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中小企業跨域創新生態系論壇暨成果展示」來了一位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卻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他是史夢康,在台灣生活了十四年。從1992年來台灣,94年成立了品牌顧問公司,主要幫助台灣企業建立品牌,曾幫助過如捷安特、華碩等大廠。

 

長年專注於製造 台灣品牌發展不全

 

「台灣過去靠出口發展經濟,如農產品、家飾品、後來轉到電子產品、紡織、再轉到醫療設備、高科技產品,台灣不斷的突破,提高國外訂單,做更多的出口。」他指出台灣品牌的現狀,可以從台灣經濟成長歷史裡看出。

 

七零年代開始,大家開始學蓋工廠及製造。十年之後,開始遇到競爭,大陸也開始蓋工廠,比台灣便宜,生產的更快。所以這時台灣開始投資研發,提升品質,自動化。到了九零年代,在政府的推動之下,台灣開始從代工轉型到ODM,開始有產品設計能力。

 

兩千年後,世界經濟改變,台灣開始推動自己的品牌到世界。這中間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東歐崛起,東歐沒有品牌,所以直接來台灣購買品牌回去賣。所以台灣對品牌的概念,是從ODM開始到學習設計、包裝、打造品牌形象。

 

史夢康提到,台灣長年專注於製造,對於品牌的打造,如通路、市場對策、服務等比較沒有機會接觸。箇中原因在於台灣是代工大國,市場多在海外,台灣業者是一個單純販賣者的角色,雖然有品牌和產品,但要在市場上怎麼推廣販售,是交給代理商、進口商處理。

 

依靠marketing 創造市場需求

 

「台灣大眾一般認為,打造品牌是依靠marketing(行銷)」但史夢康在報告中提到,他這邊的提的marketing是所謂的「市場學」,行銷只是其中之一,是由行銷推廣、通路管理、服務支援和產品行銷組成。

 

最終的目的是創造市場(making the market),他舉例,台灣之前非常流行的慢跑活動,「不是因為你想慢跑才開始跑,是因為NIKE的推動,你才開始跑,他們運用了行銷的手法,只是大家沒發現。NIKE有四萬個員工,沒有人在工廠工作,他們都在做創造市場。」

 

NIKE的鞋子是台灣的寶成在做,NIKE不斷要求他們降低成本,而自己去在市場上不斷的抬高價錢。當然錢不一定都被NIKE賺走,有很大一部分會給行銷和通路。從這邊也可以看出,行銷和通路是品牌很重要的部分。

 

兩種經營模式,一個是製造產品、一個是製造市場。一般台灣商人是走製造產品,最主要是壓低成本以提高訂單,獲取利潤。而製造市場,是完全相反的,利用行銷,提高價格,進而取得利潤。

 

操作消費者認知 打破舊有商業思維

 

提到商業思維,史夢康也提出多年以來的觀察,他點出台灣業者,喜歡主打「便宜又大碗」的商品,但成效往往不彰。台灣商人過於務實,把產品當成最重要的,卻沒注意,大眾在消費時,不一定都這麼「實在」。

 

「當然,人消費時都有務實或感性的一面,主要是看你想操作哪一面,但就我觀察,CP值沒那麼好賺錢,感性比較好賺。」

 

兩個同樣品質和成本的包包,路邊攤和香奈兒的販售的價格就很大,而這差別就在於,消費者的認知上,這就是品牌在操作的。而香奈兒賺到錢之後,又把錢投入在行銷上,再去把價格提高。

 

史夢康強調:「沒有哪種模式才是對的,但如果想搞品牌,你需要好好研究香奈兒的方式。當然,其實最好的方式,是兩者兼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