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龜」開發了田間微氣候感測裝置、田間土壤感測器、農務紀錄的阿龜誌APP、農業數據分析應用……等測量、蒐集田間資訊,幫助優化農事決策、解決農業問題的工具。「我們在做整個作物分析關係的建構,一般國內說的深度學習偏重在影像辨識,這只是我們的資料源之一,」吳君孝詮釋團隊在做的事,「是建構『類神經』(類似機器學習)結合作物生理的模式」。

在田間架設的阿龜微氣象站,蒐集田間資料。


機器學習+作物生理 提升作物品質

簡言之,「阿龜微氣候」是以物聯網技術透過環境監測蒐集數據後進行應用,即時環境數據監控可幫助團隊了解農地現場狀況,經過分析,以便播種、插秧、灌溉、施肥、噴灑農藥、處理病蟲害等農務施作的決策,甚至透過遠端自動化控制設備來完成農務。

其中的阿龜誌,是將農人原有的手寫農務紀錄數位化,方便輸出統計一覽,以便優化農事的判斷決策,並非高技術性工具,卻是秉持解決農人問題的初衷,提供小農所需的服務性工具;某些農地因缺乏網路通訊,無法即時記錄,他們還持續改良為可離線記錄,並不因為免費回饋而馬虎。

回饋農民的農務紀錄APP「阿龜誌」。 

 

阿龜團隊聚焦在作物和農場經營管理上,主要解決產地面對極端氣候,耕種上所遭遇的問題,以及幫助種植管理上的規劃,吳君孝清楚定位團隊在農業上的角色,「我們專注在資料蒐集,以及資料應用上,」他進一步解釋,「不要跟農人搶專業,而是協助農人自己做決定。」農業決策錯誤,是因為資料不足、不夠透明,才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阿龜便著眼提供充足的資料。

綠冠有機鳳梨農場是阿龜團隊布建完整系統的首案,出身科技業的農場老闆巴錦楙,返回家鄉高雄大樹開闢鳳梨田,堅持以最嚴謹的有機農法栽培,近年交給青農李立安發揮其農務專業,希望透過阿龜的氣候監控數據做好品質管控,生產出頂級的有機鳳梨。因鳳梨18個月才一收,許多人勸他們從簡單的短期作物開始導入,但吳君孝認為,「要做就從最難的開始」,歷經多次蹲在田裡與農民討論栽種鳳梨的問題及所需,以布建最切合需求的阿龜微氣候系統,在寒流來襲前的精準預報,讓綠冠農場從容做好防寒準備,去年收成時,打入中國最大水果供應鏈,外銷價格成長1.5成,引起國內外矚目,愈來愈多客戶找上門,下半年立增15個案源。

2018農創松跨域論壇,蜂巢數據執行長吳君孝(中)與科技農夫李立安(左)及柯景發(右)合影。


從學校蘊生 勇於挑戰的跨域團隊

蜂巢數據科技最初做資訊及其他跨產業領域,後來逐漸偏向農業,從產品、服務到舉辦的阿龜松、農創松等活動,都與農民愈來愈貼近。

事實上,這支團隊早在成立公司之前就已存在。大學時即嘗試創業並進入敦陽科技初成立的軟體部門工作的吳君孝,在政大讀碩士班期間,與跨領域學長學弟妹們組成蜂巢數據社群,做跨域研究,及至後來創業,延續一貫的跨域跨界、勇於挑戰的精神,致力實務解決問題。「要透過這種跨領域的衝撞,一些新價值才會長出來」,行銷長盧安邦這樣詮釋團隊及其所做的事。

有別於黑客松類型活動盡乎工程、科技背景者出席,且做出的方案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從阿龜松到農創松,阿龜或主辦或承辦的農業黑客松活動,參加的農民與科技人比例5:5,每一隊都有農民與科技人,希望由科技人解決農業真正的需求。例如2018農創松的首獎,是由《科技農報》的阿柴與工程師合作提出的「派藥神器—Agri Talk」,透過聊天機器人,給予病蟲害資材施用的建議,就是切中農民需求並可實現的提案。

阿龜團隊受農委會委託,舉辦「2018農創松」,參加的農民與科技人各占一半。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19年3月號 210期 文/許佩玟 圖/蜂巢數據科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