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慧科技的飛速進展,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轉折點,迎接城市轉型的挑戰與契機。然而,打造一個智慧城市,並非只須硬體面的導入科技即可,更須顧及市民切身有感的生活面,全方面升級智慧時代的都會生活。六都之一的桃園市如何啟動智慧城市的轉型呢?

 

善用AI協力 啟動智慧城市的轉型

日前在桃園龜山的體育大學,憑藉AI科技協助,桃園市長張善政沒多久就變成神射手。這是桃園市政府與體育大學合作推動的競技運動科學輔助計畫,在運動員的專業訓練中,結合善用攝影機、影片、人工智慧等科技器材與技術,精準分析細微的動作,輔助改進動作;這項AI科技不僅讓金字塔頂端選手的競技技術愈發卓越,未來希望也能利用科技推動全民體育。

再將視線往前看,今(2023)年3月的智慧城市展中,「桃園市政府主題館」產官攜手參展,結合在地的亮點企業,包括宏達國際電子的元宇宙頭戴式顯示器XR體驗、方略電子的可撓式顯示器、碩陽電機機器人互動展示、天德數位的AI智慧辨識無人機巡檢、宏其婦幼醫院智慧產房系統、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的遠距醫療診療箱功能,以及桃園市政府水務局的智慧水情及遠端水廠操作模擬訓練、桃園航空城青埔地區人流車流即時監控、萬物聯網智慧科技展示救護車消防車輛綠行優先號控等,讓民眾認識和體驗桃園市政的智慧化與在地產業優秀科技實力。

今年智慧城市展中,「桃園市政府主題館」產官攜手 參展,結合在地的亮點企業,讓民眾認識和體驗桃園 市政的智慧化與在地產業優秀科技實力。

 

入選全球50大智慧科技城

張善政接任國門之都—桃園市市長前,競選期間就推出數位5策的科技政見;就任後,為落實政見,擘畫智慧城市藍圖並積極推動,除了在既有的基礎上持續深化與優化智慧城市的發展,並將市府團隊升級為「智慧桃園推動會2.0」,並擔任召集人,結合產官學界之專家學者,就產業轉型、前瞻技術導入、資料治理、數位人才培育與產業輔導等方面推動,分別成立「數位治理」、「智慧民生」、「智慧產業」及「數位培力」等工作小組,汲取民間創意及經驗,持續推進桃園的智慧化。

桃園市的智慧治理有成,參加由「美國世界智慧城市連結組織」(SmartCitiesConnect)所舉辦的第7屆「智慧50大獎」(Smart50Awards,以下簡稱智慧50大獎),在眾多參賽城市中脫穎而出,入選全球50大智慧科技城市,也是亞洲唯一榮獲雙料獎項肯定的城市。全國各縣市都借重科技工具發展在地,為何是桃園得獎?

桃園市智慧治理有成,獲頒美國世界智慧城市連結組織第7屆「智慧50大獎」。

 

智慧環保改善都會空氣品質

桃園市環保局於今年1月導入AI判煙設備,監控工業區工廠,當AI判斷工廠排煙狀況異常時,可即時傳訊到監控中心,再由監控中心以E化派遣方式派員稽查,有效減少人力負擔,目前已即時監控19根煙囪。並以「空品感測物聯網平台作為桃園工業區的空品治理」為題投件參賽,獲得前述第7屆智慧50大獎。

另外,市府也設立24小時運作的「環境汙染監控中心」,整合環境監控與公害陳情,包含監控河川影像、非法棄置點位、市轄1,000組空氣品質感測器,以E化派遣定位系統,運用互動式3Dgoogle街景系統與GPS衛星監控系統就近派遣稽查車組,4小時內到場處理案件的比例已達93.6%。

建置空品感測物聯網平台,作為桃園工業區的空品治 理,榮獲美國世界智慧城市連結組織第7屆「智慧50 大獎」。

 

智慧水務有效防災及保護環境

前述智慧50大獎亞洲唯一榮獲雙料獎項肯定的桃園市,另一項是以「桃園市水務3D地理資訊管理系統」為題參賽獲獎。這獎項來自同樣善用AI技術的桃園市水務局,在施工前找出所有地下管線穿越、障礙等問題,避開其他管線,以自動規劃最佳位置、深度等,大幅縮短施工的時間,也降低遭遇施工障礙的風險,讓下水道順利完工。

此外,水務局更透過高科技監控設備,24小時全天候守護濕地環境,例如增設濕地環境AI電子圍籬,具有人臉辨識及位移追蹤功能,若感測發現有人違規擅闖保護區捕撈野生動物,系統就會自動警示及廣播驅離;並廣設岸際CCTV、濕地水文監測設備、無人機天眼系統、海岸水質自動測站、海象高頻雷達站等,運用物聯網技術分從陸、海、空全方位監控,所有監測數據及攝影畫面都會透過網路回傳海岸環境監測科技中心,藉由大數據分析預測環境變化趨勢及評估濕地健康狀況。今年的重點任務放在智慧防災上,將整合警政

