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首席經濟學家Tom Orlik曾言:「掌控21世紀全球經濟戰役的勝敗關鍵,將取決於是否能掌控創新科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安德森管理學院客座教授John Blevins在2019 ASPA年會的主題演講中破題表示:當今的經濟活動是由創新所驅動,而科學園區在推動創新方面可發揮關鍵作用,如何與全球創新生態系統鏈結並掌握數位時代趨勢,誰才能在未來的知識型創新經濟中成為贏家!


社會的進步與繁榮來自於滿足、創造及解決消費者各種需求與課題的創新解決方案,這個方案可以是產品、服務或全新類別的概念,因此John Blevins稱「創新(Innovation)」是21世紀的新貨幣。

科學園區所驅動的創新,具科學嚴謹性,可解決全球性議題及難題。而亞洲的科學園區是由世界級水準的廠商所組成,園區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盡可能協助進駐廠商成功,在協助廠商達到全球性成功的同時,將能帶動區域經濟,提高就業率,提振國家經濟體,對促進全球知識庫和經濟產出有所貢獻。

在進入數位時代的今日,科學園區需要建構與全球創新生態系統的鏈結。那麼,何謂創新生態系統?又該如何建立呢?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John Blevins稱「創新」是21世紀的新貨幣,提出創新、自由生態系統的建立策略。


創新、自由的生態系統 該如何建立呢?

John Blevins提出,在創新生態系統的建構中,科學園區應擔任一個賦權者、賦能者的角色,從3方面著手,首先是營造適合創新、創業的環境;其次,與附近學校合作培育創新、創業及管理人才,建立人才庫,將最好的人才匯聚在此,志同道合,人才會吸引人才過來,也有助於網羅住人才;三是資本,當人才聚集,也會吸引資金、投資者。這三者具有連帶關係,缺一不可。

例如位在舊金山灣區,全球爭相仿效的矽谷,鄰近史丹佛等著名大學,擁有許多創新創業人才,充沛的資金,創意、自由的環境,同時生活面向也很有吸引力,不少藝術家也被吸引過來。矽谷的成功,在於人才、研究、創新、創業、報酬、成功企業之間形成正向循環的創新生態系。

過去,要發揮創新的影響力,必須身處於全球的主要智識中心(Knowledege Centers),包含中國大灣區(香港+廣州+深圳)、東京、上海、新加坡、雪梨、倫敦、紐約、舊金山灣區……等地,但現在,只要能發展出足夠吸引高階創意的處所,就可吸引人才,商業隨之而來。

在數位時代,距離不再是屏障,John Blevins點出科學園區首要的任務,就是營造實驗、創意、自由的環境,亦即在此場域中,失敗是被允許的,能夠做到第一步,人才、資金就會聚集過來。

在全球化之下,作為創新的橋梁,科學園區應該也必須強化自己的專長強項,然後透過數位工具更加高速地與其他園區合作、密切的連結。他特別提醒,園區內若有一龍頭企業,也可透過該企業向外、與全球創新生態系統、智識中心鏈結,發揮最大優勢。

全球智識中心所在地過去曾占優勢,然而進入數位時代,距離障礙消除,而環境的重要性增強,營造實驗、創意、自由的場域,人才、資金會聚集過來。


共存時代的關鍵競爭力 樞紐角色更形重要

來自韓國的仁川科技園區總監Wontack Suh,直接點出未來科學園區的發展目標就在「新創及創業生態系統」。科技本來就不是一個獨立的生態系,而是一個集合體,猶如不斷衍化的有機體,影響未來科學園區的將是技術融合的浪潮,其關鍵概念就是「共存(Coexistence)」。

「共存」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在於開放式創新。為了滿足「共存」的需求,實際上需要對應技術融合浪潮,其間科學園區將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更加提高已建立「樞紐(Hub)」之園區的影響力。那麼,現階段科學園區該做哪些事,來滿足新創需求呢?

Wontack Suh列舉5個方向,一是發展從知識推進到市場的加速器;二與政府創新部門連結,幫助新創團隊取得補助資金;三為運用在地企業家作為業師,來幫助新創及成長中的團隊或公司,彌補在管理方面的不足;四是與創新熱點鏈結,提供創新中心的策略性、計畫性方法;最後一項,也是最重要的是,需具備成功科學園區所應有的特性,而這點奠基在管理者擁有良好的經驗,每位管理者都是一位業師,良好的指導是新創生態系統的關鍵成功因素。

科學園區扮演網絡智能的中心、商業模式創新的融合樞紐、開放式創新的中心,以及特定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樞紐等4種角色,擁有來自政府的硬體建築、設施,甚至是資金,Wontack Suh指出,未來科學園區的發展重點不在新建築物及新組織的硬體,而是軟體。


具備成功的科學園區特質+園區管理者的良好經驗和指導,是新創生態系統關鍵成功要素。 

像瑞士斯德哥爾摩(左圖,由Michelle Maria於Pixabay提供)或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左二圖,由skeeze於Pixabay提供)等城市,只要能發展出足夠吸引高階創意的處所,就可吸引人才,商業隨之而來。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19年12月號 219期 文/許佩玟 圖/黃國倉攝‧John Blevins、Kenichi Harada、Sabathttin Tugrul Imer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