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觀蘭陽博物館

 

慢遊頭城() 小城故事多

 

開蘭大鎮吃飽喝足後,就要轉換成文青情緒為旅途增添些在地人文知識,「頭城文創園區」、「李榮春文學館.頭城鎮史館」、「蘭陽博物館」…,有很多保存完整的歲月軌跡可以緬懷;老街邊的鎮史館除了陳列一生為文學理想潛隱在頭城、台灣第一代白話文史學者李榮春的著作手稿、出版品,目前尚冠鎮史館之名,展示許多這開蘭第一大城山城美好的舊照片;這棟原為頭城國小舊校長宿舍的日式建築,保留維護的相當好,除了拍拍美照,不妨停留半晌,在飄散檜木香氣的居間坐倚在榻榻米上,閱讀李榮春文字裡滿是頭城風情的雅意。

 

車站旁的文創園區,是由台鐵舊員工宿舍翻修而成、有著90年歷史的日式建築,集旅遊資訊服務、美食、休閒、藝術、人文與生活美學為一體,在吵嚷的車站老街邊,很有遺世靜謐入詩畫之美。

 

在老街中漫步,街道兩旁的古老紅磚建築、圓拱造型的「亭仔腳」、隨處可見的古樸小柵門…仍保存著濃濃的閩南傳統風韻;漫步其中,回想當年的繁華景象,感受興盛與衰落的變化,正猶如走過一段台灣成長滄桑史,是一種很難得的體驗。

 

 圖2 90年歷史的日式建築,文創園區怎麼拍都好好看。

 

 

遠觀蘭陽博物館的三角錐狀建築型體,就像浮出水面的一座山,傳達出一種由土地中茁壯成長的意向;建築外牆以表面採用各種不同處理方式的石材為主,藉其質感反映出單面山因長期經海蝕過程所顯現的特殊紋理,建築師同時也選取韋瓦第小提琴協奏曲「四季」的主旋律,把春、夏、秋、冬四篇樂章的音符,將石材轉化為音符,排列在主體建築的四個實體外牆上,呈現蘭陽大地的農田景觀變化,彷若動態的四季樂章;除了石牆,部份外觀亦搭配玻璃、金屬等現代材料,希望在擬真的情境中取得平衡的美感。

 

 圖3 遠觀蘭陽博物館的三角錐狀建築型體,就像浮出水面的一座山。

 

蘭博館四層樓常設展場規劃成「序展」、「山之層」、「平原層」、「海之層」、「時光廊」,以山、海、平原結構的隱喻,傳達人文與環境互動的軌跡;除常設展外,博物館也不定期推新不同主題的特展,結合展示、教育和觀光等休憩空間,以模型、視聽影音、圖像、生態造景的啟發性建構,在虛擬的空間之中深度演繹蘭陽當地的生態與人文發展史,全新的展示體驗,處處充滿知識性與趣味性。

 

 

(文章出處: 科技生活雜誌 198期 )

 

文 /于娜麗莎
攝影/ 黃國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