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再生醫學產業來說,結合再生醫學與AI,細胞治療成本優化及先進醫學診斷成像系統的示範測試,有自體移植和同種異體移植兩種細胞移植方式,受數位化與客戶需求影響,為提升其工業化價值,須鏈結再生醫學和細胞療法,創新產業模式。

例如日本澀谷公司(SHIBUYA Corporation),結合再生醫學系統和PET瓶飲料的生產線,開發出裝瓶系統中培養的無菌技術,將飲料注入塑料瓶子的關鍵技術,像這樣在再生醫學產業,來自不同領域的公司企業正跨域合作投入相關產品或服務的開發,即是創新產業模式之一例。

 日本京都研究園經理Kenichi Harada說明,不同產業的引進與整合,是再生醫學產業創新的重點之一,神奈川科學園區即以財團經營的模式對新創予以支持,扮演中介的重要角色,大力協助不同產業間的媒介與整合。 他也呼應Wontack Suh「樞紐」的觀點,認為科學園區對下一代產業的新角色,在於用創新技術創造產業。

日本神奈川科學園以財團經營的模式對新創予以支持,扮演中介、樞紐的重要角色,大力協助不同產業間的媒介與整合。


引入快速的新創支持系統 需掌握地氣

將創新科技商業化,是科學園區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在扮演中介的角色之外,園區也被期望孕育出新創公司並支持其發展,透過與內、外部的專家和機構合作來推展相關功能,即所謂「新創支持系統」。

然而,園區內的「傳統新創支持系統」是屬於長期性、慢速流動的系統,今日在園區外部出現短期性、快速流動的新一代新創支持系統,包括加速器、推銷式簡報活動(Pitch Events),以及新創公司的共享空間/新社區,例如劍橋創新中心(Cambridge Innovation Center,簡稱CIC)。日本大阪燃氣株式會社高級研究員Okuda Koji指出,有些科學園區想移植新的新創支持系統到園區,以加速新創的形成,但成果不佳,主因是科學園區在引進這些系統時,需對該系統所在區域的地氣(Soil),包含文化、創業精神、商業環境與氛圍之間的關係多加評估,觀察其是否能提供適合創新的養分,以及與當地的契合度。新創支持系統的成功關鍵在對地氣的掌握,而非系統。


園區應發展出適合自己的系統

土耳其加濟科技園區(Gazi Technopark)總經理Sabathttin Tugrul Imer以2007年成立、2008年開始營運的加濟科技園區為例,這座園區是附屬於1926年成立的加濟大學,進駐的廠商有4成從事軟體業,新近建立TechnoHAB作為科技樞紐,占地面積203.535平方公尺,匯聚了創新中心、R&D中心、創業生態系統、技轉處、天使投資人、風險投資……等,將大學與企業的長才結合,加上30%的天使投資資金,以及70%來自政府的創業獎助金─有青年創業計畫提供每位獲選團隊35,000美元的獎助金,自2017年至今,有533個團隊申請,輔導280個團隊,70隊入選,最後42隊獲得獎助金、成立公司,在這42家公司中,有15家在2年內實現約150萬美元的銷售收入,其中高達90%來自出口,育成成果頗為可觀。

Sabathttin Tugrul Imer透露,該園區有進行市場驗證、商業模式驗證、研究創業家的專長和需求等,逐漸摸索發展出自己的系統。他特別提醒,科學園區在營運上,重點不在於有多少廠商進駐,更重要的是有多少家存活或留下來。這便攸關科學園區經營的軟體能量,考驗能否掌握新創支持系統的改變,成功建立創新生態系,以持續扮演地區活力引擎的角色。

土耳其加濟科技園區(Gazi Technopark)附屬於1926年成立的加濟大學。


數位時代 環境的影響勝過距離

邁向2030年的社會、經濟及環境問題,科技扮演的角色將愈來愈重要,知名管理顧問公司Accenture在2017年的報告中早已指出,在數位轉型過程中,以數位科技為既有的商品和服務加值,或甚至創建新的市場,預估2030年全球數位經濟產值將達28兆美元,占GDP高達3成,對GDP的成長貢獻龐大。

數位轉型將是未來產業的關鍵競爭力,發展新商業模式的能力是致勝關鍵,新創團隊或初創公司勝在創新的點子或技術,最需要科學園區、育成中心在組織、管理上的協助,才能增加其存活率,與學術或研究機構的交通距離不再有正向關聯,反而是有無獲得技術上的協助、允許失敗的環境更攸關。

建構創新生態系統儼然成為今年ASPA年會的主軸,無論對新創公司還是成熟企業,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並做全球性鏈結是數位時代的必修課題,也是各國科學園區的轉型新方向。

加濟科技園區設立TechnoHAB,匯聚了創新中心、R&D中心、創業生態系統、技轉處、天使投資人、風險投資……等。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19年12月號 219期 文/許佩玟 圖/黃國倉攝‧John Blevins、Kenichi Harada、Sabathttin Tugrul Imer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