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38年的台灣首座科學園區──竹科,以半導體稱雄世界,發展至今正值成熟期,相對於其他後進或新興科學園區,作為被參考或借鏡的老大哥,硬體設施逐漸老舊、部分標準廠房老化、不敷未來使用,且近年營業額持續維穩在1兆元左右,顯見短期大幅成長已不易,面臨「日新日異」的全球科技產業戰場,竹科亟待轉型,向來被視為科技業引擎的竹科,下一步該怎麼走?

1980年代剛剛起步的新竹科學園區。


今年3/29日,《科學工業園區設置管理條例》修正草案於行政院會拍板該條例名稱移除「工業」2字,宣告了國內原科學工業園區的大轉型,老字號的竹科該如何創新、如何轉型呢?甫接任亞洲地區最重要的科學園區組織「亞洲科學園區協會」(Asian Science Park Association,ASPA)理事長的竹科管理局長王永壯於今年10月初的年會中報告他所看見的4個全球趨勢,包括數位經濟、高齡化、氣候變遷、跨領域合作等。他提出「以軟扶硬,翻轉竹科」的對策。

王永壯局長接任亞洲科學園區協會(ASPA)理事長,這是歷年來我國首次有機會擔任國際組織的領導人。

 

轉型時刻 以軟扶硬的思索

站在翻轉竹科的關鍵時刻,王永壯從園區與產業體質做了全方位的思考。首先,「創新,要立基、滿足人的需求,換言之,產業的發展,必須以人為本」,技術再好,若沒有需要,做出來也沒有用。

第二個思考,發展軟體產業固然是未來趨勢,許多新創應用如AI都需要軟硬體結合,因此,「竹科未來發展的主軸應以現在的強項為基礎,加入新領域、新趨勢來發展」。「以終為始」是他的第三個思考。他認為未來要變成什麼樣,現在就要布局,例如要發展軟體,現階段就要建設軟體業需要的基礎設施,培育軟體人才。


翻轉竹科,乃至翻轉台灣經濟,都需要跳脫現況,以更高格局思考未來的方向。

 

科管局扮演4大角色

過去管理局在服務廠商方面做得很好,但王永壯認為應重新釐清了竹科管理局扮演的角色──作為「創新的推動者」;與市政、與區域、與學研機構……等連結的「網絡的連結者」,因而有產學訓合作的組織;要做「產業的整合者」,進行跨領域的合作;以及將各種資源結合的「資源的槓桿者」。綜言之,「科學園區是帶動整個區域發展、產業發展及跨領域合作的角色。」

竹科產業創新的源泉一向來自周圍的學、研機構,王永壯將竹科定位為研發創新的基地,擁有良好產業環境的先天優勢,為新創團隊提供適當的環境,自2014年起建置「竹青庭」創業場域,整合各方資源架構創業服務平台,提供各項輔導協助。

除了竹青庭及原有的育成中心之外,竹科在以數位內容、服務軟體為主的宜蘭園區設有青創基地,也輔導新創團隊參加科技部創新創業激勵計畫(FITI)等競賽爭取創業獎金,一些擁有豐富經驗的退休或半退休創業者,便邀作顧問,對新創團隊進行個別輔導。


 

向內 打造適合創業的場域

新創生態圈對於創業成功有「投十中一」的說法,但這些創業者充滿創業細胞與熱血,通常會再接再厲,因此如何營造創業的氛圍,正是竹科管理局致力的方向,「希望讓大家知道,竹科是一個適宜新創發展及創業的地方」。

竹科正在轉型朝創新創業、以軟扶硬、軟硬結合的方向奔馳,吸引創新創業家逐漸聚集。比起找出獨角獸公司,竹科更重視創業環境氛圍的塑造。11/28日舉辦的「2018產業前瞻趨勢研討暨產學合作成果發表媒合會」,包括中強光電成功開發不會頭暈又具矯正視力功能的VR頭戴顯示器等6家企業研發團隊與6家學研團隊發表新技術,是「科學園區研發精進產學合作計畫」的成果展,為竹科管理局將業界需求尋求學研機構解方,學術研發創意導入業界的許多鼓勵策略之一,也是竹科管理局推動園區創新轉型路上一個階段成果的呈現。 

王永壯局長應邀參加韓國科技園區推廣協會(KTPA)成立20周年慶,並於相關研討會中演講科學園區的挑戰與未來。

 

軟硬兼施 樂業與安居

竹科管理局一面為加速導入竹科軟體業發展,正籌畫興建地下3層、地上6層的「軟體產業研發大樓」,除配有各項智能管理及服務設施外,特別加強健身房、咖啡、餐廳、休閒等軟體人才的生活服務需求,預計2年完工;一面著手老舊標準廠房的逐步更新;一面積極與新竹市府、中油、台肥協商,尋求公道五路科技商務城土地,以擴充新的軟體園區,建構廠商願意投資的環境。

要想留住人才,不能單靠園區裡的氛圍營造,因此王永壯與縣市政府密切合作,協調開闢道路、調撥車道等改善交通壅塞問題;而正在逐步翻新的老廠房與未來新開發的軟體園區,將考量生活、休閒娛樂等機能,結合整體地方發展,讓園區人在這個城市裡安居樂業。

正在籌建的新一期標準廠房,不但規劃智慧化設施,也納入園區人生活服務的軟性需求。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18年12月號 208期 文/許佩玟 圖/黃國倉攝‧竹科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