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內政部政務次長花敬群(中)帶領「內政部建築產業跨域創新應用參訪團」,關心、觀摩樂齡建築的發展及未來性。
台灣人口老化出現的問題在於速度太快,從高齡化社會到高齡社會,台灣花了25年的時間,然而從高齡社會到超高齡社會,僅大概再7年就到達,相較其他國家,我們能夠在居住、設備、交通、服務、醫療、養生以及塑造適合高齡人口環境的準備時間,相對非常短,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加速重視更多配套措施。
住宅是生活的容器 建設公司為火車頭產業
高齡人口首要面臨的問題是「健康」,如何維持健康的高齡生活,不需以失能的長期照顧系統來度過餘生,就得及早做好健康養老的準備。我們以兩個架構來看,首先是以建築為主體來認知住宅是生活的容器,透過健康且無障礙環境空間,在地老化。
建設公司的角色一直是產業鏈肉粽頭,由製造業延續到使用、營運與維護,因此這產業擅長透過整合來產生價值,也習慣雨露均霑,帶著上、中、下游廠商形成可移動且能獲利的產業鏈,所以又稱為火車頭產業。
建商不願投入樂齡建築的原因
但通常建設公司都著重在前面的加工製造、包裝行銷階段或土地整合開發後的套利售出階段,對於安養照護領域而言,需要的是使用、營運及維護,這些一直不是建設公司熟悉、擅長、容易掌握且願意投入的區塊,
因此,若只以單方面想像,是無法提供最適當的地段、最好的硬體設備,來支持軟體服務,提升加值,其中最主要因素是因為建設公司有其他獲利更好選項:如百貨公司、旅館飯店、量販超市⋯⋯這類投資案,而樂齡建築只是眾多產品中的一種投資選項型態。
建商與運營商 如何整合成生態系樂齡建築
我們投入樂齡建築的市場研究後發現,相較於首購、換屋產品而言,具備安養照護功能的建築物需求比例真的不高,且偏社會福利支持,要產生商業模式創新實屬不易,加上營運團隊生態又是自成一格、自給自主的封閉產業,雙方對接語言若無法互通合作,確實無法達成雙方合作關係形成。
即便高齡社會迎面來臨的急迫態勢,仍然雙方各做各的、各說各話,未能形成串連延續的生態系,自然無法達到符合各方期待的最高效益。
產業分工 跨界的系統融合
雙方能不能長期合作的關鍵,取決於是否有產業分工觀念。在產業鏈上,建設公司擅長投資創價,也是各項重資產投資的主要發動者,其中有非常多項繁雜行政程序與營造製程,當建築物完成,開始提供服務,這個階段的主角就是運營商的專業了。
長照機構擅長與具備對人提供關懷照護的專業,而對人的服務要能有溫度及效能,必需透過企業化經營管理的團隊來執行與提升,以有價值的輕資產存在。
建商與長照機構運營商的合作是跨界的系統融合,需要藉由跨領域整合的工作語言轉換,來達到對話與理解,才不會被限縮在一個模式持續用數年都不變,在每次開創新局面的過程中,以時序演變的動態觀來產生供需平衡。
補助房東 活用空屋
日本高齡人口老化問題嚴重,以居住來理解,便可知及早做好規劃的重要性,是要買房?或租屋?都會影響自己老年生活方式差異,這則新聞來自日本現況,要知道我們落後日本生活型態有10年左右,是否能「活用空屋來補助房東」,跟上日本觀念,解決獨居老人難租屋的問題?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重點!
再以社會福利措施、市場面的角度來看,日本民間的住宅市場,存在附服務型的自費健康老人住宅提供,但是台灣尚缺乏此類產品,供需無法滿足的情況下,有資產的高齡者如何妥善安排他們的居住生活,這是解決獨居老人難租屋問題的另一個重點!
■ 立委蔡璧如等人今年6月至合勤健康共生宅—烏日館,與社團法人樂齡建築發展協會秘書長互動交流,討論結合長照與生活服務的新型態樂齡建築如何永續營運。
銀光經濟的來臨
日本在高齡安養照護的努力與演變,一直到2013年透過政府獎勵減稅措施,才讓建設公司有所轉變,許多建商開始願意積極參與高齡住宅的附照顧服務機能的產品興建,這就是對接語言多了,自然產生符合各方期待的最高效益。
因此,目前台灣即便要縮短日本失敗的經驗,迎頭趕上日本,也會因為觀念不及而需要時間理解。樂齡建築是高齡社會下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產品,對高齡市場有理解、有觀念,並透過巧思創新,及早整合優質硬體與軟體的建設公司,就能形成領先優勢與品牌價值,提早掌握高齡社會正爆發的銀光大商機。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0年8月號 225期 文/李柏憲‧圖/黃國倉攝
延伸閱讀:
■運用《生活賦能®》 開創健康自主的樂齡人生
■人老屋老的居家空間改造
■內外共生健康銀髮宅 各界參訪 讚許四合一信託機制
■入住烏日共生宅的樂活體驗
■全台首座全齡通用設計CCRC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