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校長Pamela Chu(後排右1)引用馬雲的一句話,「未來不學藝術就會沒飯吃」來談藝術教育,與捧著自己作品的學生們合影。前排左為Dorian,右為Doris,後排由左至右依序是Evan、Chiau、Ryan,以及教授AP 3D和stage art costume的Satina Tseng、Darren Hsieh、教3D modeling和Photoshop及Art Stage的Angel Shih。 

 

有想法、有創意、有問題解決能力的學生,在亞太美國學校(以下簡稱PAS)是如何培養的呢?我們走進校園,幾個學生正在進行創作,地下室整個空間滿布12年級生各式各樣的創作品,超乎高中生的設計水準,讓我們驚豔不已。

從小至今都未學過繪畫的12年級生Evan,說到喜歡藝術的原由,來自對學科的學習感到厭倦,接觸藝術後,他可以透過藝術表達自己的情緒,藝術對他來說,變成溝通的方式。生活中累積的感知、小時候做機器人的經驗,及在新加坡模擬聯合國(MUN)擔任祕書長的經歷等等,在在都成為他創作的養分,刺激和影響他在作品上的表達。對建築設計懷抱很大興趣的他表示,因為「不喜歡」或「做不到」同學的作品,藉由同學間彼此的互動與刺激,激發他重新思考自我的本質,發展出自己的創作風格,PAS的教育孕育了他藝術的品味及素養。

從彰化公立學校轉過來的Doris,透露在彰化若要有較好的升學機會,得從小五就開始準備考私校,她在國中時,常聽師長勸戒,「妳現在要好好讀書,以後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後來她主動向母親提出自己對藝術的嚮往,轉入PAS後,這裡厚實的藝術教育環境奠定了她的藝術基本概念與基礎,而且比起那些留在傳統教育體制中念書的同學,她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探索自己喜歡的領域。現在對動畫懷抱很大熱情的她,看到自己一步一步往理想前進,有機會進入美國頂尖藝術大學看到不一樣的世界,她對於未來充滿期待與篤定。

想走建築設計的Dorrian,在學校觀摩欣賞學長姐的作品,因為PAS藝術教育的培養,他開始走出去,透過旅遊、攝影,學會用雙眼捕捉風景,用相機記錄各種感動,慢慢摸索出自己的想法與方向,培養藝術的品味,他已立定志願未來要念美國頂尖的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擅長程式設計的Darren,同時也是籃球隊隊長,很喜歡做大型活動的規劃,PAS教育的多元刺激,引發他常有多元不同的設計概念與想法;不按牌理出牌的Chiau,很喜歡在PAS裡「不會有人說不行」,沒有限制的環境可以讓她充分去探索。

現在就讀美國設計學院翹楚的帕森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一年級的Sandy,其實國中剛轉來PAS時,功課不好,找到自己興趣後,連帶成績也起色了。採訪這天,她正巧回來看望師長與學弟妹,「做作品不僅是向大家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包含如何表達自己的特質」,她認為好的藝術作品是從思考中產生,透過廣泛的經歷和閱讀,才能把想表達的概念組合成一件令人驚嘆的作品。

Ryan創作的《death letter》,靈感與取名從美國一個樂團翻唱20年代的一首藍調的歌而來,以3色的壓克力顏料來表現。


培養人才還是專才 回到教育本質想一想

全世界都在競相培養未來的人才,教育部端出重視跨領域的108新課綱,但學習為什麼需要跨領域?向來從教育本質來思考的PAS校長Pamela Chu說到,「當孩子從未接觸,又從何知道自己喜不喜歡」,所以跨領域學習才能整合及運用知識去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新課綱所提的素養,並非幾個學科就能完整詮釋。一提人文素養,許多家長就想把孩子送去學彈鋼琴、小提琴,但若沒興趣,只學得皮毛,對素養有何助益?甚至可能揠苗助長。

