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們上課練習呼口號後,將汽球放開,玩得不亦樂乎,找回童年的記憶與手感。

坊間對共生宅一詞有諸多解釋,國內外都有不同程度的類經營模式。合勤健康事業體主張將人們既定思維的養生村無形圍牆推倒,讓住在共生宅的長輩可以出得去,外部社區長輩進得來,與鄰近居民形成共生圈,彼此互通有無、互相交流、互相融合在這大共生宅社區。烏日共生宅即透過社區關懷據點的成立與運營,具體將這樣的理念實踐,本期由樂齡講師張沛晴以實際案例來做分享。

共生宅透過辦理關懷據點,每週三次針對樂齡族開課,不管是共生宅內部長輩,或是共生宅外部的社區長輩,一視同仁一起享受課程內容。藉由活動辦理,實現「共學、共創、共好、共遊、共食」的五大共生理念。

 

共學 跨世代混齡教學

共生宅兩年前開始辦理關懷據點,歡迎周遭社區年滿65歲的長者參加。活動內容以健康促進為主,開課內容包羅萬象,有手作、繪畫、音樂律動、體適能運動、健康講座、唱歌、舞蹈、園藝、烹飪、烘焙…等各式活動,主要目的是吸引社區老人走出家裡,以共生宅為平台,每週三次見見老朋友話家常,交換生活資訊,促進健康,也豐富生命,找到生活的重心。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人生七十才開始!關懷據點裡有一位社區班代林阿公,剛屆滿70歲,每天早上開車載小孫子上幼兒園以後,再來到共生宅上課,開啟他自我調侃的幼幼班人生。

這個幼幼班,實際年齡差距超過生肖兩輪的跨世代混齡教學。但是班上同學健康年齡相仿,彼此包容、尊重、互相協助,自然而然形成外共生圈。

 

去年萬聖節,長輩們到共生宅社區長照機構遊行呼口號『不給糖,就搗蛋』。不僅發糖果給長照機構長輩,據點長輩們也收到糖果。有長輩說:活到一把年紀沒經歷過西洋文化節,這是一生難忘的事。

 

共創 為長輩搭起圓夢舞台

某天,讓長輩們一起觀看『不老騎士』,這部電影講述17位平均81歲的阿公阿嬤一起騎機車,環島壯遊13天,完成夢想旅程的故事。電影看完後,課程引導長輩們提列自己的夢想清單。有長輩希望能與太太完成環島旅行,有長輩想做街頭藝人,還有長輩想在共生宅開女紅店。

共生宅經營模式是開放的,願意為長輩做個別化的規劃與安排。

於是,我們在共生宅騎樓辦走讀市集,協助長輩圓夢,提供舞台、影音設備、幫長輩做海報宣傳等。長輩當天很客氣的說,在還沒考到街頭藝人證照前不能收錢,但願意在路口演唱,並開放現場點歌。這一次活動,不僅台下聽眾長輩如癡如醉,也讓台上長輩終生難忘。市集持續辦理中,期待長輩盡快完成街頭藝人考照,讓攤位正式開張。

 

共好 內外社區住民交流共融

75歲阿惠姊,在搬來共生宅以前,歷經人生重大轉折,輾轉搬家過幾次,遺失心愛的縫紉機。入住共生宅以後,透過手作課程,慢慢找回手感,也找到生活重心。她首先縫製小鞋鑰匙圈贈與友人,如同通知親朋好友「我在共生宅,請放心」!後來又分送社區長輩,沒想到可愛又精細的女紅獲得廣大迴響,最後總結算,縫製超過了80雙小靴。

阿惠姊的女紅手藝在社區裡是公認的細緻,獲某一社區長輩阿雪姨主動出借縫紉機,自此以後,女紅店默默地在共生宅開張,因為她只服務不收費,社區夥伴紛紛送上禮物交換,俗話說施比受更有福,阿惠姊也因此在共生宅找到生活的動力,以女紅開創自己精彩的第三人生。

  

在共生宅長輩圈裡,風靡一陣子的手作課程『手縫鑰匙圈』,縫製過程遇過許多困難,幾位長輩各顯神通,集思廣益,完成作品後,紛紛不約而同贈送親朋好友及自家子孫同樂。

 

共遊 出外走走的簡單旅遊

我們都知道70歲與90歲長者身體上的差異,但不影響各年齡層都想外出旅遊的欲望。共生宅辦過大大小小不同的旅行,不管是哪個年齡層,旅遊規劃首要考量都是安全第一。因此,我們辦旅遊的目標很簡單,即「快快樂樂的出門,平平安安的回家」!

對於高齡90歲的長輩來說,外出走走就是旅遊!

某次規劃兩位同等90歲的長輩搭乘捷運,到台中文心秀泰逛街,中午吃春水堂。因為是第一次搭捷運,第一次到百貨公司,兩位長輩就像劉姥姥逛大觀園一樣,凡事感到新鮮有趣,也體驗了年輕人的生活。

 

共食2.0 從長輩家屬擴大分享圈

住在共生宅裏頭的長輩就像以前三合院時代的大家庭,長輩們喜歡用生肖來排行,互稱姊妹。每當家屬探視自家長輩,也會向其他長輩點頭問安,時間長了,和其他長輩們熟稔,自然就視為自家長輩了。看到別的長輩因身體病痛不舒服,還會主動分享過去經驗與醫療資訊,如人溺己溺、人飢己飢。

共生宅長住客大姊頭阿菊嬤的小女兒明月姊,本性好客愛分享,每週日固定來共生宅探視母親時,總是會順便帶兩大籃食物,除了為媽媽準備外,也為共生宅每位長住客準備一份。隨著入住長輩越來越多,準備的數量逐漸增加,卻未因此消減她分享的熱情。明月姊有時帶水餃來幫長輩們加菜,有時是豬腳麵線、有時是鱸魚湯。到後來,除了阿菊嬤引頸翹望女兒到訪的日子,就連其他長輩也會數著日子等待週日的來臨。

再後來,入住的長輩與家屬們,蕭規曹隨的紛紛主動分享食物。也因為每一個長輩背後都是一個家族系統,今天是A長輩的四媳婦到訪,明天是B長輩的五弟來探視,最後演變成共生宅每天都有來自不同地區的台灣美食。

最初,明月姊的初衷是促進媽媽食慾,幫媽媽打好外交關係,卻無心插柳促成共生宅成為一個共食、共好的環境。

 

共生宅透過辦理各式活動、課程,食物分享的擴圈,讓社區形成內、外的共生與共好。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4年春季號 242期  文、圖/張沛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