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淨零轉型正如火如荼展開,政府在2050的淨零目標宣示與12大關鍵戰略的架構下,建立什麼樣的法制?提供或建構哪些科技工具與金融體系,來支持能源、產業乃至整個社會的轉型?為企業提供哪些輔導或補助資源呢?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在「2023亞太永續博覽會」的 「永續國際高峰會」上,說明政府的淨零轉型計畫。

 

政府的轉型&淨零政策

農委會、環保署、內政部、經濟部、交通部、原子能委員會等機關組改,於今(2023)年4月經立法院三讀通過《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案。其中農委會升格為農業部,並已在8/1日揭牌,為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及達到2040農業淨零目標,並兼顧糧食國安等,成立「資源永續利用司」,下設永續發展科、農地規劃科、氣候治理科;原林務局整併退輔會榮民森林保育事業管理處,改制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強化森林經營與自然保育工作。

為因應環境變遷,環保署改制為環境部,並新設「氣候變遷署」、「環境管理署」及「資源循環署」,用新的環境治理概念取代工程思維,未來將成為淨零轉型的核心部會,需要更積極與經濟部、農業部密切對話與合作。

由這些機關組織改制,可窺見政府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種種問題的重視與因應。那麼,政府對企業提供哪些資源輔導與協助呢?

我們先來看看面對2050淨零轉型,政府有何規劃?行政院副院長、同時也是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鄭文燦在「2023亞太永續博覽會」的「永續國際高峰會」上,主講政府的政策,包括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及社會轉型,發展出淨零12項關鍵戰略

其中,生活轉型包括綠色運輸、電氣化環境營造、住商生活型態等等,攸關個人的生活。社會轉型,「在氣候變遷法制中,有個很重要的概念—所有的利害關係人都必須參與,不希望氣候變遷轉型中有所謂的贏家、輸家」,因此希望公民參與,透過社會對話,達到公正轉型。

 

能源轉型,致力發展綠電

能源是產業的基礎,鄭文燦首先提到能源轉型,「我們不缺電,缺的是綠電」,無論是風電、太陽能光電或儲能都在成長中。在「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能源相關如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如地熱、潮汐發電)、電力系統與儲能、節能等,就占了5項。

他表示,目前能源轉型已有初步成果,其中太陽光電、離岸風電最為突出,分別增加超過7倍、1倍有餘;同時他也不諱言目前能源轉型是很大的挑戰,以「非核、減煤、增氣、展綠」為方向,希望至2050年能源占比能夠調整為天然氣占50%、再生能源20%,「希望未來能讓無碳電力成為主流」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已在5/29日三讀通過,增訂未來民間新建物將強制設置光電,離岸風電、小水力發電及生質能發電、地熱發電等都有修正或新增,希望多元綠能可同時發展。

號召百人參與供應商大會共創淨零的台新金控,於「2023亞太永續博覽會」上設計互動方式,讓民眾認識其永續行動。

 

產業轉型,中小企業的優勢與挑戰

產業轉型,涉及高科技產業、傳統製造業、建築營造業、運具電氣化、食品農林及資源循環等產業。製造部門的碳排放占全國51%,其中86%來自能源使用排放,14%來自製程排放,因此規劃透過製程改善、能源轉換及循環經濟三大策略來改善。其中循環經濟,包括尋找替代原料、廢棄物衍生燃料、循環產業園區及聚落能資源的整合、碳捕捉再利用技術等。

中小企業占全臺99%,單一規模不大,但加總的碳排放量不容忽視,中小企業如何加速投入淨零碳排的潮流呢?在「永續淨零高峰會」上,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何晉滄提醒,「擅長創新研發的中小企業,能否研發找到一些替代性的材料?或是生產製程上的改善」,都有助於加速淨零目標的達成

國際大廠或大企業如微軟、Nike等,帶動產業供應鏈的改變;回看國內的科技業也不落人後,帶動供應鏈展開減碳行動,如聯華電子啟動供應鏈碳盤查輔導計畫,友達CSR共榮大會聚焦減碳趨勢,攜手供應鏈夥伴邁向淨零永續未來;金融業有綠色投資,如台新金供應商大會,號召百人與會共創淨零......。此外,許多大企業紛紛加入RE100、EV100、EP100。

臺灣許多產業以外銷為主,必須面對歐美法規不斷給出的時間壓力,從今年10月開始,就要進入歐盟碳邊境管理機制的過度期,試行階段免繳費用,國內許多中小企業就收到來自客戶、品牌商的要求,要提供規劃減碳目標,甚至要求實際的行動;至2026年將正式啟動,企業需要依規範購買CBAM憑證

