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開新聞、連上網路,搜一下農業,除了毒蛋、豬瘟、缺水、氣候巨變影響等等新聞外,傳統一級產業的農業,搭載科技、物聯網、大數據,成為全球正衝上浪頭的夯產業,智慧農業幾乎鋪天蓋地而來。

據聯合國2017的預測,2050年全球人口將增至98億人,如何確保糧食供應鏈,提供穩定且安全無虞的糧食益形重要。而國內,農委會於2011年訂定2020年糧食自給率達到40%(以熱量計算)的目標,然而距離目標年限不到1年了,至今糧食自給率始終未超過2014年的34%。雖然糧食自給率不等同於糧食安全、民眾飢飽,但此數據具一定指標意義,要如何供應人類對糧食的需求,甚至上升為國安問題,成為政府與民間迫在眉睫亟待解決的問題。

氣候劇變、土壤劣化、耕地逐漸減少……農業遭遇的難題及其肇因,眾所周知,這也是科技業嗅到的新方向──在傳統產業裡,利用科技解決人類的生存問題,多年來許多科技人才與公司投注其中,自不待言。

世界浪潮上的智慧農業,一時間似乎成為全面農糧問題的解方。然而,深入農畜產業,才發現坐在辦公室、實驗室裡以為的產業問題和解決方案不夠「接地氣」,農業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例如,印象中總是祈求風調雨順、農產大豐收,事實卻是豐收造成農產品大崩盤、農民血本無歸;又如崩盤的農產品,常是B級品、C級品,要輔導農業升級者也著眼在提升A級品與特A級品的產量。

走入農業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利用高科技的「智慧」農業固然有益,人類「智慧」的運用其實更形重要,IoT物聯網和大數據只是工具,沒有農畜業的知識與經驗,再好的工具也使不上力。運用資料科學協助農產業的蜂巢數據科技執行長吳君孝便說,不要跟農人搶專業,而是協助農人自己做農務的決定;綠寶農業科技董事長吳一言也說,「農業賺的是風不調、雨不順的錢」,意即運用科學知識,適應劇變的環境,與氣候共存。

芬普尼蛋、豬瘟……衝擊農畜產品及其市場,也再度衝擊食安問題,讓身為消費者的我們留意起自己日日吃進的蛋、肉來源,也讓用心提升品質的農畜業者、養殖場浮出檯面被看見,例如從傳統雞舍步步升級成智能化密閉式禽舍的立瑞畜產,以及採微生物及其飼養技術系統、訴求養好雞生好蛋、以人道飼養重視動物福利的寶奇生技機能蛋。無論使用什麼高科技工具,這些從業者都很清楚,農畜產品的生產都得符合食用安全、健康為原則。

在此引用吳一言董事長的觀點,臺灣有兩對翅膀,第一對翅膀是電子產業,過去帶領臺灣產業在世界舞臺上掙得一席之地,未來將由農業展開第二對翅膀,不僅餵飽國人,輸出農畜產品,也輸出農業科技與智慧,讓臺灣再度起飛!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19年3月號 210期 文/許佩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