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複華麗的排灣族刺繡紋樣

刺繡工藝是排灣族代表性的傳統工藝之一,能展現排灣族文化的豐富性,與社會文化的脈絡及意涵。排灣族的服飾在原住民當中堪稱最為華麗典雅之一,早期以繁複的夾織廣為收藏家所喜愛,近年來以刺繡的技巧及豐富的紋樣,表現族人對刺繡藝術的天份,更充分展現了排灣族工藝的藝術價值與豐富的文化內容。

 

排灣族衣飾文化上的刺繡紋樣,與傳統階級制度及社會組織息息相關。在排灣族嚴謹的傳統社會階級組織中,太陽、人形、百步蛇、陶壺是貴族與頭目階級之專屬圖紋,庶民不可任意使用,唯有特殊功績(例如勇士),才由頭目授與使用在象徵權力的飾物傳統上。

 

這些貴族紋樣具備特定意義。如:人頭紋象徵祖靈,百步蛇紋象徵父親,陶壺紋壺紋則有公壺、母壺及陰陽壺三種:公壺有百步蛇圖,母壺有乳凸紋,陰陽壺則是涵蓋以上兩種圖紋,為財富之表徵。太陽紋為時間及權利的象徵。自然界的花草紋樣,則是貴族與庶民通用之紋樣,可自由變化與重組圖像,意喻著自然生命的變幻莫測。

 

片褲繡紋的刺繡作品《太陽紋‧陶壺‧祖靈‧勇士》

 

 

大王部落的特色刺繡工藝

陳利友妹Lavaus老師1943年生於臺東縣太麻里鄉大王部落,大太麻里區域又稱Panapanayan,是排灣族、卑南族與阿美族共生的地方。大王部落雖然分類上是排灣族,但其祖先與卑南族的建和、知本部落相同,都是早年一群人從海外飄來,在今日太麻里三和原住民登陸地一帶上岸,之後各自分開找尋適合居住的地方。

 

向北遷移的形成建和與知本部落,向南遷移形成大王部落。原本是同祖緣的部落,後來卻被學者劃分為不同的卑南族與排灣族。大王部落在學術上屬於排灣族的東排灣,由於排灣族與卑南族的密切接觸,所展現的文化內涵與北排灣、中排灣及南排灣相當不同。

 

太麻里地區傳承的文化及工藝充分反映東排灣的審美觀及特殊性。其對於排灣貴族階級、社會文化生活之意涵及相關紋飾、都有充分的理解及工藝運用。

 

陳利友妹祖先屬於大王部落的領導家系,排灣族的貴族階級,自古就領導著部落的發展。其傳統服飾的繁複技法與華麗,就成為排灣族的特色。受居住環境的影響,北、中、南、東排灣的服飾發展,有相當程度的不同。大王部落的刺繡工藝,顯著反映了族群或地方之審美觀及生活特色。

 

陳利友妹祖先屬於大王部落的領導家系,其傳統服飾技法繁複、色彩華麗,作品具東排灣地區的文化特色。琉璃珠則為其長子燒製。

 

 

自幼耳濡目染 配色師法大自然

傳統編織中刺繡是將圖紋直接繡於苧麻布上,服飾中使用最頻繁的繡法為「十字繡」,是最具代表性的排灣族傳統刺繡法。十字繡主要使用於服飾的裝飾,具有技術的刺繡工藝師會為家人或親友繡製衣裳作為餽贈的禮物。技術傳承或見母傳女,但仍多以興趣取向為主,對於刺繡有興趣的女子會向母親或其他工藝師學習。

 

將圖紋直接繡於苧麻布上,「十字繡」,是最具代表性的排灣族傳統刺繡法。

 

「很久很久以前,太陽神生下兩顆蛋,分別掉入兩個不同的陶甕,並由兩條百步蛇守護、孵化,其中一顆孵出了排灣族的王子,另外一顆則誕生了純潔又美麗的公主」,陳利友妹說明她大幅刺繡作品上的神話傳說。她3歲時即跟隨母親學習刺繡,自幼耳濡目染,也從母親那裡學到部落文化,並持續精進傳統族群文化知識與刺繡技巧,對排灣貴族階級、社會文化及相關紋飾,以及卑南族的文化,都有高度的理解及運用。

 

在配色上,母親教導她師法大自然,提醒她配色時要像植物djulis(紅藜)一樣,顏色才會漂亮,訓練其對大自然的觀察能力。16歲開始學習縫紉,與此結緣數十載,並輔助刺繡技藝,做出各式各樣的工藝品與服飾。

 

