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的經驗來看,2000年推行的《介護保險制度》,透過立法的方式來解決照顧問題,藉此瞭解中高齡族群各面向的需求,包含退休後經濟安定的期待、身體心理健康的重視,並思考與保障失能照護需求。

 

將機構中各種社福功能進行「混搭」,讓不同世代交互參與,將激發出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

 

保岡伸聰施設長表示,一個落地成功的機構經營,必需深化在地。在不斷傾聽地區民眾的聲音後,需求接二連三產生,空間規劃及活動內容也逐漸充實;為了不讓場域氛圍被「機構」、「日照中心」所拘束,選擇以類似星巴克外觀的CAFÉ設計,開展出在同一空間中的「混搭式社福機構」,從高齡長輩、兒童的課後日間照顧到嬰幼兒的育兒服務,每天都能以休閒心情前來使用,由各個世代交互參與而引起各式各樣的化學反應,可讓社區支援產生最大效應。

 

生理性活躍或成功老化的三要素為:避免疾病、生活積極與投注、維持高度認知與身體功能,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實驗證實,經常坐著的生活型態,易造成高齡者生理性機能退化,透過規律運動可將其影響降至最低,並使慢性疾病症狀改善、延緩失能的發展與進程,延長健康餘命。

 

 

 

賴清豐執行長強調「活躍老化」的重要性,臺灣平均餘命持續成長,但「失能餘命」也在同步成長中,積極運動的老人壽命將可延長,且在生命末期很少需要被照顧,可有效減少失能餘命;從健康面、生活面、功能面、靈性面、以及活動參與面,營造支持性周邊因子,各類活動設計強調終生學習及個人潛力的培植,同時兼具重視社會的參與度及社區共融互動的交流,協助長者在臨終臥床前,獲得人生最美好的時光。

 

 

文/編輯小組   _摘自「科技生活雜誌」11月號 207期

攝影/黃國倉

照片提供/臺日安養照護產業及健康共生宅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