及消防系統的防汛能量,融入警政天羅地網影像資源,包括路口影像、IoT地圖、下水道水位感測等資訊,全方位掌握多元水情資訊,透過AI智慧影像辨識淹水成因,提供即時水情示警,有效達成智慧防災管理。這項智慧防災機制是在消防署EMIC災情通報介接基礎上,發展災情狀態資訊同步機制,省去重複填報的人力時間浪費。整合歷史災例與易淹水列管進度,作為後續災情復原評估及歷史水情回溯分析的重要參考。

市長視察下水道清淤維護與水位智慧監控系統。

 

智慧交通改善並建構友善通行安全

市府著眼於「永續、人本、安全、整合、效率、創新」6大面向落實智慧交通,致力達成「緩壅塞」、「防事故」與「減排放」等目標。

「緩壅塞」的部分,於大園區中正東路及大竹交流道導入AI號誌控制,藉由AI計算最佳的紅綠燈秒數,改善壅塞情況。此外,桃園航空城也透過物聯網蒐集青埔地區人流及車流資訊,以掌握交通狀況。「防事故」部分,在非號誌化路口建置路側設備,偵測到路口行人穿越時,透過CMS(ContentManagementSystem,內容管理系統)提醒車輛減速慢行,運用大數據分析,協助加強路口安全,讓民眾行的更安全、更便利。在「減排放」目標上,建置智慧候車亭,提供友善的候車環境;並開發桃園公車App,讓民眾可即時掌握公車動態,藉此鼓勵民眾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此外,截至目前,桃園境內已建置科技執法設備311處,為加強維護市民的交通安全,桃園市警察局的「科技執法中心」亦將於今年成立,希望讓用路人能夠更遵守交通規則,讓事故持續下降,交通也能更加順暢。針對易肇事的地點及違規行為執法,也將執法數、事故數、民眾申訴等數據進行後端分析,成為未來推廣科技執法的基礎,以智慧方式解決交通問題。

桃園市府未來將持續導入新興科技,運用AI結合5G大數據推動各項智慧交通服務,為市民建立效率、安全、永續的交通環境。

桃園推動偏心左轉路暢計畫,調整後車道配置,讓 車流依循分流式指向線駛入遵行車道,減少車流交 織,降低側撞事故風險。

 

如何打造舒適宜居的城市生活

打造一座舒適宜居的城市,不僅在環境面要維護或改善,對於生活面也需多方設想,讓市民身心安頓,才能好好感受六都之一的桃園好生活。

例如為照顧市民的健康,市府率先推動的「擴大肺癌早期篩檢」,下修免費篩檢的年齡,並擴大篩檢族群,以期提高肺癌治癒率,與16間合約醫院合作提供肺癌高風險族群低劑量電腦斷層攝影,自今年3/1日起,規畫在1年內,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25,000位免費肺癌篩檢名額,讓市民的健康得到更多保障。

截至5月底統計,肺癌篩檢申請案數已達1萬484件,審核通過9,349人,完成檢查7,340人,找出342人須進一步追蹤,其中8人確診肺癌。這項健康政策,涉及環境政策、醫療政策、社福政策、交通政策及勞動政策等面向,需要跨機關共同努力;同時也藉由大數據的累積,觀測成效,作為未來施政的依據,持續為改善市民生活與工作環境而努力。

桃園市推出「擴大肺癌早期篩檢計畫」,以期讓市民 的健康得到更多保障。

 

又為了鼓勵民眾多加使用公共單車,自今年4/1日起,桃園的YouBike由原來的前30分鐘免費騎乘,加碼為前60分鐘免費,預估騎乘次數將提升15%,可望改變公共自行車的使用型態,從通勤、通學擴大至休閒,這不僅是為改善交通的目的,更是為了響應SDGs的永續城鄉(SDG11)及氣候行動(SDG13)指標,邁向桃園「2050年淨零」的目標,讓市民在生活中也能參與減碳行動,從日常的舉手之勞就能愛護地球。

 

桃園市推YouBike前60分鐘免費政策。

 

安心定居建構青創、青農友善環境

為了留住青年,甚至吸引青年移居桃園,在促進就業與經濟成長面向,規劃友善青創政策中「資金友善」,提供青創貸款利息補貼,今年開始加碼免息年限由2年延長為5年;同時配合以青年關注的創業主題作為優先補助的「項目友善」,以及協助國內外管道行銷的「社群友善」,建構完善的青創環境。

另外,市府配合中央農委會的青年從農創業貸款,加碼推出「桃園市青農友善創業貸款利息補助計畫」,將最高貸款額度由200萬元提高至500萬元,百大青農最高貸款額度則由500萬提高至1,000萬元,同時推出青農友善輔導計畫,培訓期間補助每人每月3萬元的生活津貼,讓青農安心培訓,未來成為農業生力軍。

此外,推出的生育津貼、5歲幼兒免學費、國中小免費營養午餐、婦女凍卵營養補助金、產後心理諮商補助等等,也是為了促進就業,照顧勞工無後顧之憂地安心工作,透過各項政策吸引民眾移居桃園,願意在桃園生育,保有人口紅利,從而提升城市整體競爭力與永續發展。這些照顧措施留待下一篇說明。

推出友善青創政策,建構完善的青創環境。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3年夏季號239期 文/編輯部 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延伸閱讀

【桃園新生活】領航智慧城市轉型 科技首長張善政的智慧治理

【桃園新生活】智慧教育與人本福利政策,創造永續人口紅利與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