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業態的高齡產業於論壇現場齊聚一堂,為合勤健康共生宅攜手結盟,共創社區高齡產業大聯盟。

高齡社會,是一道複雜難解的習題;在多面向的課題中,「居住」是其中最核心的問題,也是銀髮族安全感的來源,但當「移居」成為不得不的選項,我們該何去何從?2022年11月19日,一場由合勤健康共生宅與台灣師大樂活EMBA所舉辦的論壇,以共生宅為實例作分享,並希冀結盟產官學社醫護養各界之力,為台灣長照超前部署,共創高齡友善社會。

 

台北保健館 共創社區高齡產業大聯盟

近年來,銀髮住宅市場興起「共生宅」的新選項,引起大眾關注與討論,背後的推動者「合勤健康」,透過連續4年舉辦論壇,從探討、倡議到實踐,2020年6月,已將此新型態的銀髮住宅在台中烏日具體呈現在國人面前,兩年多來更持續吸引各界紛紛組團參訪,包含政府部門、學校機構、社團組織以及社會大眾等。

 

繼烏日、苗栗、金門三地的共生宅,最新一座、正在基地開挖階段的「台北保健館」,結合了新北市衛生局、台北醫院、佳醫創照健康(股)公司、智齡科技(股)公司、美利馳(股)公司、銀髮方舟社會企業公司、盤古銀髮(股)公司、社團法人台灣樂齡建築發展協會、台灣可及環境設計協會、心享事成協會等及各大專院校,共創社區高齡產業大聯盟,嶄新為高齡產業超前部署。

 

該館位在新莊台北醫院正對面,捷運頭前庄站與新莊站中間,地處發展成熟的社區,延續共生宅內外共生的概念,並依在地需求及工業地目作因地制宜的產品規劃,以樂活工廠、技術研發、銀髮創新、樂齡生活為四大設計主軸,打造為高齡產業聚落,規劃有輔具製造安裝、智慧照護及高齡團膳央廚等,也有長照型機構的進駐,提供高齡宜居空間與生活環境,是一棟提供康、養、旅、居多元功能的複合式建築,預計2025年元月開幕。

 

「台北保健館」位在部立台北醫院正對面,依在地需求及工業地目作因地制宜的產品規劃,打造為高齡產業聚落,預計2025年元月開幕。

 

內外共生 社區共融

甚麼是共生宅?「共生宅之所以稱為共生宅,關鍵在跟社區密切的連結跟互動」,座談主持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教授曾思瑜一語道破。身為共生宅長期顧問的她,作了如下闡釋。

 

高齡者入住問題不能單只著眼於傳統高齡者的安養/養護/療養需求,這是傳統銀髮住宅的思維,共生宅要達到社區共融,就要有不同的服務模式。

 

共生宅的解法是從「整體系統化,日常生活即照顧」的角度出發,將社區的資源帶進來,與共生宅內的各營運單位,包含餐廳、市集、課程、日照中心等機能與活動,形成彼此相輔相成、互成「圖、地」的關係,內部公共資源開放與社區居民共享,讓內外共生、社區共融,達到全齡友善的目的。

 

論壇上半場座談會由國立雲科大教授曾思瑜 (右1)主持,她點出「共生宅」的關鍵,在於跟社區密切的連結跟互動。圖為與談人合勤健康營運總監簡瑞鴻(右2)、文案企畫鍾子文(左2)及銀髮方舟社會企業公司執行長朱偉仁(左1)。

 

積木策略 打造最佳模組活性

「共生宅作為一個服務整合的平台,要運用非典型模式才有機會」。屬於年輕世代的合勤健康營運總監簡瑞鴻,開宗明義道出共生宅運營中心管理模式。

 

積木策略就是他口中的非典型模式。共生宅作為一個空間載體,架接了許多服務,每個服務項目都像是一塊一塊的積木,可以組合、示範、實踐,以系統化、模組化的方式做跨域整合,提供產業實驗實踐,將服務更落實可行,成為在地的最佳創生載體。

 

他進一步說明:住,是生活產業最好的體驗中心;軟硬整合,才能創造最大化價值。因此,共生宅是動態的,它像是一隻超級的變形蟲,不斷地把新的元素導入,透過測試再輸出新的服務模組。而總營運中心在積木組合的過程中,扮演整合統籌的角色,以跨單位包套、單一窗口服務,有意識、有方向的往前推進。

 