對於創意,Pamela指出,無法單從一門美術課、一個老師教得出來的,若無法刺激孩子想法,沒有知識的底蘊,創意從何而來?而且只要有標準答案,創意與創新就難以出現。藝術教育如此,整體教育也是如此,她直指,要培養有創意的孩子,必須回到教育本質來思索、來引導學生,給出空間,讓各領域的知識、學習和探索交融。例如,Evan的藝術、設計專長,就是她發現進而引導出來的。

她認為,台灣的教育在培養某個領域的人才,而非培養專才,專才是在一個領域裡的一枝獨秀,並非所有的人都需要走在相同的道路上。她提出2個問題,如果學生連自己都不相信、沒興趣,如果無法享受學習過程,能夠培養出所謂的素養嗎?

Chiau的作品《子宮》

 

打造創新創意的溫床

許多PAS的學生都在一般學校待過,過去每天都在學科之間掙扎,功課不好要補習,功課好的為了更好也要補習,日復一日的生活很無聊也很壓抑,沒有足夠的空間去思考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進入PAS後,彷彿進入不同的世界,書照樣要讀,只是讀的方法不一樣,這裡更鼓勵尋找、探索自己有興趣的領域。

PAS校長Pamela認為,學習的歷程應從廣度到深度,自跨領域展開,再鎖住專業教育。Pamela以buffet比喻1-8年級的教育,先帶學生嘗試過中式、日式、泰式……各國料理,才能知道自己喜不喜歡;9-12年級再就共同科目中找出自己有興趣的方向去深入、去發展。因此,在PAS開了多達140門課,包括必修與選修,前者包括4年英文、3年數學、3年社會學科、3年科學、1年傳播、1年科技等;選修課非常之多,即使一個學生也開課,1個學期可以選8門課,提供學生學習的廣度,並可以深入探索學習。

Pamela特別強調,「今天要培養設計人才、問題解決的人才,絕非單一學科就能做到」,因為真實的世界是複雜而多變的,因此她希望提供一個讓學生在學習上可以選擇、自由發想、發現自己的空間。

由於PAS強調環保,校內的各種道具、project的製作,包括萬聖節的布置,都利用可回收資源,自己動手做。


發展未來教育 讓孩子樂在學習

在舊金山成立總部、標榜無校園的Minerva School,他們不設科系,只立領域,所有的課程都建置在線上「自主學習平台」(Active Learning Forum),第1年的課程在奠基批判思考、合作、有效溝通、創造與創新能力,第2年從社會、自然、商業、電腦科學、藝術人文五大領域挑選方向,第3年深化專業,第4年完成「總整(Capstone)」課程。Minerva精挑學生,期待教出的學子未來能成為影響企業、甚至世界的人才。

Pamela嚮往Minerva大學的教育理念與方法,今年2月邀請該校主席來PAS,請益如何將PAS的教育系統標準化,向外擴散學習能量。「現在的學習要跟真實世界靠近,動手做、研究與實習,往往比課堂上所學更加實際,這就是質化教育」。

「藝術創作是一個產業,有經濟行為可以循環,創作才能生生不息。」這樣的想法讓她萌生PAS的2期發展計畫,希望創造如葡萄牙LX Factory文創特區的經濟模式,剛開始先從PAS學生的學習開始,慢慢導入循環經濟模式,最後成為一個給台灣年輕人有經濟活動支撐的設計和原創空間。

在PAS裡,教育是活潑、多元而且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從以上幾個學生的回饋中,可感受到他們在此獲得真正的熱情與方向,樂在學習。

值此之際,各式各樣的教育形式在台灣可謂是百花齊放,對於過去教育的不滿,引發體制內與體制外教育的諸多嘗試與創新,讓孩子的學習有更多的選擇與可能,究竟哪一種教育方式好?難以定論,但可以知道的是,讓孩子「適性」學習才是當今的教育王道。

PAS的營隊活動,會帶孩子在學校以外的地方學習。圖為台積創新館的參訪活動。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0年1-2月號220期 圖/黃國倉攝‧亞太美國學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