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圭藝師是國家重要傳統工藝及保存技術雙認定人間國寶,精湛的雕刻技藝在青壯年時期即嶄露不凡傑作,獲得國內外各界的高度肯定。

雕刻技藝成就非凡

連年獲頒中興文藝獎章(木雕類)、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木雕類)、美國傳記協會終身成就獎、名列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在65 歲榮獲文化部認定「重要文化資產保存技術- 鑿花技術」保存者,受封人間國寶;同年榮獲彰化縣登錄「傳統藝術- 傳統工藝美術- 傳統木雕保存者」;2018 年70 歲再榮獲文化部認定「重要傳統工藝-傳統木雕」保存者,登上雙科人間國寶的至尊地位,成為工藝職人仰望的典範。

 

雖然在工藝界的成就不同凡響,但他卻自稱為「工夫人」,沉靜中帶著些許靦腆,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等到貼身相處後,才發現他其實是位永保赤子之心的老頑童,內涵、功力深不可測,這一身的功夫,要從他的出身與人格養成講起。

 

出身鹿港木雕世家 博學精研國學書畫

來自鹿港傳統木作雕刻世家的第五代傳人,李秉圭的父親是全臺聞名的木雕大師李松林,一代匠師李松林不僅執彰化鹿港地區牛耳之尊,也是教育部首屆「國家薪傳獎」及「重要民族藝術藝師」。李家的先祖曾參與國定古蹟鹿港龍山寺的木雕製作,家族傳承至今一百多年,留下了不計其數的作品。

 

名列鹿港八景十二勝的「金廳迎喜」,是父親李松林完成於1935 年的《金銀廳格扇》作品,因應吉慶或喪事靈活使用,為當時的創舉。去年經李秉圭及其女李昱團隊修復,重現風華,展現文資保存及文化薪傳的雙重意義。

 

文化部認定他為傳統木雕人間國寶時,簡要闡明如下:「李秉圭藝師傳承家族全方位小木作技藝,自幼耳濡目染,得自其父民族藝師李松林大師的教授督促,繼承鹿港及家學真傳,技藝精湛,人文素養精深高雅,具有時代性與地方特色。李藝師熟知並能正確體現傳統木雕知識與技藝,不論是塊面雕法、修光法、線刻法等傳統技法,或是適形創新的彈性技法,都能充分掌握其文化表現形式。且勤學書法、漢學、繪畫,擴展其創作理念與思維,題材由傳統入手,造型獨具個人風格與創意表現」。

 

提及父親,李秉圭總以「老先生」稱呼,言談間充滿崇敬與思慕之情,父親的教育其實是潛移默化,他曾說:「從正式拿起鑿刀的那一天起,已過了五十多個年頭;對於木雕的耳濡目染,早在拿起鑿刀之前,就已流入骨肉血脈裡」。而父親的盛名,反而激勵他走出一條不一樣的雕刻之路。

 

因此,他年少便拜師學藝,國學師承葉融祈,書法從王漢英,從水墨、水彩、彩繪,到書法、詩詞、文學等,涉獵廣泛、博學精研,養成他深厚的漢學底蘊,加上他對世俗的細膩觀察及來自生活的學習領略,在往後的每一天,都成為他豐沛的創作能量,自然融入到他的作品中。

 

人物神韻靈動自然 作品充滿生命力

李秉圭作品的特色在「靈氣」,注入情感與美感的每件雕刻作品,就像注入生命般活了起來。構圖與格局則是他每件創作的堅實基礎,這種日積月累的國學書畫素養,早已成為他創作的DNA,也讓他的作品匠心獨具。

 

同時掌握傳統雕刻的精髓,又注入現代技藝的理念,視每塊材料及靈感來創意發揮,讓李秉圭的作品題材廣泛、技藝多元,從宗教題材的佛道神、歷史上的聖賢名流,乃至自然界的魚蟹草蟲,都能入手化成雕刻,加上長期浸潤於國學書畫,作品既有廣闊視野,又特別有靈性,刀斧鑿間呈現濃郁器度與書卷氣息,沒有匠氣,更不落俗套,具有文化與藝術的厚度與深度。

 

初觀李秉圭的立體雕刻時,驚豔於雕作造型的創意與巧思,再360度細窺每尊人物的神情姿態,神韻精巧別緻、豐富多變,細膩熟練的刀法手路,流暢不拘一格的創作,在眾師家中自成獨特風格!比如許多藏家指名典藏的觀音雕刻,每尊觀音形體、姿態、神韻各異,但同樣流露出慈悲及安定人心的氣質,深刻感受到藝師的頂真巧藝,及真與善的極致追求!

