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優化 打造桃園未來新生活

站點區域能有令人亮眼的發展,來自捷運的經營良善。事實上,機場捷運線只是桃園捷運路網的其中一條線,據桃園市長鄭文燦於2018年提出的「三心六線」──以桃園、中壢、航空城三大都會區為核心,還包括綠線、綠線中壢延伸線、棕線、三鶯線八德延伸線及大溪延伸線,全面完工後,每日將服務超過160萬人,其中4條路線往來於台北都會區,形成更緊密的北北桃1小時生活圈。

目前已經營運的機場捷運線,自A1台北車站到A21環北站已通車,分直達車與普通車,擔負起機場聯外、北桃通勤、區域旅遊的三大功能,為這些搭乘目的的旅客,提供市區即可預辦登機,全線免費wifi讓剛下機、尚未有網路使用的旅客可訂房訂行程等等,直達車上每個座位有USB充電插座和大型行李架等貼心的服務與設施。目前累積總運量已突破5,500萬人次,日平均運量從通車時的5.6萬人次,提升到今年1-7月平均的7.3萬人次。

此外,桃捷也是提供票種最多的軌道系統,前者有為旅客所設計的1日票券,也有為通勤族推出的定期優惠票,如30天7折、60天65折、90天6折、120天5折等;同時支援多元支付,除了一般票卡儲值之外,今年底將全台首創直接使用信用卡刷卡通過入口閘門的便捷功能。

蒲鶴章特別提到,今年8月,鄭市長帶隊拜訪華亞科時,園方提出希望市府在既有的Ubike站外,增設2個站點連接捷運站到園區之間的交通接駁,回來後市府立刻著手規劃,擬在華亞科技園區內建置Ubike站,方便通勤的上班族。

機場捷運串聯北北桃生活圈,圖為行經A2三重站。


國際行銷 決戰境外

今年3/9日,繪有台灣與桃園美食、美景的桃捷公司彩繪列車,在日本阪神電鐵正式啟航,每天從奈良出發,穿梭大阪、神戶、甲子園、梅田等著名景點,而抵達姬路終點,向日本旅客行銷台灣及機場捷運。國際旅客在入境之前大多已想好如何搭乘交通工具離開機場,蒲鶴章認為,「國際行銷,決戰境外」,桃捷今年的行銷主力放在日、韓2國。


蒲鶴章:桃捷的下一步,在多元行銷、多元服務與永續經營。

前面提到的A19棒球特色車站,為發揮其功能與效益,桃捷公司連續2年推出「捷乘應猿」活動,只要持當年度賽季Lamigo主場球賽票券,搭乘機場捷運至A19站可享回程免費。據桃捷公司統計,2年來總計129場球賽,平均每場670人使用此方案,去年單場球賽更達2,052人使用,顯見球迷已逐漸習慣搭捷運看棒球。

他思考,未來桃捷每日有11、12萬旅客進出,要如何將他們留在進出站消費?例如A12、A13的機場站,「機場不只是機場,而是一個小型城市,它的腹地夠大,可串聯周邊發展一些經濟活動,如果發展得好,旅客會願意提早1、2天先來到機場消費」。

桃捷公司的彩繪列車在日本阪神電鐵正式啟航,每天穿梭大阪、神戶、甲子園、梅田等著名景點,向日本旅客行銷台灣及機場捷運。


產學聯盟 持續創新

桃捷公司重視安全與品質,同時取得國際重要指標的品質管理系統 ISO9001:2015與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ISO45001:2018雙認證,足見這軌道新兵的實力與服務品質,然而,桃捷公司提升的腳步並未緩下。

為呼應桃園市長鄭文燦的期許,「在營運上第1年追求安全、穩定,第2年服務和運量,第3年還要加上創新讓桃捷更好」,桃捷公司繼去年與4校簽訂「大數據產學合作備忘錄」,今年8月擴大與國內台北大學、中央大學、元智大學、銘傳大學、東吳大學、高雄科技大學、中國醫藥大學等7所大學簽訂擴大產學聯盟平台,和各大學研究中心共同提升軌道運輸智慧化的技術能力,運用大數據精確分析,讓桃捷公司更智慧化的判讀營運服務及設備維修的相關數字。

桃捷公司將持續創新及優化服務,並將成功的經驗應用到其他的捷運路線上,打造智慧交通網絡。蒲鶴章透露,這也是為了促進軌道產業的國產化,希望未來能夠將捷運產品與技術對外輸出。

機捷直達車上,每個座位有USB充電插座。


導入智慧化 啟動對未來生活的想像與落實

2018年4月接任桃捷公司總經理的蒲鶴章,將交通視為高科技產業,與他的背景脫不了關係。交通大學電機與控制工程學系博士的學歷,擁有交通產學界豐富經歷,在2000-2010年間中國交通蓬勃起飛期間,從事交通工程,親眼見證對岸由軌道帶起的區域經濟發展,也曾以智慧交通創業,因此很看重在桃捷持續導入智慧化的技術能力與思維。

他透露,下一階段將引進人臉辨識,讓人無感通關,進出捷運站不用停步。他還有個更令人期待的想像,未來全線支援5G、6G wifi,通勤者下班後可在搭乘捷運返家的路上,線上買菜,到站時取菜,回家就可料理享用。目前已有農產業者接洽在站點設取貨櫃台的可能。

而類似的便利生活服務將不斷在捷運軌道及其周邊發酵、誕生,這也將持續帶動周邊的區域發展!

機場捷運線自A1台北車站到A21環北站已通車,分紫色直達車(右)與藍色普通車(左),擔負起機場聯外、北桃通勤、區域旅遊的三大功能。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19年10月號 217期 文/許佩玟 圖/桃園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