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公園旁一棵長至5層樓高的加羅林魚木,為台灣少見的外來樹種;2016年「魚木的心跳」串起台電與十數家獨立書店的連結,掀起一波人文藝術的撼動。

從青田街信步跨越過和平東路,繼續往南走,來到了泰順街與溫州街一帶,這裡仍有與青田街類似的椰子樹、麵包樹。溫州街一排排不高的公寓大廈,主要是台大的教職員宿舍。

走入了溫州街18巷,有個占地不小,只有一層樓的日式建築,1930年代是海軍招待所,後來改為台北帝國大學的單身宿舍,戰後因為許多日本學者仍留在台大教學、協助交接事務,子女仍需要就學,於是成立了日僑學校就設立在此;部份保留完整的屋舍目前改為單身教師宿舍。

在巷子最裡面,被兩排日式房舍圍在中間的殷海光故居, 來到這裡,終於了解殷海光晚年無奈的在此創造他自己小世界的心情。

與海軍招待所同為此區段保有重要人文價值的殷海光故居,在民國九十二年由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我們將時光拉回到1960年代,在日式老屋中聽聽這位自由主義鬥士的故事、走進歷史的場景裡。

當時的殷海光被台大禁止授課,巷口有特務監控;殷海光想出國進修、講學,也被政府禁止,只能靠著太太夏君璐在外打工度日。

1945年殷海光與夏君璐在重慶相識,兩人靠著書信往返,在彼此心底種下了情愫;1949年高中剛畢業的夏君璐,不顧家人反對,千里迢迢來台灣找殷海光。想像在一個動亂時期,黛綠年華的少女隻身越洋投靠一個還不是男朋友的男人,是需要多麼強大的勇氣,而又是如何深繫的相知,能讓一段愛情如此奮不顧身的熱切? 

1956年,殷海光跟學校申請宿舍,但是台大已經沒有宿舍提供,於是他找了一塊當時堆滿了建材、垃圾的空地,自行規劃設計蓋了這棟好像是日式木造建築,實際卻是洋式格局的房子。屋子旁有瑠公圳支流流過,但當時庭院裡一棵樹都沒有,於是殷海光便開始自己種樹,並且疏通水圳,自稱為「愚公河」。

殷海光在台大教學期間,年紀尚輕,深受學生愛戴,下課後師生經常一邊散步一邊討論,也因此被稱為「馬路學派」。
即使殷海光後來被停止教學,但是這群馬路學派的學生依然經常來找老師討論;巷口有特務監控, 老師怕學生受到牽連,多次在門口貼上字條,說明身體不適,請不要來找老師,即使是這樣,學生依然如故,想必在當時,那就是一種言論、思想能夠呼吸到「自由」空氣的意義吧?! 

殷海光的太太夏君璐曾說,在路上見著彭明敏的太太會悄悄點頭打招呼,在那個年代,太太們彼此點頭,都是非常奢侈的溫暖。台大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授彭明敏,在34歲就取得正教授資格,38歲出任政治系系主任,當時,他就住在溫州街18巷4 號,與殷海光、周德偉是鄰居。

彭明敏意氣風發時,不但被派出國擔任聯合國代表團顧問,也獲得十大傑出青年。1964年,他與謝聰敏、魏廷朝3人共同起草一份〈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不料在印刷過程中洩漏而被捕。1965年11月,蔣介石在國際團體施壓下特赦了彭明敏,但其之後的生活卻受到特務監控。
當年,在溫州街18巷,可以很清楚看到特勤人員的吉普車,或利用雜貨店作為日常調查的基地,可知當時的政府多麼害怕這些知識份子、教授、學者。

1970年1月彭明敏逃亡成功,而之前與特務周旋的4年多,其情節幾乎可與電影比擬;而這樣諜對諜、嚴密監控的場景,在當時的溫州街日夜緊繃地上演著。

迄今逾60年的老房子,保留著完整原始樣貌,2011年曾獲台北市老屋新生大獎銅牌。-暖時光

布拉格咖啡館1989年開業至今,總是安安靜靜,無論客人有多少,這個空間總是保持著一種輕聲細語的氣質。

欒樹下書房一家由出版社經營的書店,賣新書,也提供咖啡、茶飲、自己做的輕食、點心;編輯部也在書店裡。

一顆大芒果樹與鞦韆,小小的水池庭院,老公寓內灰黑色洗石子牆面,香氛水氧機振盪出的白色水煙,映襯在暗色系的空間裡,讓人感到非常輕鬆自在。-伊聖詩私房書櫃

如今的溫州街,日式房舍拆除蓋起了大樓,許多雜貨店違章建築也早已拆除,路邊也沒有停著特務的吉普車;日裡夜裡,我們走在路上要跟誰打招呼,也沒人會特別記錄。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19年4月號211期

 文/于娜麗莎 攝影/水瓶子、周青歆、李瑋霖、黃國倉


走讀「昭和町」尋找時光軌跡中的感動! 【延伸閱讀】

走讀「昭和町」尋找時光軌跡中的感動!  http://www.techlife.com.tw/Article/12292

台灣咖啡館的第一號戰場-永康街 http://www.techlife.com.tw/Article/12293

洋和混和的昭和家屋地景美學-青田街  http://www.techlife.com.tw/Article/12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