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花是一種使用絲線纏繞而成的工藝,結合了剪、纏、捻、繡等技巧,是臺灣常民生活中與生命禮俗密切相關的傳統工藝,為臺灣漢人民間生活吉慶祈願的文化表現,具有豐富的象徵意涵與藝術價值。國家重要傳統工藝「纏花」人間國寶 陳惠美,是將臺灣這項古老的民間技藝系統化、知識化的第一人,對臺灣纏花具有實質之貢獻。

 

 

纏花是甚麼?為何是國寶工藝?

文化部於2020年登錄「纏花」為國家重要傳統工藝,闡明理由如下:「纏花蘊含文化生命力,體現臺灣藝術與民俗文化特色,為生命禮俗、年中行事、祭祀儀禮中重要的傳統工藝文化資產;其表現形式有髮簪、供花、胸花、吊墜、燈飾及童帽綴飾等,是臺灣造花工藝中獨特且具代表性之工藝」。

 

雖說纏花具有臺灣民俗文化內涵,為閩客文化中皆有之代表性傳統工藝,然而現實中的纏花已沒落許久,只有在傳統婚俗喜宴場合或廳堂擺設上才看得到。經過陳惠美藝師多年來的努力,將臺灣纏花工藝融入現代文化,並建構教學系統,賦予纏花新的生命力;於是,纏花開出了豐富多元的面貌,作為國寶工藝有了更當代的意義與價值。

 

作為臺灣纏花工藝保存者的第一人,陳惠美藝師對臺灣纏花工藝的影響與貢獻,可從文化部登錄的另一理由窺見:「纏花不僅是傳統文化的體現,在民俗文化基礎上,也融合現代的材料延伸新技法,發揮造型創意,展現豐富造型、細緻作工與鮮麗色彩,應用範圍廣泛,是反映閩南與客家族群審美觀與文化特色的代表性手工技藝」。

 

纏花是一種使用絲線纏繞而成的工藝,結合剪、纏、捻、繡等技巧,為臺灣閩客文化中皆有之代表性傳統工藝。

 

 

纏花成為終生最愛的志業

身為臺灣纏花工藝的代表人物,陳惠美接觸纏花時其實已近50歲,原本從事皮革工藝教學及創作,無意中看到朋友為參加舞蹈比賽所訂製的纏花,驚艷於纏花工藝如此的柔美細緻,心中頓時興起拜師學藝的念頭,

 

1999年終於認識了這朵纏花的作者、高齡90歲的「謝陳愛玉」阿嬤,也如願成功拜師,她至今對阿嬤願意無私教導、傾囊相授,仍銘感五內,愛玉阿嬤以97歲高齡辭世,她許下對阿嬤的承諾,要將纏花發揚光大。

 

初接觸纏花,已然是乏人問津的民間工藝,陳惠美這一路走來,雖然勞累艱辛,甚至一度以皮雕的收入來養活纏花,但在她堅持不懈的努力下,纏花在她手上脫胎換骨,晉升至國家工藝殿堂,從此「纏花」成為她終生最愛的志業與使命。

 

陳惠美藝師的纏花,融合現代的材料延伸新技法,發揮造型創意,展現豐富造型、細緻作工與鮮麗色彩,應用範圍廣泛。

 

 

 

臺灣纏花的三大系統

纏花是客家族群的稱呼,以「供花」最為常見,是中壢、苗栗、新竹等北部地區客家聚落特有的工藝技術。閩南族群將纏花稱之為「春仔花」,主要用於傳統喜事,尤其在婚嫁中更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金門地區稱纏花為「吉花」,新娘所配戴的稱為大吉。

 

早期的台灣婦女,將春仔花製作視為閒暇之餘的女紅,春仔花通常為3公分見方大小的紅花,婦女將之配戴於髮髻以示吉祥;傳統婚禮中,不同的身分會配戴不同樣式的花朵,常見的有百合花、石榴、龜、鹿等基本樣式。

 

傳統纏花在陳惠美手上脫胎換骨,發揚光大。

 

 

早年鹿港地區因春仔花用量極大,一度盛行到成為許多婦女的副業,因此臺灣中南部春仔花的樣式,大多以鹿港所製作的型式為主。臺灣北部春仔花樣式則較中南部豐富,造型也更為精緻,目前北部所傳承下來的樣式,大多是由早期在北投社子地區從事春仔花製作的愛玉阿嬤所傳授,直到工業製品出現,傳統春仔花才逐漸被取代。

 