 

蓮葉座上觀音 68x30x25cm 樟木

 

觀音(吊掛) 44.6x44.6x2.5cm 樟木

 

持續精進與創新 用木雕與當代對話

「沒有所謂的出師,只有不同階段的精進」。近年來他所開啟的主題系列性雕刻,為傳統木雕開創新局,也是他創作風格的轉型,包含竹林七賢、十八羅漢、二十八星宿系列,即展現傳統工藝與當代在文化傳承上的創新,其中更不乏趣味橫生的創意,比如十八羅漢中的《觀經尊者》,雙眼幾乎觸及紙面,近視羅漢觀經的形象,令人發噱,透過大師的眼與傳世的手,讓羅漢像有了當代的新樣貌,為後世留下屬於這時代的十八羅漢。

 

竹林七賢是李秉圭老師的重要作品之一,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典藏。

 

十八羅漢系列的創作,可說是大師以木雕與當代的對話。上圖為《觀經尊者》 45x23x21 樟木

 

十八羅漢-探手尊者 40x25x20 樟木

 

 

他的木作雕刻作品跨度很大,涵蓋立體雕刻、家具、桌椅、屏風、吊掛等,這次展演空間雖然有限,但在每個項目中,皆特擇代表作來展出。其中很特別的是書法與木雕結合的展演,他將雕刻與書法融於一體,或帶動或呼應或轉注,如屏風、吊掛是融合成一件作品,立體雕刻則多以草書呼應,這樣豐富的藝術層次,將臺灣的雕刻工藝,昇華至另一個境界。

 

雲龍(吊掛) 84x38x3cm

 

李秉圭藝師的木作雕刻作品不只有立體雕刻,還有家具、桌椅、屏風、吊掛等。上圖為《十八羅漢几 大112x112x36cm 中112x76x36cm 小112x36x36cm 檜木。

 

 

屏風作品將書法與雕刻融為一體。《車輪屏風》 180x154x60 樟木

 

寫得一手好書法的李秉圭,尤其偏好草書,他雕刻下的人物動態、韻味表現特別出色,即來自草書的體驗。近年來,他的墨寶深受愛好者典藏,書法作品更頻出現於公共空間之題匾上,甚至在展覽中成為獨立的一區,展現他多才多藝的另一面向。

 

秉圭老師的書法作品近年頻出現於公共空間之題匾上,您看得懂寫得是甚麼嗎?來趟展場就有答案了!

 

 

傳習作育人才 著重美學素養及人格養成

2013年獲得國家「鑿花技術」人間國寶殊榮後,他負起傳承的使命,文化部肯定他,「2014年起進行傳習紀錄與人才培育計畫,教學交流與設計經驗豐富,自身迄今仍然孜孜不倦、創作精進,是臺灣傳統工藝界之典範」。

 

在傳習教育上,李秉圭認為「刻」指的是技巧,「意」是更高一層的創作理念。因此,在教授藝生時,特別強調除了扎實的功夫,還須培養美學素養,對於各種類別的藝術領域則更須通盤學習,才能創作出富有內涵的作品。

 

與大師近距離接觸後,對他博學通達但又謙虛若谷的風範,佩服不已!他曾說:「木雕是減法工藝,木頭一去除掉就接不回來,端看如何去除、如何留、慢慢修飾它,才不會有失材,跟做人一樣,做事情留有餘地。」其人正如他所創作的木雕。

 

李秉圭傳習作育人才,著重美學素養及人格養成。

 

雕刻是工夫人的日常

畫稿、選料、過稿、大部粗剖、外形修整、細部修飾、細琢、修光、上彩,是秉圭老師的日常。他說:「我這一輩子,就是一介工夫人。雕刻對我來說,是我的人生,也是我的生活。而往後,活著的每一天,我仍舊會持續地刻下去,刻到活著的最後一天」。

 

「年輕時講究細節,年歲漸長後,反而朝向粗曠的方向」。青年李秉圭花費3個月時間雕刻的《三英戰呂布》吊掛,細膩刀工讓人嘆為觀止;壯年的李秉圭創作木雕行雲流水、靈動自然;現今的李秉圭圓熟通達、開闊大度,作品體現他博古通今、簡單純粹的人生感悟。那麼,您會更喜歡哪一個時期的李秉圭作品呢?

 

青年李秉圭創作的《三英戰呂布》人物眾多,刀工細膩,令人嘆為觀止。

 

國寶工藝交響曲首檔展演,7/2起「鑿刀墨意」展中展,邀您來欣賞技藝精湛、靈氣十足又大器的雕刻X書法作品,感受其中的真善美,在豐厚的文化底蘊洗禮下,與李秉圭大師同往令人心馳神往的藝術境界!

 

 

1998年創作的劉海戲蟾(上圖,39x20x17cm 樟木) 與2017年創作的劉海戲蟾(下圖,22x33x28.5cm 樟木),李秉圭藝師不同時期的創作,您更喜歡哪一件呢?

 

傳統木雕懶人包圖資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更多展演內容及多元課程,請持續關注

《傳統工藝敲敲門3.0~國寶工藝交響曲》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echlife.tw

 

 

《首檔人間國寶展演》

國家雙認定傳統木雕 李秉圭x 纏花 陳惠美x 刺繡 劉千韶

展演期間:7/2(六)~8/3(三)

展演地點:竹北市光明六路東二段438號(中悅一品花園社區)

指導單位:文化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傳統匠師協會

執行單位:科技生活雜誌·新聞網

諮詢專線:03-6589738 科技生活 林小姐

文化部積極性藝文紓困推廣活動

 

 

文 / 編輯部    攝影/黃國倉

 

 

《延伸閱讀》:  國寶工藝交響曲 10組人間國寶 即日起至11/30 竹北接力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