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高速發展,衝擊著每個行產業的傳統模式,卻也激撞出許多創新模式。台灣的旅遊產業早在數年前已興起一波科技應用的智慧旅遊熱潮,大數據、AR、VR技術、智慧機器人、AI線上旅遊顧問服務……一時風起雲湧。

然而,數年過去了,旅客所接觸到的,只是線上愈來愈多的平台,交通、旅宿的便捷訂購,機器人上陣的工作似乎不如預想中的smart,連全球首家機器人飯店都把機器人給裁員了,而國內旅遊產業的智能發展似乎處於凝滯狀態,可見最多的是串聯。

經營台南在地旅遊情報平台「妳好南搞」的陳盈成便以「組裝業」來形容國內大型旅遊業者,串聯上下游、既有產品,為了財報,只做當下可見的收益,不從事需先投入的新產品或新服務開發,獨自做大、圈地為王,是國內業者的慣性思維;反觀國外則是開放對接、形成生態圈,大家互利共生,所以能夠速度更快地往前發展。他感慨,「我們好比是拿石器時代的武器,對上人家的尖端科技」。

在企畫智慧旅遊主題的過程中,眼見國內的旅遊產業環境,不禁思索,各行各業都在喊智慧化,都知道智能化的必然趨勢,然而,旅遊究竟如何「智慧」化?僅僅只是應用科技嗎?又為旅人增進哪些旅遊的便利性或體驗呢?

話說來台觀光的外國旅客人數雖然不減反增,但對國內觀光收入的提升卻非常有限,據中華亞太旅遊產業創新發展交流協會提供之2018年觀光統計資料,各國旅客中,韓國約0.2%、中國25%、港澳15.76%、東南亞21.27%,而有較高消費力的日本遊客約17.68%、歐美僅9.4%,顯見後者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中華亞太旅遊產業創新發展交流協會理事長官欣怡指出,放眼全球旅遊勝地,要2小時車程就能由山到海、從城市到鄉村的,獨有台灣,還有許多登山步道、原住民族16族……這些對國際旅客,尤其是歐美人士都是很具吸引力的,然而消費力高的歐美遊客人數卻始終難以提高,是不是存在語言等等的旅遊障礙?

對國內智慧旅遊的發展存疑之際,峰迴路轉,發現有一群富有開創精神的科技人投入旅遊產業,積極推動旅遊產業的轉型,戮力以旅客的需求為核心,導入科技加值應用,整合旅遊產業資源,消弭旅遊障礙,為旅人打造個人化的智慧旅遊服務,以科技優化+深化體驗,創造更有感的旅遊。

當行動互聯網世代成為消費市場主流,也宣告旅遊產業迎向獨特性、變異性的趨勢,智慧化的發展,仍需回到旅客的根本需求──住哪裡、吃什麼、哪裡玩、怎麼去等。這期封面故事透過旅店、旅遊情報平台、訂制行程及消弭旅遊語言障礙等業者的視角,來一探國內智慧旅遊的前景與創新。想要做個數位時代的潮旅人,你不可不知當前的智慧旅遊新趨勢!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19年7月號 214期 文/許佩玟 圖/Ales Krivec(於Pixabay)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