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生醫分院及特色醫療機構聚落
「臺大醫院生醫園區分院」是整個園區發展的最後一塊拼圖,除與產學研建構臨床需求的合作外,將可增加大新竹地區醫療資源整合,提高該地區急重症病人就醫之可近性,促進新竹地區經濟發展,協助我國生醫產業發展等效益。
第一期醫療大樓將設置380床,以癌症、心血管、腦血管等重大疾病之預防與治療為首要任務,並設置腫瘤醫學中心、心血管中心、腦血管與神經醫學中心、急重症治療中心等醫療單位;因鄰近新竹科學園區,也將和IT產業合作,打造智慧型醫院,建立遠距照護和健康雲端產業,共同開發健康照護所需的IT軟硬體,還將與園區內的生技醫藥公司建立新藥與醫材研發的產學合作管道,使園區成為國內最具備轉譯醫學優勢的生醫園區。
許增如補充說明,「政府考量一座醫院的量能可能不足以槓桿園區及大新竹的產業,所以成立特色醫療專區,讓醫療服務產業和需求結合,遴選全台具國際特色醫療的亮點機構集中在一起,可跟產業間合作交流,甚至可跟臺大醫院橫向合作。」
此專區一方面朝小而美規劃,將發展精密導引定位醫療技術,籌設心血管、生殖醫學、醫學美容、眼科、骨科、牙科等特色診所,未來也將建立亞太器官(心、肝、肺、腎)移植、關節置換基地,發展生殖與再生修復醫學;再來將產業需求作連結,做為發展生醫產業的動力;第三為結合新竹特色發展國際特色醫療觀光,考量到國際旅客需求,故採獨棟興建。
科管局局長王永壯帶領園區廠商,參訪一年一度生技界盛事-北美BIO生技展。
人才及連結國際市場資源 生醫產業競爭力兩大關鍵
在人才培育部分,許增如表示,科技部有與史丹佛大學合作的STB計畫,即把醫師、工程師送去史丹佛大學接受醫材的開發、商業模式等相關訓練,有些學員回來後就成立公司。統計赴美受訓後返台的新創團隊,已有45位完訓,成立了18家醫材新創公司,累積實收資本額新台幣14億元,為台灣帶回來矽谷的新創思維、人脈與企業家精神。
此外,科技部的LIFT方案,號召臺灣赴海外留學人才返國,將其國際新知帶回國內並與產學研各界進行交流擴散。科技部另一個補助國內博士生赴國外研究的計畫,比如位在美國聖地牙哥的台商「百進」,就由美國公司培育訓練國內博士生,熟悉美國相關產業發展環境,預計在國內成立研發中心。
在連結國際市場資源部分,她語重心長的說:「不管是新創或既有產業,生醫產業都需投入很大成本,每個階段都需要資金,台灣市場很小,需透過國際曝光,尋找更多合作的機會。我們會不斷透過展會的方式,帶領園區廠商參展,包含美國BIO及日本BIO生技展,並規劃參觀當地廠商、育成加速器、癌症及照護中心等單位,希望藉由展覽促進技術交流與商機媒合,協助台灣廠商鏈結當地產業生態並爭取訂單,促成跨國實質合作。明年更爭取2,000萬預算,希望把規模擴大,除繼續讓廠商在國際曝光行銷外,也希望把園區的營運模式讓國際知曉,把亮點形塑出來,成為繼竹科後,另一國際間指標性的生醫園區。」
台灣市場很小,要做國際生意,缺乏國際大廠的供應鏈支持,確實是台灣發展生醫產業的弱勢,但許增如仍有信心地表示:「危機也是轉機,台灣憑藉優異的技術、產業的人力,有一搏的機會,只是策略方向要明確,並需善用與國際間的連結,像大藥廠Sanofi投資園區生物製劑廠商喜康,美商Impax也在竹南園區設立益邦公司,世界知名生物製藥公司Genentech的歷任CEO也是華人……,這些都是與國際接軌很好的利基,把產業亮點做出來比拚市占率重要。」
許增如表示,其實國際間比較新的技術,生醫園區都有在做,甚至不乏全球唯一的創新技術,我國醫療水準是世界知名的。她總結說,生醫園區結合竹科既有的ICT產業優勢,提供研發試製、臨床研究、法規驗證、專利諮詢等資源,並鏈結周邊既有成熟的精密機械、材料、電子電機、資通訊科技、工業設計等產業,加強產學研融合,強化創新科技、資金及人才鏈結,串聯成區域創新生態系統,並可連結台北南港生技園區及南部醫材聚落,串聯台灣生技產業樞紐,共同提升國家競爭力。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10月號 206期 文/林芝華‧于娜麗莎 攝影/黃國倉 照片提供/科技部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