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文化局邁入第五年的「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今年擇址內湖美堤河濱公園、上塔悠公園為場域,以「憶河踏悠.再見塔塔悠」為主題,透過三件時性公共藝術作品設置,帶領民眾重探臺北市地貌更迭下隱匿於都市中空間記憶的變遷。即日起至10月27日並規劃有一系列活動規劃,包括1場踩街活動、3場工作坊、8場藝術導覽、3場人文地景講座等,邀請民眾漫步堤外綠地、馳騁單車徜徉於此,一同「憶河時、踏悠去」,觀賞地景藝術作品,重探看不見的臺北。

憶河踏悠 重探看不見的臺北記憶
1991年至1994年間,市府在都市發展規劃下著手對基隆河道進行第二次截彎取直整治計畫,並變更都市計畫為商業區、娛樂區、工業區與住宅區等,成就了大直與內湖現今的地貌。「憶河踏悠.再見塔塔悠」的「憶河」意謂將回憶透過藝術創作手法,重探基隆河於大直、內湖地區歷經曲流水患、河道截彎取直後產業轉移、都市新興等地景變遷樣貌;「踏悠」則為古地名「塔悠」的諧音,取自於凱達格蘭族「塔塔悠社」,「塔塔悠」其原指平埔族未婚少女以狗毛和貝殼編織的髮飾,衍伸為如髮箍般的河套地形。

藝術家陳禹霖地景公共藝術作品《EVER》,於美堤河濱公園(近基隆河16號水門自行車租借站)

河道變遷—藝術家陳禹霖《EVER》
藝術家陳禹霖以河道截彎取直為靈感,於美堤河濱公園(近基隆河16號水門自行車租借站)創作作品《EVER》,跳脫了正規河道掘土工程的思維,作品使用透明貨櫃象徵河水以人工的方式被裝載運輸,並將乘載歷史記憶的老照片化為水泡意象,向觀者述說著河道變遷故事,並設有民眾參與的扭蛋故事互動遊戲機制,蒐集在地民眾的珍貴回憶。本作品於白天在陽光照射下展現穿梭水道情境、夜間(晚上6點至清晨7點)則閃爍斑斕光芒,是別有氛圍的一大亮點。

藝術家陳禹廷作品《飄盪種籽—大直篇》,於美堤河濱公園(由基隆河16號水門入口進入) 

產業與人文遷徙—藝術家陳禹廷《飄盪種籽》
大直內湖一帶因為都市計畫的調整,使過去的農窯業逐漸轉變成現今的科技園區,藝術家陳禹廷認為往來遷徙的人們,就如同蒲公英的種籽乘著風飄盪,這些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匯聚與離散,便成了藝術家轉化鄉愁的元素。40座複合媒材蒲公英造型的組件作品,同樣設有夜間發光機制,作品綿延出數大壯麗美感,交融著時光流轉的情感,引人流連忘返。

藝術家邱承宏以風箱樹為主體的水泥影子雕刻作品《植栽》,於上塔悠公園樂群一號人行陸橋下隧道內

消逝的水岸地景—藝術家邱承宏《植栽》
藝術家邱承宏的水泥影子雕刻作品《植栽》設置於上塔悠公園樂群一號人行陸橋下隧道,為當初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中金泰段的起點,藝術家與水岸植物專家合作,找尋因河道環境變遷而匿跡的植物,以當時重要的護堤水生植物「風箱樹」為創作主題,如考古般挖掘、重塑曾經存在的身影,將往日地景化為時光窗景,引導觀眾見證歷史。

15場策展主題系列活動 邀請民眾共襄盛舉  
本計畫活動除了3件主題作品外,另規劃有15場藝術性、公共性、趣味性兼具的系列活動,如地景主題工作坊,邀集在地居民共創「隱藏版」的藝術作品;地景藝文導覽如「走讀看不見的地景、YouBike超級任務找尋舊河道、探索生活中的公共藝術、藝廊文化藝術導覽、內湖文化資產巡禮」等系列精彩活動。10月5日白晝之夜亦響應活動,參與民眾只要與三件主題作品拍照打卡上傳官方臉書,將可獲得限量主題禮贈。

10月20日週日下午更將於美堤河濱公園舉辦「卡哇伊水岸藝術踩街、街道躲貓貓」主題活動日,藝術踩街活動將於13:30於濱江國小集合,14:00在劇團帶領下出發至美堤河濱公園,歡迎大、小朋友參與「水岸動植物」裝扮踩街,即可獲得限量主題禮贈,邀請民眾一同來玩。

展覽與活動報名訊息請見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LandscapePublicArt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