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生物醫學園區(以下簡稱生醫園區)隨著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動土,廠商進駐熱烈,兩棟標準廠房業已滿租,排隊等候進駐廠商日增;今年2月,第二生技大樓動土,預計提前於2020年3月完工,臺大醫院園區分院目前工程進度順利,有望於2019年底營運,生醫園區的未來可期。

 

園區三大中心協力運作


生醫園區為竹科六大基地之一,主管機關為科技部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負責督導該園區的為竹科管理局副局長許增如,不僅是科學園區首位女副局長,也是歷來最年輕的科學園區副局長。上任甫滿兩年,對生醫園區的規劃、發展與各廠商都相當熟稔。她表示,「生醫園區是目前三大科學園區13個基地中面積最小,離高鐵站最近,且是唯一一個限定產業別的園區,因交通方便,園區內建構產官學研醫的完善生態體系,生活機能好,服務機能也好,不同於已蓋好的生技大樓,甚至還可為廠商的需求量身打造。目前為滿租狀態,興建中的二期生技大樓的60個單位,已被預約一半,廠商排隊等候狀況熱烈。」

竹科管理局副局長許增如

 

「正由於園區小,所以朝小而美發展。」她點出園區規劃及發展的重點,第一,考量生醫產業發展的核心在臨床上的需求,所以園區內一定要有醫院。同時,需要交通方便,因而選擇高鐵新竹站對面。

第二,生醫產業不同於電子產業,其發展期程很長且燒錢,需要政府投入很多資源及設施,所以有「生醫科技與研發中心」的設立,由科技部轄下的國研院儀科中心負責推動,將學研之豐沛研發能量結合我國ICT產業研究優勢,協助醫療器材開發,提供產業轉型與發展。

第三是育成中心,供early-stage廠商進駐,由經濟部規劃,委由工研院營運,一方面扮演中小企業創業者的輔導與培育要角,另一方面提供生醫業者技術服務與知識整合加值的媒介,園區目前已進駐的49家業者,有些即是從育成中心畢業的廠商。

後又增加特色醫療機構聚落的規劃,形成園區的三大中心──生醫科技與產品研發中心、產業及育成中心、臺大生醫分院及特色醫療機構聚落,作為生醫研究與產業發展之核心設施,待臺大醫院營運後,三大中心協力運作,並與周邊的交大、清大、工研院等學研機構及新竹縣政府、新竹市區,與新竹科學園區及以國家衛生研究院為主的竹南基地生技產業專區連成一「生物科技發展帶」,大生醫產業聚落逐漸成形。


園區內「產官學研醫」環環相扣,朝生醫產業完善生態體系發展。

第二生技大樓3D模擬圖


善用竹科既有ICT產業優勢 產業限定高階醫材及新藥研發

許增如表示,「跟竹科、其他園區不一樣,生醫園區只有新藥及高階醫療器材才能進駐,所有進駐廠商都要送學研機構做技術審查,看技術是否有優勢及潛質、產品是否夠創新、商業模式是否完整;像新藥部分,有些廠商並非做到終端的藥,也有些是做生技藥品CDMO(委託開發與代工製造);高階儀療器材基本上是指第二&第三級具有人體侵入性的醫材,也放寬給某些創新研發廠商,比如結合AI或數位診斷等的醫材新技術。目前這兩類各占一半,產值則新藥較多,約占七成。」

 

問及園區發展與學研機構、竹科的鏈結關係,她笑說:「今年8月23日科管局辦理中元普度,所有生醫廠商都出來大拜拜,發現不同公司的人怎麼大家都很熟,原來大家都是工研院出來的。可見工研院的人與技術跟這個園區有很緊密的關係。」並進一步說明:「竹科現在其實也有很多電子產業布局生醫相關產業,包含投資或開公司,比如緯創轉投資醫療器材代工、全友與交大合作、光寶集團子公司Skyla,運用雲端+大數據作晶片檢測,一滴血可發現很多病症,這部分就是基因診斷,也可以應用到所謂的精準醫療。」

台灣是ICT產業重鎮,是很大的醫療使用市場,竹科管理局目前力推跨業整合生醫躍進計畫(bingo計畫),提供產學合作的補助,發展醫療器材,包含穿戴裝置、精準醫療等,透過一些基因診斷,回饋到治療,建立個人基因資料庫……等。

總統蔡英文十分重視生醫園區建構進程,4度參訪生醫園區,高度肯定團隊的努力,也對於台灣生醫產業的發展深具信心。
科技部部長陳良基(上圖右起第5),行政院政務委員吳政忠(上圖左起第5)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10月號 206期 文/林芝華‧于娜麗莎 攝影/黃國倉 照片提供/科技部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