其列管產品包括水泥、鋁、肥料、電力、氫氣、鋼鐵(如下游扣件製品)等,其中臺灣是螺絲螺帽的出口大國,對產業衝擊很大,經濟部與扣件產業工會積極討論,研擬扣件產業以大帶小的輔導措施——這也是政府另一個輔導產業轉型的策略,希望以大帶小,建立綠色產業鏈。鄭文燦表示,經濟部已與產業公協會合作,成立各「產業碳中和聯盟」,建立「以大帶小」減碳模式,目前已有30個公協會參與

今年8/7日總統蔡英文與行政院長陳建仁出席臺灣碳權交易所開幕揭牌典禮。(圖片來源/行政院)

 

因應氣候變遷設專法

今年2/15日公布實施《氣候變遷因應法》,包括政府機關的權責、氣候治理、碳盤查及碳費的制定、碳管理機制的建立,為完備國內氣候法制添上重要的里程碑。其中新增碳費條文,將分階段對直接與間接排放源,依排放量徵收碳費,專供執行減量與因應氣候變遷使用,希望能接軌到國際規範。

碳有價的時代來臨,甫於8/7日掛牌成立的「臺灣碳權交易所」,配合環保署建置交易平台,由臺灣證券交易所負責營運,進行國內碳權交易、國外碳權交易及碳諮詢服務。鄭文燦透露,「碳費將在明年公布,希望將企業過去排碳的外部成本內部化」,將提供誘因使產業提高綠能的使用,並提升節能動力。

目前臺灣1年的碳排約2兆6千萬噸左右,他表示初期會先從排碳大戶開始,希望覆蓋率能達到7成。對於資本額100億的上市櫃公司及鋼鐵、水泥業,希望至2027年能完成碳盤查並確信;資本額50-100億的上市櫃公司,至2028年須達成;資本額50億以下的上市櫃公司,則至2029年達成。

 

淨零科技與綠色金融3.0

淨零科技,由國科會主導,與中央研究院規劃,每年投入至少150億來發展,包括永續及前瞻能源、低碳或減碳、負碳、循環、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2030年是個關鍵分水嶺,期待能推動關鍵技術突破,協助產業減碳和資源循環,建立回收應用機制,並促進公民對話,形塑淨零共識

企業的淨零轉型需要財務方案,因此政府推動「綠色金融」,從鼓勵金融機構參與綠能產業投融資的「綠色金融1.0」,擴展到導入ESG概念的「綠色金融2.0」,現今來到「綠色金融3.0」,期望透過投融資決策,影響企業的淨零轉型行為。

綠色金融3.0」包括金融機構的碳盤查和氣候風險管理、永續經濟活動的認定、ESG及氣候相關資訊的公開化,以及訓練與合作的機制等。政府希望透過強化金融機構的角色,擬定自身的減碳策略,將永續經濟活動認定納入投融資的決策參考,透過投融資和金融工具等,於永續發展領域投入資金,引導產業淨零轉型。

 

綠色金融3.0,強化金融機構的角色,透過投融資和金融工具等,將資金投入永續發展領域,引導產業淨零轉型。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何晉滄指出,擅長創新研發的中小企業淨零轉型之方向。

 

經濟部從4面向提供中小企業減碳工具與資源

面對中小企業多有人才不足、資源有限的難題,政府有何方案可以協助轉型呢?何晉滄表示,經濟部從4個面向提供輔導資源與支援:

一、知識的擴散

國際環保的規範不斷推陳出新,政府部門持續蒐集相關資訊,透過辦理各式座談會、說明會等,提供給國內產業參考;未來碳管理也將是企業管理的一環,將開設相關的訓練課程;也會製作成線上教材,在「中小企業網路大學校」網站上免費提供相關課程;也透過企業見學的規劃,讓中小企業觀摩參考已經行動的企業作法,例如樹德企業的低碳倉儲、紅藍彩藝的低碳印刷、電力管理則有虹泰企業的先行作法。

二、諮詢診斷

開發出多種碳估算工具,如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提供的「碳估算工具」、商業司的「碳排乎你知」、工業局的「碳排金好算」等,可依照產業別,輸入電力、柴汽油、天然氣、瓦斯等數據,即可初步估算企業的碳排放量;也提供專家到廠診斷,依照企業的營運特性、現況、資源、減碳效益等綜合評估,提供可行的減碳建議。

            經濟部提供的碳估算工具網站,協助企業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            經濟部提供的碳估算工具

 

三、財務支援

針對法人、醫療機構、機關、學校等,提供節能績效保證專案;對於商業服務業提供節能設備補助;對於9人以下中小型製造業,補助低碳化智慧化升級,包括智慧製造、營運管理、碳排減量、低碳製程等項目;另外,對於經常僱用員工10人以上的中小型製造業,提供以大帶小的低碳化或智慧化升級補助。此外,還有SBIR創新研發補助,以及對綠色轉型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信用保證。

