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逗小姪子識漢字,拿著墨筆寫「」字,學做人,寫出各個長得不一樣的「」,的確每個人都不一樣;2個人變成「」,就是古代的「」字,後來增加「」和「」,都是腳的字形,強調跟隨別人走的意思;3個人變成「」,就是「」字,人多就是眾多,光是人多還不夠,又在一堆人頭頂上加了個大眼睛,表示大家都看到同一件事、看向同一個方向,代表多數人的共同意識……

於是,想到了這一個多月來,各種螢幕被新冠肺炎、口罩、酒精、殺菌、消毒、確診人數等與疫情相關的關鍵字洗版,像是口罩控不控管、實不實名制,媽祖遶境到底行不行……一些帶有強烈情緒的想法、意見拋到網路上,各各引發共鳴,逐漸凝聚成幾股「大眾」的聲音,也逐漸演變成非是即非的二元對立,也因此忽略了其他的可能與對話的空間。

例如近日血友病童的新聞,從缺藥、包機吵到父母究竟台灣籍還是中國籍、到底感謝誰,各種謠言甚囂塵上,原本單純的續藥救命雜入了政治認同意識形態,引起軒然大波,連搭機回台坐什麼艙都有得酸,不禁想,面對這些來自有心人士、來自母親及部分民眾你來我往的喧囂,病童心裡是如何感想?

再一則是一名網路代購冒險去韓國,返台後疑似出現新冠肺炎症狀而住院隔離,平安出院後卻戲謔地消遣醫師,這件事被一名麻醉醫師揪出來抱不平,又引來對方的親友團「助陣」,遭到許多民眾砲轟,其代購管道紛紛被翻出來起底,儼然公審的局面。

撇開病童母親和網路代購的行徑妥不妥當的爭議,近來只要一點事扯動緊繃的神經,就要鬧成全民公審,而真相卻掩蓋在各種加油添醋的情節之下,媒體們又各有顏色立場,誰也不信誰。病毒猶如照妖鏡,網路好比擴音器,各種觀點各種立場只消放上網絡,都能找到共鳴者,情緒感染比病毒感染的速度與效率更快更激烈。

但是,情緒無法抗疫!酸人、批評很容易,嘴皮子一搭就可以bla  bla  bla,然而對於防疫、抗病拿不拿得出辦法?如果沒有能力參與國家隊開發製藥、製造防疫物資,也別添亂,就做好自己能做的事──防疫是每一個人的事,人人正確認知病毒與防疫,做好了自己的衛生與健康控管,就能有效圍堵疫情的發展。

就像這期【封面故事】談的老宅修復再利用的議題,許多民眾面對文化資產意見多多,批評這個做不好,酸那個不應該,其實文化資產是大家共同的資產,對於資產本該有所認知與珍惜愛護,若不滿意,可以想一想該怎麼跳進來把理想做出來。修復2座歷史建物活化成餐廳並雙雙獲獎的立偕生活董事長張巍懷,就是基於這樣的動機響應參與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老房子文化運動」。

除了封面故事介紹的文資案例之外,【玩食風尚】將帶著大家走進這些活化再利用的老房子裡,看看進駐團隊如何運用巧思來修復、改造內外環境,又推出哪些有內涵又有意趣的吃喝玩樂哦!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0年3月號 221期 文/許佩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