客家纏花以強調華麗的裝飾性為主,造型更是包羅萬象,舉凡昆蟲、飛禽及水族等,都是取材的對象,應用的層面也較春仔花更廣,包括婦女的髮髻和童帽上的裝飾,以及用於空間布置的燈飾及吊墜,最常見的則是做為典禮或祭祀中的彩線纏花供品,也就是「供花」。

 

懶人包圖資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建構臺灣纏花的教學系統

基於過去在學習皮雕、花道等技藝時,有系統化的教學方法輔助學員學習,陳惠美思索建構纏花的教學系統,拜訪臺灣閩客族群,觀摩不同區域的纏花技藝與作品,分析其表現內容的異同,逐步熟稔並掌握臺灣纏花工藝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

 

經過多年的田調及分析研究,她綜合出臺灣北部春仔花的八支基本纏花花型與鹿港的四支纏花花型,合為十二枝纏花花型,命名為「喜宴」,做為指導學生的花型基準及教學範本。同時整理纏花的「四工」:工料、工具、工法、工序,為纏花的各項技法與組件命名,建構臺灣纏花的基本教學內容與分級基準。

 

「閩南的纏花技法比較多,但是色彩與尺寸則以客家較多。」她進一步定義纏花,「只要是從纏花基本型『半唇型』開始的工藝創作,就可以稱為纏花工藝。」其創作工序包含了「纏、繞、捻、盤、綁」等技法,將線材慢慢纏繞上已剪好的紙板,做成唇型後,再利用鐵絲組合塑型,一片接一片連下去,延伸成不同花型。

 

別看小小的纏花工藝品,裡面其實包含了10幾種技法與零件,需要極大的耐心與細心,對凡事求快的現代人,是一個靜心、修心的過程。

 

陳惠美最經典的十二支春仔花型,分別為:龜、鹿、石榴、梅花、牡丹、蝴蝶、百合、五福花、康乃馨、玫瑰花、玉蘭花、圓仔花,每一支都有獨特的象徵意涵。。

 

 

陳惠美的現代春仔花

2016年陳惠美出版《春仔花細工》,為纏花入門的重要工具書。2019年再出版《纏花工藝傳承經典—陳惠美的春仔花設計課》,是纏花進階設計專書,希望讓讀者進一步以設計及製圖做為開端,從中自行變化設計,逐步創作出專屬於自己的纏花作品。

 

文化部2020年認定她為「纏花人間國寶」,肯定她多年從事纏花技藝保存與創新推廣的評語如下:「陳惠美師承謝陳愛玉的閩南春仔花技法,早期其作品製作手法、式樣屬於臺灣北部風格,後又融合客家纏花、金門吉花的系統,創造出屬於個人風格的纏花藝術創作。多年從事纏花技藝保存與創新推廣,對纏花技藝之認知完整,系統性技法教學,在傳承上相當積極並負有使命感,對臺灣纏花具有實質之貢獻。」

 

陳惠美20多年從事纏花技藝保存與創新推廣,對纏花技藝之認知完整,以系統性技法教學,奠定臺灣禪花永續傳承的基礎。

 

 

「纏花不只是手工藝,更是生活、文化及態度。」對陳惠美來說,傳統纏花需與現代文化結合,融入生活、與時俱進,纏花才具有當代的價值,也才會一直存在。

 

她的纏花很生活、很時尚,近年來經常受邀到全台各地舉辦個展、開班授課,也曾製作大型纏花作品,多次參與國際大型文化交流活動,並結合時尚設計師,讓纏花跳脫傳統,走上國際設計舞台。20多年累積的創作能量及教學推廣,她讓纏花在臺灣再次被看見、被學習,實現了對愛玉阿嬤的承諾,也開創出臺灣纏花的無限可能!

 

「纏花不只是手工藝,更是生活、文化及態度」,這是陳惠美的纏花時尚新美學。

 

 

 

 

更多展演內容及多元課程,請持續關注

《傳統工藝敲敲門3.0~國寶工藝交響曲》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echlife.tw

 

《首檔人間國寶展演》

國家雙認定傳統木雕 李秉圭x 纏花 陳惠美x 刺繡 劉千韶

展演期間:7/2(六)~8/3(三)

展演地點:竹北市光明六路東二段438號(中悅一品花園社區)

指導單位:文化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傳統匠師協會

執行單位:科技生活雜誌·新聞網

諮詢專線:03-6589738 科技生活 林小姐

文化部積極性藝文紓困推廣活動

 

 

文/編輯部     圖/陳惠美 提供     參考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延伸閱讀》:   國寶工藝交響曲10組人間國寶即日起至11月30日竹北接力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