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教育,面臨諸多問題,例如思辨能力弱、表達能力下降、學用落差、不知自己要什麼、缺乏學習動力、考試引導教學/學習……任何人都可以叨上幾句。對於教育的「病」,官方與民間早有意識,1994年於民間發起,引動台灣走上教育改革之路。

這條漫漫長路,20多年走來,歷經了3位總統、多任教育部長,卻爭議不斷,帶來的是大學與大學生數量暴增、技職教育崩壞、流浪教師……等諸多問題,早前由官方主導的教改非但沒有改善,反而衍生了更多的問題,原為改善考試束縛、解放學習枷鎖的初衷,反而造成更大的壓力,似乎無論怎麼改,總讓社會大眾不滿意,更讓 學生、家長無所適從。

繼之而起的是在民間興起的翻轉教育多元風貌,從第一線的教育現場啟動改革,各式各樣的實驗教育、體制外教育等應運而生,終而匯流成官方108新課綱的成形與施行。

這一場教育的改革,不僅要改善既有的沉痾,還得應對未來巨變的世界!值此之際,正迎接AI時代的來臨,幾年前的年度關鍵字還能提出「變」,如今變動已是常態,而世界愈趨複雜,未來的世界是什麼樣態?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站在這個時刻的人們只能揣摩與想像,此刻中小學生未來的工作絕大部分都還不存在,換言之,他們在離開學校後,卻必須用現在還未出現的武器上未知的戰場。但可以確定的是應對未來世界的人才必須在此刻培養,而教育的改革,必須抓出「萬變不離其宗」的核心主軸,這促使我們回頭思考教育的本質、教育的真正目的。

教育的病,人盡皆知,然而怎麼改卻眾說紛紜,加上教育如植樹,栽培至結果需要時間,無法立竿見影,108新課綱到底能不能徹底解了台灣教育的病症?「核心素養」就是教育的萬變之「宗」嗎?真能讓學生適才適性的學習嗎?師生、家長乃至社會真能掙脫考試主導學習的束縛,讓教育脫胎換骨嗎?為什麼對於這一次的改革,許多教師、學生與家長都寄予極大的希望?

新年度新希望,開年第一期,我們從教育部「12年國教新課綱」及「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中,來了解對未來人才培育的理念與實踐性作法,並走入教育現場,認識富有創新、實驗精神的教育模式,以及議論紛紛的技職教育,一探台灣教育的現在進行式,以及培養21世紀具關鍵能力人才的具體創意作法。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0年1-2月號220期 文/許佩玟 圖/明新科技大學‧大華科技大學‧康橋國際學校‧新竹縣美國學校‧亞太美國學校‧卡爾實驗教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