作為平台,可以擴及汽車、電腦、醫學、機械等產業,輻射性發展,吸引各行各業投入,也可以吸引人才過來。


創新條例計畫 多贏未來的思考

政府在草擬創新條例之際,陽明交大半導體學院以數年來辦學與招募一流學生的經驗提供參考。其實,過去官方的獎勵辦法,也不乏產學研合力,這次的創新條例有何不同?

張翼點出,希望由學院引導做「先端的研究」,培養高階的人才,而非一般的產學合作;在官方的鼓勵下,業界會更積極發展下一代的先進產品,畢竟忙於當前的生產,未必有精力與能力投入研發未來的產品。其次是人才培育方面,大部分的人求的是謀職安身,先進產品的研發是未知與極具挑戰性的,需要鼓勵引導讓人才往先進開創性的路走,有官方的推動,助力更大。

5年多前創立的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由交大獨自設置成立;而今由教育部推動、產官合資的半導體學院,將與產業界更緊密結合,且國內多所頂尖學校同時設立,陽明交大如何穩固先行者的優勢?

張翼思考,學院最主要的任務在於訓練學生與研究,需重新定位自己要做什麼?陽明交大半導體學院綜合5年來的辦學實務經驗、產業需求與當前趨勢,在學程設計上做了些調整。首重在課程上與產業重新梳理重度鏈結,他分析半導體的領域很廣,例如目前國內的製程很強,而半導體化學、機械是日本強項,未來產業需要土木工程、化學、物理等各行各業的結合,因此著重跨領域人才的養成,課程也會依此調整。

其次,是根據業界需求,做業界需要的題目,如產業界出題、學校解答,因此會與產業界更密切結合,這也是創新條例中提出產業出資過半的思考。張翼幽默地說,「過去是學院自己想盡辦法讓產業界掏錢來合作,創新條例是官方出面」。

他站在業界的角度思考,只消端出高薪就可獲得人才,為什麼還要跟學校合作?他認為企業不只為了具備研發能力的人才,還為了下世代的先進技術或產品,「希望下一代的研究與學院課程結合,才能有效運用產業界出的錢」。

前科技部長陳良基(中)來訪,於「智慧半導體奈米系統技術中心」合影。


將全球最好的人才找來 力助護國產業稱雄

半導體的發展趨勢,朝向更快、更省電、體積更小的大方向是不會變的,會變的是細處枝節如材料,其發展倚靠的是以材料、電機、物理等領域為主,加上周邊的機械、化學的跨域整合。

具遠見的張翼解析全球局勢,台灣當前的跨領域人才仍遜於國外,主要就在於國內教育並不鼓勵學生多元學習,仍偏重單一領域,加上國外如德英法的學校有些教學大樓會聚集不同科系的學生,有機會跟教授一起吃飯聊天,就比較容易激盪出跨領域的想法;反觀國內往往單一系所一棟獨立建築,不易跨域交流。

陽明交大半導體學院培育出來的學生很受企業歡迎,歸功於學院的扎實訓練。
 

迎向護國產業稱雄全球的更進一步,作為半導體學院先行者的陽明交大,在他的帶領下,將如何強化該學院的強項與優勢,與即將出現的其他半導體學院拉大差異化,並建立高教創新典範?他說,「立定要做半導體學院的世界第一,將全球最好的人才找來」!我們也十分期待。

陽明交大半導體學院「立定要做半導體學院的世界第一,將全球最好的人才找來」!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1年3、4月號 231期 文/許佩玟 圖/陽明交通大學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卡爾國際實驗教育‧康橋國際學校提供

 


延伸閱讀:

【高階育才】卡爾實驗教育 如何從小培養企業家精神?

【高階育才】國際教育先行者 如何孕育全球素養菁英?

學習,原來可以這麼fun  康橋國際學校培養全球型人才

以科技為核心的樂活學習  卡爾國際實驗教育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