四、減碳輔導

支援有能量的中小企業,結合上下游夥伴推動供應鏈減碳,派遣專家團為專案提供輔導,協助企業在能源、技術等方面轉型。例如大展電線電纜,輔助其整合上游原物料與包材,和下游的物流商,開發出全臺第一個以回收料製成的電鍍銅球,協助客戶達成品牌大廠供應鏈的減碳目標。

想要了解更多的輔導資源與工具,可上經濟部的「2050淨零排放」網站參考。

大展電線電纜開發出全臺第一個以回收料製成的電鍍銅球。

 

農業推出助攻企業永續的ESG合作模式

甫升格改制的農業部因應氣候變遷,特別設立專責單位「資源永續利用司」,在達成2040農業淨零目標的同時,希望兼顧糧食安全、保護農地及利用發展,以實現農業的多功能價值的願景,分從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兩大方向行動。轉型的農業又如何助攻企業呢?

隨著國內金管會與全球供應鏈對企業ESG揭露要求漸趨嚴格,現今來到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未來企業ESG的揭露需求更趨迫切。有不少的企業綠色金融行動選擇投入農業,有鑑於此,農業部引入企業資源協助農業發展,同時也回應企業ESG揭露的需求,規劃淨零永續、生態保育、暖心農村三大領域,以及循環農業、綠色農食......9項類別,結合企業核心能力與需求、SDGs永續指標客製化設計,媒合企業加入農業場域ESG專案

例如和泰汽車與特生中心的「臺灣原生動物守護計畫」,除了協助研究和保育相關工作,員工參與和改善石虎棲地,在新車的導航系統在石虎出沒地區加入提醒功能;與日月光合作「環願山林造林計畫」,認養步道;大亞電廠與農田水利署合作,在嘉南大圳個灌溉渠道周邊植樹綠化;台泥與花蓮林管處合作移除花蓮的外來種銀合歡的入侵,進行原生樹種造林,而銀合歡則在利用產製生質能,以取代化石燃料,促進減碳及推動循環經濟......。

和泰集團公關法務部部長謝琴韻在「2023亞太永續博 覽會」上分享守護原生動物計畫。

 

莊老達表示,「還有許多的農業場域可以與企業發展更多合作的可能」,例如能源自主農漁村,依照不同農漁村的地區特性,利用農業剩餘資源與生質能、小水力發電等等,布建農漁村的微電網......歡迎有意願合作的企業洽詢「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會協助企業端的需求進行媒合主責單位,並客製化設計合適的方案,達到企業取得ESG成效、農業獲得發展的雙贏互利局面,又實質達成環境永續之效益。

日月光集團於「2023亞太永續博覽會」上分享供應商碳盤查能力的建置,及永續行動等。

 

昂貴的自然碳匯如何獲得?

企業很關注的碳權,其中最貴的當數「自然碳匯」,即從生物多樣性的自然環境而來,如濕地的藍碳、森林的綠碳......它是幫助臺灣顧好基礎碳匯的資本,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科長石芝菁提醒,「除了既有的要顧好之外,還要思考如何增加碳匯」?她舉森林中的一顆樹木,有90%的碳匯透過光合作用固定在木質部裡,10%在土壤裡,「因此,我們非常鼓勵在林木經營的區域裡,林木正常的被收穫、做成家具等等的利用,再植樹,透過林木生長的過程固碳」。

自然碳匯在交易市場上非常昂貴,企業都想做自然碳匯,但目前臺灣還無法交易,所以企業都去買國際碳匯,「有交易就形成市場,但這是否能讓環境真正變好?」這是值得反思的,畢竟讓環境變好才是最終目標,所以企業若能自己種樹,或是投資友善生產,例如草生栽培,也有助於固碳,可獲得農地上的自然碳匯。

 

石芝菁提醒,透過交易的自然碳匯,是否真能讓環境變好?

 

碳有價的時代來臨,企業準備好了嗎?個人又如何參與支持共創永續環境呢?在下一篇來認識。

台泥在會展上展示2022年在花蓮展開土壤物種研究為期10年的「和平生態方舟計畫」。

 

永續會展怎麼籌辦?

會展是企業間重要的營銷平臺,幾日的活動布展,為求吸睛,往往耗費心力與資源布置裝潢,如何做到淨零、永續呢?經濟部推動會議展覽專案辦公室主任劉瓊婷在「永續淨零高峰會」上分享會展活動與減碳平衡點的方向,可從人、貨、食、地、物著手。

今年4/27日所舉辦的「永續會展邁向淨零」示範會議,即依這5項原則成功減少85.24%的碳排放,劉瓊婷透露,「即將推出適用會展活動的碳排計算機」。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3年秋季號240期 文/編輯部圖/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和泰集團、日月光集團、台泥集團、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提供

 

 

延伸閱讀

【永續行動】氣候崩潰ing

【永續行動】生物多樣性,企業最新必修課

【永續行動】永續環境,個人如何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