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鄉土並重 輔導興趣探索

都會長大的孩子有遠離土地、生命體驗匱乏的缺憾,因此在康橋校區內都規劃有田園教學區,設計自然、田園課程,包括種菜、澆水除草,進行食農教育,讓孩子將自己種的菜帶回家烹調;飼養龜、兔、魚等小動物,進行魚菜共生;校內種的植物都用心挑選,設計清楚的標示說明牌,設計學習單讓孩子認識校園內的每項植物,例如颱風來為什麼有些植物會倒,有些不會倒?引導學生在樹下取景作畫,提供不同方面的思考和感受,擴展學習的廣度。

除了平日的課程外,也舉辦各式田園營,諸如焢窯烤地瓜、復育螢火蟲的賞螢、觀星……等活動,引發孩子對大自然探索的興趣。康橋的教育,不僅重視國際化,也重視鄉土化。

康橋重視田園教育,各校區結合在地自然環境的優勢,發展田園課程,讓孩子從體驗中學習。

 

學科之外,美術、音樂等藝術教育也非常紮實,在相關課程硬體與師資的投入所費不貲,高中畢業後學設計、藝術的學生很多,康橋協助學生申請國際頂尖的藝術學院;導入自造者創客課程,購入數位車床等科技設備……康橋提供孩子自我探索的場域,給每個不同孩子不同的教育,落實因材施教。日前3位高二生在指導老師鼓勵下,將耗時1年的「番薯皮應用在生物塑料」研究成果,投稿至美國期刊《Journal of Emerging Investigators》獲得成功發表。

李萬吉表示,高中部自成立以來,就以「一生一課表」提供學生按照自己興趣、未來想走的路來選課,適性學習,數學、英語提供分級課程,每個學生都要跑班上課。各階段設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小學階段重在思考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每學期自己訂題目、寫小論文並公開發表。

康橋的輔導老師輔導學生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探索有興趣的方向,讀有興趣的書。

康橋透過單車環臺活動希望讓學生了解,只要擁有面對的勇氣,就能成功完成艱難的任務。


培育允文允武的社會菁英

該為孩子選擇什麼學校學習,要視家長對教育的想法,李萬吉認為,若公立學校能滿足教育需求就讀公立學校,在康橋學校,著重培養孩子的學習、發表、合作與互動能力,重視高層次的學習,也重視品格教育,教孩子尊重團隊,對自己負責,透過中英雙語,文化理解的能力學習,以及布置情境培養勇氣與移動力,如交換學生,提供孩子與國際接軌的環境與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出把書讀好,也有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走出舒適圈能力的學生。

他認為教育應該教出多數人都是勝利者,而非只有考試排行榜的前幾名,因此希望建構一個教育環境,讓孩子免於陷入無窮無盡的考試深淵,目前在臺灣與中國大陸成立了8個校區,培育允文允武的社會菁英。

李萬吉自己的小兒子正在康橋就讀小學部,採訪時想起兒子老早跟他約定要聽論文發表,為此他在百忙中排出時間跟其他家長一起出席孩子的小論文發表會。有教育界「鐵人」之稱的他,至今維持每天1個多小時跑15公里或游泳2公里,鍛鍊強健體格,也鍛鍊堅強的意志,懷抱著理念帶領康橋國際學校在教育的路上一路長跑下去。

康橋管弦樂團成立9年來,7次奪冠,成績斐然。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19年5月號 212期 文/許佩玟 圖/黃國倉攝‧康橋國際學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