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末端的使用者與消費者,已能充分感受到數位科技帶來便利、衝擊和影響力;對科學園區來說,一方面既是數位時代的推手,另一方面數位化也造成科學園區發展型態的改變。數位化對於科學園區、產業的轉型,乃至於個人的影響,在不同國家有哪些發展趨勢及相應的準備呢?


【俄】國家及產業數位轉型 由科學園區帶動

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科學園區,在這一波數位化的浪潮中,毫無意外地帶動了國家與產業的數位轉型。俄羅斯科技園區首席執行官顧問Vitaly Savenkov以其國內的俄羅斯科技園區(Russky Technopark)實際案例來說明。

2012年APEC會議由俄羅斯舉辦,地點在海參崴,其中的重要項目就是在海參崴旁的俄羅斯島(Russkiy Island)新建遠東聯邦大學(FEFU),除了作為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主要學研機構外,亦作為當年度 APEC 會議舉辦的地點,其一流的軟硬體設備在APEC結束後,轉作FEFU教學研究用途。

2015年,主導俄羅斯園區發展規劃的Skolkovo基金會在FEFU成立遠東辦公室。2017年,在俄羅斯總統普丁的主持下,在遠東聯邦大學內成立俄羅斯科技園區,透過俄羅斯堅實的基礎科學研究,協助學研團隊成立新創事業,以活化其遠東地區的創新創業生態系。

俄羅斯科技園區成立的目的,在打造優越的環境以協助高科技及知識密集的產業發展,同時也是政府將俄羅斯遠東打造成科學、技術和教育中心計畫的一部分。所設定的發展領域,包括海洋科技、數位科技、健康醫療、機器人、資訊安全、 太空科技。其中新創團隊的發展領域包含 AR/VR 的軟硬體開發、人造視網膜研發團隊、奈米生醫實驗室及其成果,以及各種與園區所設定之研究領域相關的團隊。

該園區進駐的是小型、微型企業,資金為其主要需求。為吸引國內聯邦政府經費,建置區域性基金專案補助小型、微型企業,為吸引國外資金,將海參崴港、俄羅斯島規劃為自由港,可自由進行貨物起卸、搬運、轉口、加工、長期儲存,港內的國外貨物可免徵關稅。

最新的發展是要在FEFU建置俄羅斯創新科學園區,包括聯邦層級的計畫、獨有的優惠制度,以及更容易進出亞太區,預計在今年之後啟動營運。

俄羅斯將科學園區的設置,視為連結政府、商業、社會的獨特整合平台──政府在每個人身上的花費極小化、商業將每塊錢的利潤極大化、社會獲得新工作並改善生活品質,藉此達成科技的進步及永續的發展。


【美】NSF結合產業的效率 +學界的創新

鴻海科技集團副董事長李傑分享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產學合作中心的經驗傳承,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及發展,是一個從構想到市場的漫長歷程,在產學合作及技術轉移的過程中,雙方對價值與速度的協作存在很大的缺口。 

現今的產學合作,是以政府的政策與重點,理念與願景的前沿研究,以及產業趨勢的需求為三重推力,並以產業的創新為拉力,帶動學界與產業界的合作,發揮產業的效率,汲取學界的創新創意,相輔相成,提高彼此的綜合利益。

作為研究工業大數據的先驅者,李傑以他為鴻海建置的工業物聯網為例,工業雲平台FII Cloud,通過Micro Cloud與Fog AI應用賦能的「熄燈工廠」,在工廠蒐集具有目的性的大數據,以有效解決工廠面臨的問題。他特別說明,熄燈工廠的目的並非取代人力,而是為了消減製造的疑慮,簡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品質,這也造成了人力結構的改變。

李傑以冰山模型來圖解產學合作中「教育」的重要性,我們在教育上往往只看到冰山一角的教學,但其實我們更要重視的是冰山下一大塊的「培育與養成(Nurturing)」。

因此,他提出21世紀工程師應具備的能力,包括識別新技術機會和創新產品、服務的遠見,整合不同知識和資源的能力,在技術的精進上能運用經驗來擴展前沿知識領域,具有能在產品的概念、設計、製造及服務經驗上的廣度,以及體驗過多元文化;進入與速度競賽的時代,工程專業畢業後,需在2年內成為產業的貢獻者,溝通技能是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同時須具備團隊合作能力及具有擴展全球市場商機的能力。

現今正面臨價值轉移的時代,需要的是新品種的工程師,要從解決問題轉移到問題表述、從實驗室轉移到協同合作、從學習移轉到學會學習,以及從個人之路踏上全球之路。

鴻海科技集團副董事長李傑分享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產學合作中心的經驗傳承,並提出新品種工程師應具備的能力。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19年12月號 219期 文/許佩玟 圖/黃國倉攝‧竹科管理局、lijunzhuang(於Pixabay)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