主題企畫X定量活動

「用藝術妝點建築載體,用文化打造共生方舟」,合勤健康文案企畫鍾子文為烏日共生宅年度行銷企畫下了如是標語。透過定量活動來增加共生宅的曝光,增加來人及營收。

 

定量活動需要有主題性的企劃,他以節日、節氣、節慶來構思,規畫出6個主題,並用顏色來做區分,每兩個月以不同的形象與意境妝點共生宅,讓入住長輩很有感,也吸引周遭社區住民參加。

 

最為長輩津津樂道的是2022年初所舉辦的「共生心藝畫話展」,這是結合外部資源的創作與入住長輩的作品聯展,包含了台灣畫話協會身心障礙者的畫作,以及共學團孩童的影音創作,讓不同世代與族群在同個平台上互動交流,也藉社區住民的藝文參與及了解,促進社區連結與融合。

 

2022年初烏日共生宅舉辦「共生心藝畫話展」,讓不同世代與族群在同個平台上互動交流,促進社區連結與融合。

 

減法照顧的四要素

「以顧問代替銷售,幫助家屬解決生活上所遇到跟長輩相處的問題」,合勤健康銷售襄理劉詩嫈分享她的溝通模式。每位長者都是個別差異化的存在,從入住者年紀的區間及個性著眼,她歸納出以「望、聞、問、切」來選擇適合長輩居住的地方,特別是「切」,可從「食醫住行育樂」的整體配套來觀察,決定是否可以入住。

 

共生宅「減法照顧」的理念與條件,是她分享的另個重點。她表示,據最新統計數字顯示,台灣失能長者約有87萬人,健康/亞健康長者有300多萬人,對占比更多的銀髮族來說,「最好的照顧,就是自己照顧自己」,目的在延長長輩可以自理的時間。

 

共生宅以軟硬整合四大面向來完備「減法照顧」的條件---安全環境、社交活躍、認知學習、規律運動。首要的是環境的安全,共生宅全棟建築為通用設計,每個房間皆配備無障礙衛浴、智能安全系統等;而後三者則是透過六大課程規劃模組---運動、壓力、互動、減壓、養生、睡眠,舉辦適合長者的各式課程,達到共學、共創、共好,也擴展長者的人際互動。

 

共生宅全棟建築為通用設計,每個房間皆配備無障礙衛浴、智能安全系統等。

 

高齡移居生活 實現原居安老

共生宅入住長輩平均年齡81.3歲,台灣樂齡建築發展協會執行長陳信衡分析了他們入住的原因:(一) 原居地可能沒辦法住,或不適合居住了;(二) 孤寡,在他生命當中只剩下一個人;(三)主要照顧者不在身邊,婆媳關係也是其一原因。

 

他進一步分析:移居生活對長輩來說是未知、焦慮,甚至是恐慌的。在調適過程中,除了有看得到的「硬體」、「軟體」外,「群體」的力量才是最大的。群體就是他來到這邊,如何交朋友,如何處理同居關係,其中包含了社會能力、人際能力及自我能力,這也是共生宅持續努力的方向。

 

以2022年萬聖節活動為例,共生宅讓長輩自行裝扮、畫面具,在建築體內及社區周遭與民眾互動,增進長輩的這三種能力,形塑在地化的功能,從而建立起他們對環境的安全感。

 

誠如合勤健康董事長李柏憲所說,共生宅的核心目標是實現高齡者的原居安老,居家照護、社區融合、志願服務系統等提供了相應的運營支持,這些理念和運營模式落實在空間上,成為了共生宅獨特的空間特徵。作為綜合性、多功能的銀髮住宅,讓銀髮族能夠穩定而幸福地度過晚年生活,正是每座共生宅努力實現的道路。

 

烏日共生宅規劃舉辦的2022年萬聖節活動,藉由入住長輩自行裝扮、畫面具,走出共生宅與民眾互動,建立起他們對環境的安全感。

 

論壇下半場座談會由台灣可及環境設計協會執行長高清坊 (右2)主持,他表示,共生宅的通用設計會依據使用者及場域的不同,作差異化的調整。圖為與談人台灣樂齡建築發展協會執行長陳信衡(右1)、合勤健康銷售襄理劉詩嫈(左2)及盤古銀髮(股)公司研發總監張丹妍(左1)。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2年冬季號237期  文/編輯部  圖/黃國倉攝、合勤健康事業提供