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旅館重新遇見在地,當照顧者重新遇見自己,一切有了新的開始,新的能量。

 

探索空間多元共好的可能性

有一間旅館,它位於高雄駁二旁,1樓的大廳是全面開放的休憩空間,而平日時社區大學的學生與老人陪伴的團體,會來到此上課,三不五時還會有里長來借桌椅及空間,幫社區老人家義診,晚上還會有社區的奶奶婆婆們來借旅館的WIFI,看韓劇;有時候遇到學生期中考,還會有學生在1樓讀書。

 

假日時,這間旅館辦集市,與周邊夥伴合辦海洋課程及環境教育課程,這就是鹽旅,有人又稱它鹽旅社,一間非典型的台灣旅館,執行團隊正在透過旅館的包容性,試圖的實驗出旅館的百種地方共好的可能性。

 

在屏東有一個空間,名為『HO覓』,他是一棟4層樓的建築,其中1樓為『小種子』,他們透過全職媽媽再出發的培育創業觀念,讓媽媽們將過去的經驗或是興趣變成微型創業的能量,同時也紓解其他全職照顧者的壓力。

 

這樣一高雄一屏東的案例,全出至於一對夫妻:簡瑞鴻與邱翌瑄。

 

當旅館融入博物館邊際效益

『一開始的構想是…』這句話常出現在鹽旅同仁的口中,回應客人為何鹽旅為何有如此多活動及展銷的時候。但是這簡單的一句話背後,卻有縝密的策略與理論。

 

「博物館邊際效應」這個名詞並非正規的專業名詞,而是創辦人雙方過去的經驗交融後的名詞。

 

在歐洲國家及泰國等地,各地有小型的在地文化博物館,除了典藏在地文物外,還肩負起教育責任及販售周邊特色商品的功能,而博物館也會透過自身的空間作多功能應用,以維持自身的社會責任和管銷。

 

在日本,這樣的多功能空間則演化成公民會所與地緣物產直販所。日本的地形與台灣雷同,屬於長條形島嶼,每個區域的特色明顯,地方風俗館(正確翻譯為地方博物館)即兼具『介紹地方文化』、『延續地方文化』、『販售地方特產』等特色功能,有些地方風俗館會搭配公民會館,變成有旅宿功能的文化館。

 

創辦人簡瑞鴻將這些自身的體悟與感受,重新搓合,造就了現今的鹽旅,而鹽旅這樣多功能的建築載體空間,不僅可與地方緊密合作,也可以帶給旅人實際的地方感受,讓空間及其他資源達到最大的效益。

 

另外,因為鹽旅透過一樓網路資源的開放,設置適當的飲用水,洗手間與適當的桌椅,讓許多長輩可進入館內來使用資源,觀看喜歡的影片,除可適當地觀察社區長者的生活狀態,透過群聚,彼此有了話題,可進而加強彼此之間的關係,讓長輩相互照料,減少孤獨病等問題。

 

鹽旅的誕生就是為了完成五大區域的實驗實踐:透過旅館場域『有效空間資源與地方串接』、『地方商品展銷與旅宿串連』、『地方文化教育共好』以及『社區關懷」。

鹽旅&泰國的對話交流

共好X共學X共挺 照顧者的微型創業

小種子的誕生很特別,一開始是因為一群創業爸爸媽媽找不到適合幼兒的學習空間,而透過多次聚會後,決定一起來參與小種子的誕生,一起養小孩。

屏東『HO覓』小種子-台語說故事創業的媽媽

當小種子成立的數個月後,在一次MABA的聚會(小種子的例行聚會),有人提出要讓有學齡孩童的媽媽來開課,協助分擔照護,並互惠資源,當下這議題引起討論,『全職照顧者隱性經濟圈』、『全照顧半創業』與『後疫情的小規模放伴』等關鍵詞,讓團隊決定效仿瑟谷幼兒園概念,由準備踏出全職照顧者身份的老師媽媽們輪流在2樓開課,不想參加的小學員可以自由地到一樓玩玩具、跳舞、聽音樂,由2樓老師媽媽們看護著,1樓有幼教實習生陪伴者,小學員的照顧者(爸爸媽媽)也可以喘息一下,或是利用時間在旁邊的咖啡小館,處理自己的事務。

 

而小種子的團隊夥伴因為組成份子都是父母,更明白『幼兒教育』中的美學、地方文化、性別教育及生活品格的重要性,更積極地邀請前身分是地方文化工作者、教育者、設計者的全職媽媽,一同參與課程的設計並成為團隊夥伴,爭取政府與私部門的資源,一起實驗屬於台灣的地方文化共學館。

 

地方振興不只在觀光,更重要的是生活

標語的話語是筆者的日本老師:鈴木桑的分享,全文是:『當我們在談地方振興的時候,觀光只是一種手段,一種方式,重要的是生活,當生活在當地得到滿足與歸屬感,那個人就會願意留下來努力,當一個地方開始有了生活感的流動,就會吸引到喜歡該生活感的人,每一個人的生活滿足都代表他的幸福感,幸福感不是需要很壯大的事情才可以體現,是來自於生活。唯有來自生活的幸福,才是真實的,才可以把人留下來並且願意一起與地方共好。』

 

『而人絕對不會是一個人,人是群體,當群體遇上載體(空間)加上生活,才會有溫度,當載體開始有了長期的群體,發展幸福的生活,進而打造一個有動能的生態系統,如此成就一個良好的內圈外圈經濟循環,地方振興才真的成立。』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0年10月號 227  文、圖/簡瑞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