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風調雨順,農民收益就好嗎?以為號稱有機栽種就能安心吃嗎?農業入門門檻雖低,但要想升級,得先清空觀念誤區,千萬別瞧輕了專業!當有機農法、自然農法……各種農法在臺灣各地蔓延的同時,有一個超越農法,構想和諧、永續、生態,追求從作物到人體健康的「生態農業」,正悄悄在兩岸鋪展開來。


一位博士的養成 促發農業新製造

50年前,在高雄大樹的農村,一個小男孩從幼兒園的年紀就開始踩進農田,人矮力氣小,就從拔草、餵牛開始幫忙家中農務,直到大學之前,每天凌晨2點都要下田,忙完才到學校讀書,這是台灣生態農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吳一言的童年與少年時光。

大學、碩士班他都在臺灣農業最專門的中興大學讀植物系,其後在中研院時期跟隨在臺大教書的植物學家、中研院院士周昌弘學習生命科學,植物生理與生化及生態學等相關知識非常紮實。學業結束後先是在年年春造景公司、其後在永豐餘旗下的永昇圃從事行銷工作,至2004年創立綠寶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兜兜轉轉,始終不離農業。

吳一言承獲前台中農業改良場研究員謝慶芳之光合酵素配方。


農作物栽培管理 導入全營養概念

長年在農業領域,吳一言觀察當前農業的三大難題─農藥濫用引發抗藥性、因環境壓力增高病毒感染率,及環境劇烈變化,以其所學之生命科學及演化為基礎,涵納生態學、生理學、微生物學、形態學、分類學及解剖學等相關領域知識,推動「生態農業」─其概念認為生態有生物多樣性、各有其位置,並具共生關係─因而發展出土壤復育、作物生長發育、作物生理調節、生物病蟲害防治等4個系統,輔導農民運用在農作物的栽培管理上。為推廣其土壤友善、作物友善、環境友善的理念,成立台灣生態農業發展協會。

實務上,以酵素、微生物、營養劑等全營養栽培的方式,提供農民一整套順應植物生理,從土壤調整、種子催芽、催花、著果到增加果實甜度、飽滿度等的作物生長技術,提升作物對環境變化的抗性,逐漸減少進而取代農藥、化肥的使用,幫助土壤、環境恢復健康,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使品質、產量提升,讓農民易於接受。


人要健康,必須吃進去的農食要健康,農食要健康,必須土壤、環境要健康,吳一言推廣的「生態農業」便以土壤、作物、環境三友善為理念訴求,他特稱為「中庸農法」。

耐候性保護劑,原來是用於作物抗熱、抗寒、對抗劇烈氣候變化,還可延長保鮮期,並誘導開花,進而結果。圖為去年8、9月間長時間下雨而影響梨山上青蒜的生長,綠寶輔導蒜農施用耐候性保護劑及其他資材,幫助青蒜正常生長。


結合地方照護 農業是大健康產業

在吳一言看來,農業其實不只是農業,而是大健康產業的一環,一般以為健康產業就是醫療器材、長照等,其實「食農」更是息息相關。講求迅速、效率、便利的食物製造方式,對食安的輕忽,已為許多現代人埋下健康的已爆彈與未爆彈,與其日後要付出更多的醫療成本來「恢復」健康,不如從飲食的源頭穩固健康。著眼於此,吳一言推出新健康產業概念,將農業納入其中。

他構想出一套產銷模式,將鄉村裡生產的A級品、B級品以及用其做成無添加防腐劑的農產加工品,常溫下7-10天的保存期,不需冰箱冷藏,配送到都會社區,讓消費者快速食用。

吳一言常跑農地,以全營養栽培管理系統輔導農民。

 

去年他前往孟加拉接觸窮人銀行家尤努斯之後,衍生出了社會企業的構想,一方面結合成大的誠信安心農產品驗證、高科大的資訊蒐集等產學研的能量,輔導農民進行產地端的產業管理。執行上,重新定位綠寶推出「三心一體」,對農民來說,是生態農業的「技術輸出中心」,一方面也是將農產品聚集、送到消費端的「集貨輸出中心」;在都會社區則成立柑仔店的「零售中心」,以團購的方式,將農產品及農產加工品配送到鄰近社區,如此一來也增加當地工作機會,該中心並作為在地照護中心使用,當地盈利回饋給在地需要幫助的人。

多年來,吳一言透過電臺主持、各種講座、交流活動等機會,戮力推廣生態農業的理念,破解產業內外對農業的誤解或模糊,而社會企業的理想構畫正在起步中。

在嘉義竹崎交流道南下入口附近的綠寶生態農場,作為生態農業的示範點。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19年3月號 210期 文/許佩玟 圖/綠寶農業科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