陳媽媽工作室中多彩豐富的線材

母親教導陳利友妹用繡線模擬「紅藜」多彩的配色效果

 

 

作品具東排灣文化與藝術特色

傳承自祖先的傳統知識與文化,陳利友妹的作品富敘事性,紀錄族群文化的集體記憶,展現出傳統東排灣文化內涵及原住民族土地的關聯性,深具東排灣族的文化特色與藝術價值。

 

陳利友妹的十字繡法精湛,並善用高明度與彩度的對比色,來營造畫面的華麗感與豐富性,作品生機盎然且富藝術價值,不僅在族群中具代表性,在參加對外展覽展覽與競賽時,也讓人印象深刻,深獲好評。

 

陳利友妹的十字繡法精湛,並善用高明度與彩度的對比色。

 

例如:作品《美麗的家園》(2000年)與《待嫁女兒心》(2001年)前後入選臺東縣美術家工藝聯展;《迎神‧祭祖‧慶豐年》是在2002年獲第十屆「工藝之夢」設計競賽主題獎的作品,她以繽紛的繡線來呈現東排灣族的祖靈信仰、祭典、儀式等重要文化內容。而入選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第三屆國家工藝獎」的作品《豐年祭》(2003年) ,也是運用十字繡技法來記述排灣族豐年祭時的儀式過程。

 

《豐年圖》呈現東排灣族的祖靈信仰、祭典、儀式等重要文化內容。

2003年入選「國家工藝獎」的作品《慶豐年》

 

 

 

排灣刺繡工藝生活化

陳利友妹在部落中成立「陳媽媽工作室」,不僅展示與販售所帶領刺繡團隊的刺繡商品,同時也作為部落刺繡的傳習基地,經常有人前來學習請益刺繡技法。

 

陳利友妹在部落中成立「陳媽媽工作室」,成為部落刺繡的傳習基地。

 

她說,排灣族常見的刺繡針法有八種,包括sitjenek一點繡、siveljatj一線繡、siculis一撇繡、ljatekutekung小牛角、ljangangalj嘴巴繡(簡稱「口繡)、zemwu拉緊動作(簡稱「人字繡」)、ljangi菊花繡、lja ga gang螃蟹繡(簡稱「十字繡」),「這八種技法有非常多的變化,學會後就可以靈活運用在繡布上,甚至發揮個人的創意,作出各式各樣的排灣族特色作品」。

 

排灣族八種基本刺繡針法

 

排灣族常用的繡線顏色為黃、橙、綠,陳利友妹以針線代筆,在黑色的繡布上作畫,配色極其高明,「看老師配色,每一種都很舒服、很吸引人,自己配的就比較不好看」,這是傳習藝生卓美玉對老師配色的讚嘆!

 

排灣族女性穿著的一片裙。兩邊的圖案是陳利友妹設計的花形圖紋,中間由上至下分別為現代的人形紋、傳統的蝴蝶跟山組合的圖紋,下兩個皆為傳統的人形紋。

 

為了延續排灣刺繡工藝生活化的傳統,並能與時俱進,她經常思考作品因應當代需求的創新性。她會以巧思設計製作各式節慶用的刺繡服飾配件,包括公主帽、勇士帽、巫師袋等,不僅展現排灣族文化特色,亦能與時尚接軌,成為美觀又實用的刺繡用品。同時,她亦重視環保,會將之前未使用或不完整的各式大小繡布,重組拼接為大幅刺繡拼布作品,賦予繡布新生命。

 

 

 

深耕排灣刺繡工藝超過一甲子

多年的經驗累積,陳利友妹的作品忠於兩族的傳統,並融入生活,華麗與細緻兼而有之,充分表現原住民族的族群特色,與地方的審美觀。投入刺繡創作至今近70年,刺繡是她的熱情與志趣所在,也此為個人終生職志。

 

她也經常配合政府相關單位或學校的邀請,進行現場刺繡示範展演之工作,致力於刺繡文化推廣,且至今仍在部落教學不輟,持續傳承刺繡工藝,表現世代相傳的歷史性。

 

2019年獲臺東縣政府登錄認定為傳統工藝「排灣族(大王部落)傳統刺繡」保存者,2021年更進而成為國家認定的「排灣族Kinavatjesan傳統刺繡」人間國寶,陳利友妹的一針一線都是族群記憶與部落文化的傳承,用美麗刺繡,持續訴說排灣族的故事。

 

2021年國家認定「排灣族Kinavatjesan傳統刺繡」保存者為「陳利友妹」

 

 

 

文/編輯部   圖片‧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